书法“甘谷现象”浅识

顺风典藏

<h3><br></h3><div>近些年来,甘谷书法创作水平快速发展的迅猛之势,引起了省、市书协及书法圈内的高度关注,在“国展”、“省展”、“市展”中的入展获奖比例,稳居翘首。甘谷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已有二十四人(县内九人),省级会员一百八十余人,因而“甘谷现象”一词成为甘肃书坛的热议词汇。就其成因,笔者经过深入调研和归纳解析,意与同道共识。</div><div>一、崇文重教的传统形成甘谷人庭堂悬挂书法作品的习俗</div><div> 甘谷,地资贫瘠,物产不丰,唯有崇学是光耀门庭、变革贫穷的有效途径,就清代,进士翰林有十四位之众,举人、贡生更是不计其数,时至今日,全市“高考”连续十九年稳居第一。因而,庭堂悬挂字画的习俗,从内容、形式上看励志、教育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这种习俗形成了必然的供需关系,爱好书法、学习书法也成了甘谷人骨子里的东西,善书者遍布行政单位、乡镇村落,似有全民皆“兵”之势。</div><div>二、书法收藏热对甘谷书法创作的促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div><div>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书画收藏热潮席卷全国,甘谷更是白炽之热,男女老少群起而上,每年“大像山文化旅游节”是纯粹的“书画艺术节”,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艺术馆、画廊常年邀请全国著名书法家、“国展”获奖高手开展交流活动,正是这种热潮,开启了甘谷书法爱好者更广阔的视线,能亲眼目睹曾经遥不可及的名家、高手的创作状态,书写技巧,并邀请为全县书法爱好者进行讲座、点评。便捷有效的提高了甘谷书法爱好者对当代书法的认知、理解,更为重要的是摒弃了学习、摹访当地“名家”的陋习,撑握了冲击“国展”的方法和途径。吕如雄、李松、王乃勇、樊子阳等全国高手多次在甘谷的交流活动,受益者颇多,杨顺林、王绪生、张弘扬、颉军红等先后在“国展”中连续入展、获奖。顺利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div><div>三、甘谷书法爱好者“抱团取暖”,团结一心,提高整体创作水平,</div><div>杨顺林、王绪生、张弘扬、颉军红的加入中国书协,极大的激起了全县书法爱好者冲击“国展”的热情,形成以当地中书协会员为中心,辐射县城、渭阳、盘安、大石、六峰等周边乡镇书法爱好者的创作团队,不定期相聚一堂,针对性的展开研讨、点评、批评,每至“国展”来临,大家全力创作,冲刺“国展”,这种“抱团取暖”、团结一心、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团队精神,为甘谷书法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和迅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谢福善、霍亚兵、张旭瑞、张升、刘洲先后在“国展”中入展获奖,谢福善、霍亚兵、张旭瑞顺利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div><div>四、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全国各种培训,提高“国展”创作能力。</div><div>“抱团取暖”的学习方式,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达到“国展”日益提高的标准和门槛,“走出去”才是甘谷书法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大量的有一定创作能力书法爱好者,前往“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导师培训班、国展高手工作室、考级中心等培训机构进行一年、三年不等的书法培训,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学习,极大的提高创作能力,杨随心、张升通过学习,连续多次在全国展入展、获奖,并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张升在十二届国展中、草书、隶书作品双入展。</div><div>目前,依然有众多的甘谷书法爱好者在全国书法培训机构学习,甘谷书法创作队伍依然具备强有力的发展空间和突进势头。愿甘谷书法工作者们取得更加骄人的成就。</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