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勤能补拙”,源自唐代魏徵等编撰的《隋书•李德林传》:“以勤补拙,不遑自处。”</h3> <h3>在唐代“勤”与“拙”的关系已被多人关注。初唐陈子昂说《为金吾将军陈令英请免官表》:“臣无田畴乡导之策,又乏杜预度支之才,空竭疲驽,昼夜不息,以勤补拙,首尾三年。”中唐白居易曾曰:“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公元825年,唐敬宗将杭州刺史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苏州是唐东南地区最大的州,地方事务繁杂。白居易上任后谢绝了所有的宴请,一心处理政务,很快就熟悉当地的情况,整顿吏治,赢得老百姓的好评。他认为自己生来笨拙,只有靠勤奋才能来弥补。</h3> <h3>此后,北宋黄庭坚《跛奚移文》:“持勤补拙,与巧者俦。”亦为其例。晚明阎尔梅《沛文学阎公墓志铭》“勤能补拙,一懒便成愚。”清代郭昆焘《论居官十一则》:“勤能补拙,俭可养廉。”</h3> <h3>勤,勤奋;拙,笨,不灵巧。勤能补拙的意思是,勤奋能够弥补笨拙、不足。</h3> <h3>清代“蜀中三才子”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言:“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才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彭端淑教育他的子弟学习应当勤奋,因为勤奋能够弥补“吾资之昏”与“吾财之庸”,只有“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才能够自强自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