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山 村 狗 事</h3><h3>呵呵,咋会写“狗”呢?而且还是“狗事”,狗有啥子事情可写的嘛?不就是要咬人,看家吗?狗挺讨厌地啊!其实不然,狗虽然咬人时讨厌,但对于山村而言,狗,除了看家护院还是一道风景;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我有天半夜回村,院子里的狗蜂拥而上,显然把我当陌生人了,我呵斥几声后,一群狗呜呜着和我亲近起来。回家后在QQ上发了一个心情,本华书记看到后调侃评论为:“高平凹”的《废都》。触发我的灵感,想说说偏远 山村的现状,由此联想到《山村狗事》。</h3><h3> 正如大部分人的观点,狗其实挺讨厌(当然,宠物狗除外)!尤其是山村的狗,不仅咬人,而且还追着车咬。有好几次听到有人说,骑着摩托车也被狗追倒了。很多时候走在村里的大道上,会迎面碰到过来一群狗,绝不是危言耸听,真的是“一群”。多的时候是八九只,少的时候也是三五只,有黑色、花色、白色……。狗的品种也不一样,有杂交的宠物狗、有地方的“土狗”;有高大威猛的、有瘦小猥琐的、有乖巧可爱的、有长相奇特的……。如果是陌生人,肯定会被迎面过来的一群狗吓到,难免会产生恐惧。我们也多次在村微信群里发布并上门宣传,让村民各自管理好自家的狗。最麻烦的事还不是狗追摩托车和大路上“拦路”,而是经常有村民找我们投诉,谁谁家的狗咬了我家的鸡、谁谁家的狗吃了我家鸡蛋、谁谁家的狗叼了我家的肉……等等。类似的投诉很多,但投诉者来的时候都是怒气冲冲,走时都是心平气和的。这不完全是我们会做调解,最关键的还是源于村民们对狗的感情!</h3><h3> 近几年,山村的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基本上都是老弱妇孺。外出务工的为了生活和节省时间多挣些钱,一般都在年底才回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有的甚至是二三年才回家一次。山村历来有养狗的习惯,一则用来看家护院,二则是一种习惯的延续。青壮年不在家,留守的老人儿童便把狗视为看家护院的守护神,更是把狗视为其中的家庭成员。每每有人到来,当狗行使自己职责时,主家便会呵斥几句“瞎眼啦,那是✘✘✘”“不许咬,这是你✘✘✘(往往这个称呼是主家儿女或许孙子对来者的称呼)”,狗便乖乖的趴下,或许是围着来人转圈,以示友好。</h3><h3> 山里人都说狗是有灵性的。这不仅是听主家招呼行使职责,而且还身兼几职干份外的事情。有句俗话说“狗咬耗子多管闲事”,而山村里的狗咬耗子确实常事,就像是在帮主家做家务一样。主人上山做农事,狗会跟着一起去,到山上这里嗅嗅,哪里闻闻。累了就找个地方美美的睡一觉,总之都在离主人不远处。等主人做完农活起身回家,它就又跟在身旁。往往在此时,主人家就会和狗说说话,你看那家的菜长得好,那家的玉米该施肥了,那家的稻穗该收割了……。狗也像能听懂主人的话,时不时的往主人说的地方看看,汪汪的叫几声,像是在回应主人。邻居幺爷有次在地里干活,一条毒蛇悄悄靠近,幺爷只顾干活,根本没有注意到危险。就在此时,一旁睡觉的狗立即警觉起来,迅速冲到毒蛇面前凶狠的叫着。当然,幺爷也就避免了一场祸事。被自家狗救了,幺爷很是欣慰和自豪,逢人便夸自家的狗,这条狗也因此而享受到了特殊的待遇。</h3><h3> 我爸妈也养了两条狗,一条黑色,一条是灰白色。我们姊妹几个各自成家,老爸老妈不愿意和我们一起住城里,至今也住在老家。我们都各自忙着自己的事,很少回家。两条狗也就成了老爸老妈的“家庭成员”,也经常伴着老妈去地里山里转悠,老妈也经常和这两条取名为“哈ber”和“黑熊”狗唠叨一些家长里短。每次我们回家,还在后面的 公路上,取名“哈宝儿”的这条灰白色狗就会欣喜若狂的跑来“迎接”。即便给我们一起的人是多与少或熟悉与否,只要招呼它的名字他都不会咬人,而且还会显得和客人很亲热的样子。到过我家里的亲戚朋友无不夸赞这条名为“哈宝儿”的狗乖。这条狗的灵性还不止是能识别人,关键是它还能识别车!这绝不是瞎话。 我家后面就是公路尽头,经常有车辆在此掉头或许按喇叭,“哈宝儿”却不以为然。但每次我哥回来,车刚刚一到这里,哈宝儿就会立即警觉起来,然后就会飞快的往房子后面的大路跑去。当然,接下来就会是狗和人一前一后的进院子来。老爸老妈把两条狗视为家庭成员,我们姊妹几个更是这样。每次回家如若没见到老爸老妈,也会主动问“哈宝儿”老主人在哪里,它也很懂事地带我们在菜地里或许邻居家里找到老爸老妈。</h3><h3> 狗即使有灵性也有惹祸的时候。在主人家不在的时候、或许是它认为该行使自己职责的时候,偶尔也会摆一些“祸事”。比如像在前面提到的咬了谁家的鸭、叼了谁家的鸡蛋、叼了谁家的肉之类的,这些祸事往往也就是招来一顿骂,再者就是拿块笤帚之类的东西佯装打它们。目的就是向它们提出警告,以后不能干这些事。当然,也有更大的祸事,那就是和一个它认为陌生的对象或许是它觉得“可疑”对象的“亲密接触”后留下几道淤青的牙龈。这种祸事就不是那么简单,主人家就得又是赔笑又是道歉的,还得赔上些许医药费。主家也会买上一些礼品,把儿子媳妇、孙子孙女们在外地带回来的地方特产拎上(平日舍不得享用但这个时候必须要拿出姿态)主动上门慰问伤者,也会在伤者及家属面前狠狠的骂一通自家的爱犬。受伤者也不白白收下礼品,过几天也会拎一些水果或许特产之内的东西回馈狗的主人。然后会说一些诸如“它是畜生,我们不给它计较”“哪家不遇到这种事,邻里关系最重要”之内的朴实而富有哲理的话。两家关系不但没有因为一场“祸事”而激化矛盾,相反却增进了两家的关系。远亲不如近邻,这是山里人的朴实和民风淳朴的最好体现!</h3><h3> 在山村,尤其是偏远山村空巢老人居多,养狗,不仅是习惯,也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山村特有的一道风景。</h3><h3> 此时抬头望窗外,夕阳西下,不远处,一位年迈的老人背着手走着,身后跟着一条灰白色的狗。夕阳照射下,狗和主人一前一后走着,孤寂而又温暖.......</h3><h3> </h3><h3> </h3><h3> </h3><h3> 书于贰零壹玖年正月初三</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