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晓军<br> <br> 这是一篇25年前写的旧文。1993年,钱锦益被评为湖北省企工委优秀共产党员,报社记者奉命前来采访,钱工自始至终只有一句话“工作是大家一起干的,我没什么说的”;无奈之下,两批记者都乘兴而来,铩羽而归。我去采访,钱工双手搓来搓去,翻来覆去也是这句话。只好采取外围迂回法,通过采访钱工身边的同事和亲属,完成了这篇没有主角采访记录的报道。此文曾刊发于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组织工作》杂志,发表在《中国石油报》二版头条,收录于江汉油田精神文明建设丛书《石油之子》。<br> 在中国测井技术发展历程中,能留下姓名的凤毛麟角。其实,在江汉测井研究所,有一大批像钱工一样用赤诚与智慧报国的科技工作者和在平凡岗位用热血及汗水发光发热的默默奉献者,如全国先进女职工、总公司劳动模范曾花秀等,正因为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江汉的他们,测井研究所才有了传奇式的跨越发展。值此江汉测井研究所40周年华诞之际,谨以此文,向所有曾经在各自岗位拼搏奉献过的江汉测井研究所人致敬。 <h3><font color="#010101"> 1995年6月,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劳动模范、江汉测井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钱锦益好梦成真的又一花季。他和同伴们创造的补偿密度测井仪,以销售108套计216支、全国油田覆盖率达94.4%、销售额近2000万元的实绩,为中国测井界圆了一个名牌梦,也用无悔的人生证实了对祖国的一份承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73年春天,在江汉平原一间简陋的平房里,10张年轻的脸上凝固着同一份沉重:在补偿密度测井仪研制这片国内空白的核测井领域,中国已被世界一流的斯仑贝谢抛下了整整20年!10颗年轻的心激动地对祖国许下了一份庄重的承诺:在核测井领域创出响当当的中国名牌,用我们民族自己的产品与国外先进仪器一争高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竞争是残酷的。况且,并不在一条起跑线上。但也正因为残酷,刚参加工作的钱锦益和密度项目组的同伴们才与老外较上了劲。没有可借鉴的性能指标,他们在浩瀚的文献中,查最新的美国专利,把标尺直接瞄向世界水平。没有基础方法实验设施,他们四处奔波,采回大理石、石灰岩、白云岩等石料自己动手做,经过上百次的传感器机理分析和无数次的失败挫折,他们向祖国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江汉密度仪在1980年5月的全国测井新仪器现场比赛中,摘取了密度测井仪全国冠军的桂冠。并且,江汉密度参赛者仅用3秒钟的神速,远远领先于国际一流的德莱赛4分钟的最佳装源记录。江苏油田从现场买走了样机,我国测井现场无国产密度测井仪的历史至此划上了句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然而,就在共和国年轻的核测井技术刚刚跃步的时候,国际石油测井界公认的“三剑客”斯仑贝谢、德莱赛,哈立勃登等跨国集团便蜂拥而至,将补偿密度仪伴随其数十套一流的数控测井仪系列“整体进入”大陆,展开了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使中国密度仪能够在与外国名牌抗衡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证实对祖国的承诺,钱锦益这个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的高材生毅然决定:专门搞技术推广,用高新技术把密度仪精雕细刻成中国名牌。为此,他始终把视野投向“领先一步”的未知市场潜在点,和同事们一道,陆续推出8种新型密度仪,不但实现了与国产801和83系列以及引进的3700系列挂接,还从原来的单测,发展到放射性组合测井。</font></h3> 并根据现场需要,和凌长海、陈俊川、陈应红、吴墨瀚、范红卫、何子忠、李永刚等同事一道,对地面和井下仪器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在地面仪器上,努力带领用户从落后的模拟技术,走向现代微机处理技术时代。在井下仪器里,实现了从半导体分离元件至中规模测井专用集成电路四次技术跨越。使密度仪器在确保数据采集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重复性”等方面,达到了国外同类仪器水平。多年来,江汉密度测井仪不但保持了现场交接测井一次成功率100%的纪录,而且,成功地解决了连斯仑贝谢也束手无策的河南双河地区复杂岩性问题,显示出了中国密度仪的实力。 <h3><font color="#010101"> 名牌的保持,来源于敢向权威挑战的创新。36年前,在距纽约50多英里的斯仑贝谢道尔研究中心,物理学家蒂特曼奠定了密度测井仪的处理方法。从此,国内外现场测井人员每次测井前,都要用15分钟左右完成繁琐的镁、铝、倒镁三点刻度,给现场放射性防护带来极大不便。面对这无人敢越的“雷池”,钱锦益从处理方法入手,直接向传统的现场三点刻度开刀。然而,没有成功的先例,没有可借鉴的资料,要想另辟蹊径创建新的数学模型,谈何容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钱锦益以超过别人一倍多的工作量拼搏着。他把早晨一提再提,把睡眠的时间一压再压,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然而,两个多月过去,失败一个接一个。钱锦益没有灰心,他知道,成功只有一次,失败意味着正逼近成功。他在权成圈定的禁区中苦苦跋涉着,调动大脑储存中所有知识寻找新的路径。终于一个奇异的念头产生了:何不超越常规——在座标转换上实现跨越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他为自己的大胆构想激动了。一切按新思路从头开始。他一头扎进工房,对1980年以来生产的60多支仪器的基础资料,进行重新计算,验证是否符合规律,寻求新的数学模型。近万个计算点,连续半个月的艰苦攀登,终于,“禁区”的神话消失了,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国内首创出只需2分钟便可轻松完成的一点刻度法,并使泥饼补偿厚度范围由10毫米增加到20毫米,大大超过了国内外同类仪器水平。这种新型仪器,不但颇受用户青睐,还获1988年石油部新技术推广三等奖,在1991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测井装备调查报告中,成为国内唯一获推广认可的密度仪。同年,正式被国家计委确定为国家级新产品。在此基础上重新研制推出的放射性组合测井仪,也被国家有关部门推荐为“走向世界新产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作为一个一线推广的科技人员,钱锦益没有太多的成果红本本,因为他的论文写在了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测井现场。在江汉密度之花红遍各油田的15个酷暑严寒中,浸透了钱锦益和同伴们无数的心血和艰辛汗水。有人给钱锦益算了一笔账,每年应休放射性假30天,15年累计450天,他基本上没休息过。而知情的同事说:“钱工有无数个节假日都泡在测井现场上,何止那450天。他在密度仪上倾注的是自已全部青春和满腔心血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88年4月,钱锦益一行,在通古特沙漠边缘干热的大漠戈壁现场服务中,每排除一个故障,都将原理和维修技巧给用户详细讲解,并指导用户实际操作。奇冷的夜晚,他不顾痔疮严重发作的剧痛,趴在床上,认真准备系统授课材料。两个月内,他们在全优服务的同时,为新疆测井现场无偿地培训出一批操作和维修人才。中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领导对此予以肯定,并在测井所第十七期《情况反映》上批示:“值得向江汉测井所同志们祝贺,致敬!望作更多更好这样的现场服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91年5月,在新疆测井生产旺季,钱锦益率领陈应红、吴默瀚、艾礼福等人,组成小分队进行现场服务。经过20多个昼夜奋战,新疆7块微机面板,16支井下仪器全部投产。这时,克拉玛依密度组一支仪器,因用户将放射性源的活性面放反而卡死,导致刻度不准,仪器将被判为死刑。钱锦益为了用户,主动提出帮助修复这支仪器。</font></h3> 5月25日,钱锦益一行,在新疆测井公司放射性仪修班大工房里,进行了取出裸源修复仪器的艰苦工作。为避免放射性源对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同事影响,钱工严令让年轻人在安全地带辅助协同,自己和艾礼福轮流卸裸源。<br> 上午8时,钱锦益第一个冲上去,从源罐中取出源室。徒手卸源帽,不动。用布包着扭,不动。用钳子夹着转,不动。时间滴滴答答一秒一秒流逝着......<br> 搞放射性的人都知道,密度测井仪用的铯—137源放射的γ射线,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能穿透几十厘米厚的地层和钢板。在人体体外照射时,能破坏人的机体组织,杀伤淋巴细胞和白血球,引起各种放射病。大剂量的γ射线照射眼睛,将引起水晶体混浊及白内障。国际规定,全身性接触的工作剂量当量每天不能超过20毫雷姆。 <p class="ql-block"> 已经一分多钟了,艾礼福不由分说地把钱锦益换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轮番作战,你上我下,一个半小时过去,源帽终于取了下来,裸源暴露出来了。下一步,要把卡死在源室里的裸源取出,重新就位。</p><p class="ql-block"> 10点30分,陈应红等几个年轻人突然发现,钱锦益的白眼球不见了,两眼一片血色,便忽地一下子围了上去。</p><p class="ql-block"> “钱工,您的眼睛出血了!"</p><p class="ql-block"> “钱工,别搞了,眼睛瞎了就麻烦了。”</p><p class="ql-block"> “快送钱工上医院!”</p><p class="ql-block"> 钱锦益不在意地揉揉发干发涩的眼睛:“没事,没事,以前也这样过。你们快去找个吸铁石来。”</p> 接过吸铁石,钱锦益又冲了上去。真的没事吗?不,钱锦益很清楚,这次接触的剂量,已远远超出了国际规定的安全极限,下面直接取裸源,危险性更大。现在多接触源一秒钟,都是对生命的巨大损耗。作为一名党员,他宁愿把更多的危险留给自己。<br> 工房一头安全地带,人越聚越多。人们屏住呼吸,默默地把敬意通过眼神传给和死神搏斗的江汉人,仿佛一下子悟出了江汉密度之花常艳不败的缘由。 4个小时后,这场意志的较量终于结束,仪器终于被修复。有人粗略估算了一下,钱锦益和艾礼福一上午每人接触的放射性剂量都超过了国际规定的日安全剂量的15倍以上。<br> 大为感动的新疆测井公司,给江汉测井研究所党委寄来了感谢信,高度赞扬了钱锦益小分队在推广一线,用生命和汗水铸就中国名牌的拚搏精神。 <h3><font color="#010101"> 22年,不过弹指一挥间。然而,钱锦益却在这人生的一瞬间,用全部智慧、心血和辉煌的拼搏,证实了对祖国的一份庄严承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钱锦益,197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曾任江汉测井研究所密度班班长,新技术推广室主任,所副总工程师。退休前任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书记。1994年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劳动模范称号)</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