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西塘

李必

<h3>  西塘的烟雨长廊。</h3><h3> 烟雨长廊就是带顶的街。这是江南水乡中独一无二的建筑,是古镇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h3><h3> 西塘的街道大多有廊棚覆盖,使商人贸易、行人过往无日晒雨淋之忧。廊棚沿河一侧有的还设有靠背长椅,供行人休息。廊棚多为砖木结构,一般宽2-2.5米,集中在北栅街、南栅街、朝南埭等商业区,总长有1000余米,既可遮阳又可避雨。<br></h3> <h3>  西塘以古色古香的长廊和千姿百媚的古桥闻名遐迩,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懒懒散散的慢节奏更使久居城市的人们羡慕不已。这座世外桃源般的古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相传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现嘉善县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境内,故西塘亦称胥塘。因西塘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又别称平川,斜塘。</h3><h3> </h3><h3> 唐开元年间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 明清时期,这里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最恰当不过的形容。<br></h3><h3> 西塘被称作“最美丽的江南水乡”,“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的美,完全是因为她的宁静和散漫。<br></h3><h3> 江南的古镇,大多被现代商业文化重新包装,不是灯红酒绿,就是商铺林立;唯独西塘,几百年来默默地守着江南水乡的的寂寞和内敛,清逸和宁静。</h3><h3> </h3> <h3>  廊棚与房屋是怎样结合的?如果你和我同样感兴趣,那就看看这里的细部吧。</h3> <h3>  店家的门槛是用长条花岗石铺成的。西塘地处平原,石材要从很远的地方运过来,所以价格昂贵。</h3> <h3>  长廊的地面也是用长条花岗石铺的。</h3> <h3>  廊棚大多依河而建,但也有的廊棚是搭在两排古宅之间的。</h3><h3> 徜徉在幽幽的古道廊棚下,感觉到古宅散发出来的特有的气息,能够给人以更多的遐想空间。<br></h3> <h3>  深巷里的银器店。</h3> <h3>  古宅中高挑的马鞍形山墙,可以得知西塘对外来文化是大度和包容的。</h3> <h3>  江南水乡特有的乌篷船。随着船橹的摆动,乌篷船也在微微地晃动,这时,女孩子们有时会发出惊叫,调皮的男孩子开始不安分地晃动起来,艄公这时就要发话了:“别动!坐好了!”</h3> <h3>  西塘有三大特色:“桥多、弄多、廊棚多”。</h3><h3> 西塘古镇河流纵横,桥梁众多,几乎每一座桥的背后都蕴藏着悠久的历史和感人的故事。其中著名的有卧龙桥、五福桥、送子来凤桥、安境桥等。<br></h3><h3> 西塘古桥的建造是从宋代开始的。至明代,随着商业繁荣,商旅云集,石桥也就越造越多,日前,小小的西塘镇竟有各式各样的桥近百座之多。<br></h3> <h3>  欣赏几座形态各异,韵味十足的古桥吧。</h3> <h3>  送子来凤桥</h3><h3> 送子来凤桥 初建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为三孔石板桥。</h3><h3> 传说建造时,适有一鸟飞来,造桥人认为祥瑞,取名“送子来凤桥”。此桥宽10米,正中有花墙相隔,行人可各走一边,老百姓俗称晴雨桥。</h3><h3> 1998年重建,采用古典园林中“复廊”的形式,中有隔墙花窗,两边通道。据称凡新婚情侣过此桥,男左女右,可卜贵子。又此桥赤名“滴水晴雨桥”’谐名“情侣桥”。前者能使人想起雨天的景象。</h3><h3> 男子走台阶寓意步步高升,女子阿娜多姿迈小步,寓意持家稳稳当当。</h3><h3> 西塘老人们说:“新婚夫妇走一走,南则送子,北则来凤”,要是有婚后还未得子的,不妨也来走一走嘛。</h3><h3> 民间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br></h3><h3>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并没有桥,宽阔的河面上,水流湍急,只有一条渡船,摇渡船的是一对中年夫妻,他俩不管酷暑寒冬和白天黑夜,总是把来往于小桐街、朝南埭的行人安全地送到对岸。那男艄公还有个爱好,就是喜欢在摆渡的空隙,在河边悠哉悠哉地“扳罾”捕鱼,把捕到的一些鱼虾,送给行人。</h3><h3> 夫妻俩的口子过得蛮有乐趣,只是人到中年,没有子女。一天黄昏,男艄公正在悠闲地板罾,突然,河的对面有一个年轻人急冲冲地朝这儿赶来。在他的后面,杀声震天,一帮人马正在追赶着。那人来到岸边,见没桥,就喊男艄公摆渡。男艄公立即解缆动橹,把渡船摇过去,让这个农夫打扮的青年人上船,急急地摇船往对岸而去。河对面的那队人马,拼命叫喊,要艄公把青年人捉住,可是,艄公没理会。没一会,渡船到了对岸,青年人朝艄公拜了一拜,说:“艄公救命之恩,日后定当重谢!”说罢,急急离去,隐没在夜幕中。</h3><h3> 这下,河对岸的人马大怒,领头的一个大喊一声:“放箭!”一阵乱箭射来,男艄公被活活射死了。</h3><h3> 再说那个逃跑了的人,是当时一个有名的将领,由于他被朝廷奸臣迫害,被当朝派下官兵追杀。几个月后,他东山再起,亲自带领人马,来到这个摆渡口,要面谢救命的艄公,一问,才知男艄公为自己死了,就把百金送给女艄公。可是女艄公坚辞不要,说道:“将军,如果一定要送我,就用这些金子造一座千万人行走的桥吧。”</h3><h3> 于是,将军就让兵士们日夜赶造了一座三孔石板桥,桥造好后,取什么名呢?将军的意见是要纪念男艄公,用男艄公的名字,而女艄公却不赞成,恰巧这时有一只鸟飞来,在桥上欢叫三声,盘旋三圈,女艄公就说:“图个吉祥,就叫‘来凤桥’吧。”</h3><h3> 将军听了,十分称赞。</h3><h3> 又过了几月,女艄公居然生下了一个遗腹子,镇上的人说,那是这对艄公积德送来的,所以,又叫这座桥为“送子来凤桥”。<br></h3><h3><br></h3> <h3>  小桥流水人家,粉墙格窗黛瓦是江南水乡独具的特点。当你在这里彻底放松心情游玩时,确实有“行舟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奇妙感受。</h3> <h3>  你看啊,美院的学生也选中了这里,在这里写生真是妙不可言啊。</h3> <h3>  古镇西塘的街巷里总是游人如织。</h3> <h3>  鳞次栉比的店家,五花八门的商品让人惊讶。出售的商品多以手工制作为主。</h3><h3> 这双漂亮的鞋子大约68元。</h3> <h3>  可别轻视这个其貌不扬的小食品,它上过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栏目呢。原来呀,它是江南十大著名小吃之一呢。</h3><h3> 说到现在,还没有告诉你它是用啥做的呢,呵呵,告诉你吧,这是用野生山蕨根粉做的。</h3><h3> 嗯,至于它的名字嘛,哈哈,等你来西塘自己去问吧。</h3> <h3>  酒家的青花瓷酒坛罩上大红酒标,是不是与周围的景致很协调?</h3> <h3>  古镇对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筑进行了登记编号。</h3> <h3>  七老爷庙。</h3><h3> 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个自己的保护神,在西塘百姓的心目中,七老爷就是他们敬仰的守护神。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三是七老爷的生日,这一天要举行隆重的庙会活动。打莲厢、扭秧歌、调龙舞狮,人声鼎沸、盛况空前,场面热闹非凡。</h3><h3> 历史上,七老爷确有其人。七老爷本姓金,因为行七,所以人称七老爷。</h3><h3> 话说明代崇祯年间,嘉善一带闹灾荒,乡野颗粒无收,处处饥民。当时有个姓金的老爷,是个朝廷押运粮食的小官,他专门在运河上押送粮船。一天,金老爷督运皇粮路经西塘,见鱼米之乡的百姓挨饿,在岸边围着求粮食,他便动了恻隐之心,将运粮船队所有粮食尽施于民。</h3><h3> 私自把皇粮散给了百姓,那可是欺君之罪。七老爷知道祸不可免,为了不牵连家人,也为了保护百姓,他毅然投进雁塔湾的河里自尽了。</h3><h3> 百姓分得粮食,度过灾年,对七老爷的义行感恩戴德。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舍己救百姓的好官,集资造了一座七老爷庙,作为当地的城隍供奉。</h3><h3> 七老爷投河自尽后朝廷查清真相,为安抚人心,谥封七老爷为“利济侯”,不久后又加封为“护国随粮王”,七老爷庙也同时改名为“护国随粮王庙”。</h3><h3> 现在,四月初三已成为西塘人一年四季最大的民间节日了。</h3><div><br></div><h3></h3> <h3>  石皮弄。</h3><h3> 石皮弄在西塘镇下西街,"种福堂"西首,是夹在两幢住宅之间的露天弄堂。 石皮弄建于明末清初。在西塘镇122条长短不一的弄中,它最有特色。</h3><h3> 石皮弄宽仅1米,弄口最窄处仅0.8米,全长68米,由216块石铺成,弄面平整,下为下水道。石皮弄左右两壁梯级状山墙有6-10米高,至今完整地保留着古老而又独特的风姿。</h3><h3> 石皮弄深而窄,石薄如皮,故名石皮弄。</h3><h3> 在清晨亦或是夕阳下,当人们经过这长而窄的弄堂时,或步履匆匆,或长裙拖地,悠然自得,耳听踏着青石板发出清脆的脚步声,眼看石皮弄,想象着那些豪宅庭院里深锁春秋的年代,真是引起无限的遐想啊。</h3><h3> 站在石皮弄里抬头看一条窄窄的天空,恰似一条发光的曲线,故而,石皮弄也被人们称为西塘的一线天。</h3> <h3>  摇曳在小河浜中的乌篷船真是韵味十足。</h3> <h3>  沿河人家的码头。</h3> <h3>  栓船用的“牛鼻子”有许多样式和图案,这个“牛鼻子”是用花岗石刻的,有趣的是,它的图案是民国旗。</h3> <h3>  古戏台在江南地区常见,但是沿河而建的古戏台似乎只有浙江才有。</h3><h3> 看到这个戏台,我不由得想起了鲁迅先生写的《社戏》中的故事情节……</h3> <h3>  透过随风摇曳的柳枝,看到对岸的廊棚和古宅时隐时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