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单骑穿越太行山(二十七、太行陉)

打油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行陉.古驿站.天井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p class="ql-block">西万镇坐落于太行山南端的山脚之下,是中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河南省"重点镇",是明清时从怀庆府(现沁阳市)到达晋城的必经之处,2014.8.20我将从这里完成穿越太行山最后一段骑行。几天不见的拉煤车又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它们在弯曲的太行山道上咆哮着,在这咆哮声中永远也骑不完的大上坡接踵而来。煤碳又一次成为太行山道上的一道风景,甚至在这条路上还有一个叫做山西太行关煤焦管理站的地方。望着烟雾中几乎无法辨认的这几个红色大字,看着烟雾中停在广场之中整整齐齐的数十辆拉煤车,如此“壮观”的景色让人不寒而栗,照此下去我们这代人将给子孙后代们留下什么? </p><p class="ql-block">与山林做伴的常平村很美,可惜来来往往的拉煤车,不但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更使得这里空气污浊,在山上与村中的百姓聊天时,只见对方唇动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不由又一次感叹起来。常平村即是煤碳运输的主要站点之一,又是太行古道——太行陉的起点。太行陉又称太行道,是太行八陉中的第二陉,是连接山西、河南两省的必经要道。这条被称为“北达京师”“南通伊洛”的古道,是我国古代一条军事、商贸和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它以羊肠返道闻名于世,羊肠坂路就在常平村的北山之上。这条神秘的古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山势陡峭,道路险窄,宽仅五步,百折回肠,因其形似羊肠又被称为“羊肠坂道”。曹操在他的名篇《苦寒行》中对这条古道发出千年的感叹:“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向人们揭示了太行山道的艰难与人类的渺小,反应出了他对大山的敬畏与军旅的悲苦。同时也看出了这位一生踌躇满意、意气风发的一代枭雄,面对此路思之欲退的复杂心理。“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李白的诗句同样也描述了古人穿越太行山的艰难。然而对于此时此刻的我来说,虽然路上拉煤车不断,但行驶在现代化的国道之上丝毫体味不出古时的艰难。常平村的路很乱,无意中我又走错了路。走错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所行的路段从常平村开始,连续几个村子都看不到它们的名字,等看到油坊村的标志时,孟良寨、羊肠坂等代表古道艰难与历史的地方早已过去。不想返回去找,因为我真正的目标是过油坊村后的两个村庄,再说羊肠坂道再艰难,也不会超不过空中古道——白陉的七十二拐。不过,没有看到如同碗形的碗子城确实是一份遗憾。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p><p class="ql-block">秋老虎仍旧十分凶猛,它与来往的拉煤车就像两只巨大的黑手,制造着一个又一个困难与危险。好在对于这样的路我早已习惯与适应,一个人不慌不忙,边骑边看,倒也十分顺利。过常平村不久就是河南与山西的分界点,两省的界碑不在山底而在半山腰,这也是太行山的特点之一。至油坊村后继续前行,不久一方景色进入眼帘。路左侧古式的三门牌坊标志着这个村庄的富裕,看到牌坊上蓝底黄字的草底铺村这个四个字时,我知道当天第一个目的地已经不远。未等我冲下草底铺村的大坡,左侧前方一座红色的高大建筑进入眼帘。庙所在的村庄面积不小,出于满足好奇心与验证自己判断的是否准确,我奔往那里。果然不出我的所料,这座古朴与霸气的庙正是关帝庙,这个村子正是拦车村。 </p><p class="ql-block">拦车村坐落于一个山坡之上,南北长、东西窄,关帝庙在它的北侧。从关帝庙到达村子中心的路逼仄狭窄,骑过这条足有一公里左右弯曲的超级大坡路后,海拔也上升了近二十米。虽然村中的古陉路已经被现代的水泥路所取代,但从这条三里长街上仍旧能够看出当时村庄的繁华、文化的厚重与文化的包容。时至今日,拦车村依然保持着浓厚的文教风气和商业传统,依然保存着大量原始风貌的商铺。村中即有二层小楼,又有四合大院,从村口的北阁及建筑上面的提字无不在告诉人们这些建筑大都在一百年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三、四百年。然而这些构成拦车村独特而灿烂历史文化的建筑有很多已是残桓断壁,且都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让人声声叹息,或许只有在记忆中才能寻找到它们。木式的古窗、黑瓦飞桅、青砖古石、石阶石凳、檐下的图案、农具盆花、墙上的标语,将现代与古韵、将历史与文化紧紧的融合在一起。 </p><p class="ql-block">据载拦车村是坐落在太行山脉上的一块风水宝地,是山西进入中原的门户和河南进入山西的第一所驿站,鼎盛时期晋豫商贾南来北往,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一度称拦车村为星轺驿,它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星轺,是指天节八星主使臣之事,为称帝王的使者为星使,星使所乘之车叫星轺。以星轺名驿镇名,除用典嘉德外,又显示出了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春秋以来,太行陉在中原逐鹿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极关重要的军事作用。星轺驿位于陉中,“与天同党”,俯瞰中原。左控商都朝歌与东京汴梁;下瞰东都洛阳;后有上党雄藩;右连晋南古都群(尧都平阳、禹都安邑、舜都蒲坂、晋都曲沃和绛邑),因此,号称“晋南屏翰”。古代共有11位帝王因各种原因经过这里,给这个古驿站增辉不少。从西汉的刘歆、西晋的刘琨,到唐代的李白、李贺、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再到宋代司马光、徐范,金代李俊民、元好问,明代王国光、王世贞、于谦、谢肃,清代陈廷敬、赵执信、顾贞观、朱樟等众多著名诗人与文化泰斗的到来,他们的诗赋又形成了一条独特的文化长廊。我在为看到原生态的村庄窃窃欢喜的同时又为村中的古建筑担扰着。 </p><p class="ql-block">在拦车村北阁外西侧墙中,至今仍镶有郡痒生韩识荆在光绪十九年书的“拦车镇”三个大字。关于“拦车村”的来历与孔子有关。相传,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仁政,从鲁国来晋。当路过天井关南的星轺驿时,见有小孩以石筑城为戏,不肯让路。其中一个叫项橐的顽童,并以“只有车绕城,而无城让车”之说质难孔子。孔子见项橐虽小,却有过人之处,于是躬拜为师,令弟子绕“城”而过。对于这个传说,我不想去验证它的真假,无论承认与否,对于拦车村在历史上的地位产生不了多大影响。也许人们会觉得项橐这孩子聪明,人们似乎也以所谓的才气来评价一个孩子,我们的教育似乎也是这样。然而我却觉得孔子是伟大的,他有一份虚心,更有宽广的胸怀,德才兼备的才是一个伟大的人。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p><p class="ql-block">唐朝诗人杜甫在他的《秋晶荆南送石首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中写道“尸填太行道,血走浚仪渠”。虽然这个太行道并非指太行陉,而是指滏口陉,然而太行陉与其它七陉一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策》中记载“得天下要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口”。战国后期,决定秦国与赵国命运的巅峰对决——长平之战,地点发生在晋城的长平,导火索是韩国的上党郡(今长治市),而在其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的却是太行陉。曹操率兵亲征高干经过太行陉,从而传下了历史名篇。宋太祖赵匡胤御驾亲征从这里取泽州的李筠,明大将徐达曾率王世贞、冯胜、傅云胜过太行陉入山西等等,这些记载无不显示了太行陉在军事上的重要性。经有关专家初步考证,有史以来共有50余起战争,直接或间接利用太行陉便捷畅达的交通条件,或大或小的叙写着人类的历史进程。 </p><p class="ql-block">据载太行陉古道全长100多公里,最险要的却是沁阳常平村到泽州天井关村这短短的二十多公里的路段。天井关在海拔1500多米的太行之巅之上。在山顶之上扼守太行陉的天井关,又名天门、太行关、楚雄关、平阳关、雄定关等,《战国策》中军事家吴起说“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可见它夏朝时就已经成为太行陉的要塞了。西汉的刘歆在《遂初赋》写到的那样“驰太行之险峻,入天井之崇关”。村南古关门虽破旧凋敝,但仍岿然屹立,关楼分上下两层,来往行人从门洞中出入,正面楷书:天井关。关口古道西侧,一块高3米许的巨碑赫然在目,上刻“孔子回车处”。“处”字还是“辙”字?时代久远,蒙尘过厚,分辨不清。天井关因有深莫能测的天井泉三处得名,可惜村民们怕孩子掉进井内,把三口井封死。 </p><p class="ql-block">天井关村主要分布在路的右侧。行至村南突然感到肚饿,于是进入村头的小卖店,询问村中是否有饭店。店主说有,接着他说继续往前骑不过一公里就到了。然而我骑了近两公里,已出了天井关的村界,也没有找到饭店,无奈又返了回来。虽然只是简单一去一回,它留给我“这是一个贫穷村庄”的印象,不用说饭店就连小卖店也很少。一碗泡面,为了加强营养又让小卖店老板卧了两个荷包蛋。在等快餐面的时同前来买货的一位村民聊了起来,看样子他比我小不了几岁,是一位很健谈的男士。虽然他操着浓浓的山西口音,但我还是听懂他的话语。他对天井关村的未来充满希望的同时又显示出几分无奈。他说:天井关村文化很厚重,上有关帝庙,下有玉皇庙,雄关天井关位于其上,三百多年的老槐树位于其下,古道从村中穿过,在拥有老建筑的同时又有着诸多的传说,可惜没有人开发。</p><p class="ql-block">孔子当年行至天井关时,遇松鼠口衔核桃跑至面前行礼鸣叫。孔子见晋国玩童如此聪明,甚至连动物亦懂大礼,便羞愧回车南归。现天井关村仍留有当年的回车辙。后人为祭祀孔子,在村东南修有文庙(史书所载,该庙为东汉时期,孔子第十九代孙孔昱在洛阳居官时所建),还立有“孔子回车之辙”石碑和碑亭。历史上曾登临过天井关的古代帝王有13位,著名将领、大臣、文学家、史学家和文人墨客达上百位。天井关至今也保留着城门和“五里长街”。 </p><p class="ql-block">天井关村与拦车村有许多的相同点,它们都在半山坡之上;都呈狭长状;许多老建筑都破烂不堪;都有孔子相关的传说。他们都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豪,同时村民们又有着很高的文化素质且为人热情厚道。在我找孔子回车处时,在孔子回车碑处一位正在忙碌的村民对我说,它就在关的北边,你看到门口坐着的那位老头嘛,你问他就行。见我没有找到,他又走过来告诉那位老者领我前去,找到回车辙后老者又向我讲相关的故事。虽然这些我早已经知道,但仍然听的津津有味,有味道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人间的那份纯朴。这种纯朴是你在旅游景点内找不到的,更是体味不到的。 </p><p class="ql-block">站在天井关村北最高处那棵冠盖如伞的千年古槐下远眺,只见重峦叠嶂,天井关正坐落于山脊之上,西面悬崖嶙峋,高耸绝顶,焦晋高速现在便在崖下穿行,东面临深谷绝崖,层层梯田。据说当年抗战时八路军在此筑堡扼守太行陉,日军攻了好几次都没能攻上来。站在古槐之下,让人感慨纷纷。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