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伟大的转折》,我走四渡赤水(之二)

刘薇

<h1>离开土城向南,逆赤水河而行前往古蔺。这是当年红军一渡赤水后进入川南的方向。我们车行在国道上,红军则是“战士双脚走天下”,跋涉在贵州与川南交界的大山中。一路上无不感概,红军战士真的是钢铁汉。</h1> <h1>古蔺是四川距离贵州最近的一个县,它的北南东三面都与贵州接壤,从地图上看,如同被贵州包围的一个角。这里的太平镇和二郎镇,与贵州隔水相望,都是“蜀盐走贵州“的重要盐运渡口,红军将二渡和四渡的渡口选择了这里,真的高明。</h1> <h1>赤水河由南往东蜿蜒穿梭。在太平镇与古蔺河交汇。</h1> <h1>河对面是贵州习水,红军在这里东西穿梭,演绎了二渡和四渡赤水的大戏。</h1> <h1>红军一渡赤水入川南后,欲先攻打叙永,再北渡长江与川北四方面军会合。叙永久攻不下,各路敌军又继续向叙永合围。红军转向川滇边界扎西集结休整。敌军又向扎西合围。红军乘敌军调至川南扎西,黔北空虚之际,从古蔺太平渡二郎滩东渡赤水,回师黔北,攻克板桥娄山关,取得了遵义大捷,为遵义会议顺利召开奠定了基础。</h1> <h1>进入太平镇</h1> <h1>地处川,黔,滇结合部的太平镇,是一座在明未清初,靠河运交通因盐而兴的古镇。</h1> <h1>古镇的川南民居,依山而建,傍水为邻。</h1> <h1>从高处看,层层叠叠青瓦堆砌的屋顶,极有层次感。</h1> <h1>以石砌为基石的老屋</h1> <h1>一长排石头堆砌,上面是连成一长串的老屋,让人大开眼界。</h1> <h1>这座小姐绣楼极占风水,是古镇的观景台。</h1> <h1>太平小学看起也有年头,现在已搬迁新址。</h1> <h1>太平镇的游人不多,非常安静。</h1> <h1>在这些安静的小巷里,找寻红军旧址。</h1> <h1>1935年,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三进古蔺,历时54天,在古蔺留下的红军旧址多达80余处。</h1> <h1>找到了红五军团驻地旧址。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中军团长董振堂出色的表现,让人记忆深刻。</h1> <h1>这是一支出英雄的部队,以顽强的阻击和悲壮的牺牲断后,有“铁流后卫“之称。电视剧《绝命后卫师》里,可歌可泣的断肠英雄陈树湘,就是红五军团红34师师长。在突破湘江战役中,掩护中央红军撤退过河,阻击了湘军整整5天,全师壮烈捐躯在湘江东岸。而军团长董振堂更是在1937的西征中,血战七天七夜,战至最后一人一弹,终于寡不敌众,与3800多名红军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在红五军团的旧址,向英雄肃然起敬。</h1> <h1>“中央红军机要室旧址”,值得参观和了解。</h1> <h1>四渡赤水期间,能够迂回穿插,突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红军的机要情报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h1> <h1>照片里的机要烈士,第一位是红军情报工作的杰出人物钱壮飞。在1931年顾顺章叛变的危急时刻,及时送出情报,挽救了包括周恩来在列的中共中央机关。非常可惜在四渡赤水后,南渡乌江时不幸失踪,电视剧《伟大的转折》里对这一节虽有描述,但也没交待下文,至今仍是未解之谜。</h1> <h1>整个古镇依山而建,在山坡上穿梭游览,爬上爬下。</h1> <h1>到河边渡口有公路开车直达。我选择从山顶下到山脚的石梯坎路。</h1> <h1>下完山来到河边,找到了二渡和四渡的太平渡口。</h1><h3></h3> <h1>时光荏苒,渡口的老鹰石依旧。这块老鹰石为80多年前红军渡过赤水河立了大功。</h1> <h1>当地人说,红军用竹绳子把船栓固在老鹰石上,再用门板搭在船上,红军从门板连接成的浮桥上过河。</h1> <h1>这些当年为红军搭桥过河的门板</h1> <h1>渡口正在修建起一座大桥。据说,在四渡赤水的所有老渡口,都要建一座现代大桥统称为红军大桥。大桥结束了渡船来往两地的历史,渡口留住了长征途中的岁月峥嵘。</h1> <h1>离开太平镇,去找寻二郎滩渡口。渡口所在的二郎镇,己是郎酒集团的生产基地,青花郎和红花郎就产于此,二郎镇也成为了“白酒名镇”。</h1> <h1>寻找二郎滩渡口,GPS的指引把我们带到了这块路牌下。</h1> <h1>顺着路标下到河边,看见了这只硕大的酒瓶,瓶身赫然大字“二郎滩渡口"。以为酒瓶子处就是红军渡口,却始终找不到一块石碑佐证。</h1> <h1>原来是我们犯了一个地理错误。红军四渡赤水是贵州四川来回穿梭,二渡是从四川古蔺折回贵州,渡口应在对岸的四川郎酒处,我们却站在贵州习酒处,自然找寻不到标志身份的渡口石碑。同是二郎滩渡口处,GPS分不清那个是红军渡,误导我们从桥上穿过来二渡赤水。</h1> <h1>顺着山路上到顶,来到了贵州习水习酒镇阳雀山观景台。</h1> <h1>站在这里,一览赤水河好风光。</h1> <h1>赤水河四分之三流域在大山中,是中国唯一一条没有被污染的长江支流,也是中国两大酱香型白酒的水源地。</h1> <h1>大山之中,一条美酒河。四川郎酒,贵州习酒,平分一江赤水秋色。</h1> <h1>白色的是贵州习酒厂的酒窖。山包包里是四川郎酒的洞藏“天宝洞“。</h1> <h1>在这里还可远眺,一桥飞架东西的赤水河红军大桥。</h1> <h1>这是今年9月才建好的赤水河红军大桥。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太平镇与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习酒镇交界处,全长2009米,造价约17亿元。</h1> <h1>借用新华网最新航拍图片,看看它的壮观。</h1> <h1>在红军走过的大山深处又添一道靓丽风景线,同时也将江津-习水-古蔺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感到振奋,己策划再来,将从重庆直达古蔺县城,品尝享有盛名心心念念的古蔺麻辣鸡块。</h1> <h1>大桥于9月30日建好交付,献礼祖国70华誕。但尚未通车,我们从桥下穿过也深感震撼。</h1> <h1>路过,车上手机闪拍。</h1> <h1>离开阳雀岩观景台,沿赤水河到仁怀茅台镇,寻找第三渡的渡口茅台渡口。</h1> <h1>从二郎至茅台50公里的赤水河段风光秀丽,沿途有多处风貌原始,浑然天成的景点。</h1> <h1>它是仁怀市打造的赤水河旅游风景线。</h1> <h1>这条风景线相伴的旅游栈道,让旅游者能够安全,慢悠悠的在大山里打望风景。</h1> <h1>路过川黔交界处最险峻的吴公岩景区。路边的“美酒河记”,记录了此处曾经是古盐渡口的历史。</h1> <h1>这处高250米宽400米的摩崖石刻“美酒河”,呈现在90度的悬崖绝壁之上。它就是获得了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世界最大的摩崖石刻汉字“。</h1> <h1>石刻之下的绝壁上,古盐渡口的石梯还依稀可见。渡口在岩石上凿成,它是有400年历史的赤水河盐运史的鉴证,记录下了这里是赤水河曾经繁华的盐运渡口之一的历史。</h1> <h1>夜色中,闻着酒香到了茅台镇。</h1> <h1>从山脚绕到山顶,一路的酒庄,装饰出了灯红酒绿的小山城。</h1> <h1>茅台镇地处川黔的水陆咽喉。在盛产白酒不产盐的贵州,这里就成为了川盐的聚集批发地。盐业带动了酒业,酒随盐运马帮走天下,所以茅台酒名声大振,逐渐成为了泱泱大国的国酒。</h1> <h1>夜色中的茅台镇,还有几分重庆洪崖洞的感觉。</h1> <h1>卖酒的店铺多如牛毛</h1> <h1>住宿之处,门厅都是迎宾酒,免费品赏,欢迎购买。</h1> <h1>在三渡赤水的渡口巧遇了一年一次的“重阳祭水节"。</h1> <h1>“九月九,下河挑水煮新酒"。龙船要划到赤水河中央,将取来的“圣水”倒入酒坛,酒企迎圣水,高诵祭文,感恩天地。祈祷酿出好酒卖个好价钱。<br></h1> <h1>繁复的仪式还没开始,桥上干净无人。</h1> <h1>浓郁的酒文化包围下的三渡赤水茅台渡口纪念碑。</h1> <h1>三渡赤水是一次主动的行动。</h1><h1>二渡赤水遵义大捷后,蒋介石飞重庆“督剿”,妄图围囨红军于遵义鸭溪一带。红军寻求战机,攻打鲁班场未果,主动撤出,从茅台渡口西渡再次进入川南。</h1> <h1>红军在攻打鲁班场之前,己攻占茅台镇,找好了退路作好了三渡准备。所以三渡赤水,实为诱敌佯动,目的是将黔北的敌军引入川南,为红军四渡赤水再回贵州打伏笔。</h1> <h1>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中,将这一节拍得很精彩,毛泽东在白天过河,带领一班人,大摇大摆谈笑风生走向渡口,“就是要让蒋介石看到,红军又回川南了。</h1> <h1>在四渡赤水纪念馆看到的一幅图,红军用茅台酒疗伤,酒是一包药不是传说。</h1> <h1>这是王傢祥和李富春签署的一份布告。夺得国际巴拿马金奖的茅台酒,酒好质信,为国人爭光。红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对酒厂一切设备,切应加以保护,不得损抔。</h1><h1><br></h1><h1><br></h1> <h1>当年如此艰难困苦,红军也是爱护百姓,纪律严明之师。</h1> <h1>再见了,被酒文化熏染极致,空气中也弥漫着酒味的茅台小山城。下一个目标,20公里处的鲁班场,红军通往茅台渡口的要道,一处四渡赤水不可或缺的战斗遗址。</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