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的中学学涯(三)</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创】作者:连生</p> <h1> 转眼到了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一声“很有必要”让整个社会精神上、物质上、动荡了整整10年,几千万知识青年为此度过了铭心刻骨的10年磋跎岁月,用自己的青春为“文革”之初的糊涂、冲动、荒唐“买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可以用“革命精神”解释自己当时的行为,但是解释不了在“革命精神”下为什么丢弃了作为人本性的“真善美”。世事往往也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平衡,谁破坏它必遭报应。我不知道“老三届”在10年的煎熬中,除了留下“磋跎岁月”的风霜雪月让千家万户在情感上难割难舍,对当年的“糊涂、冲动、荒唐”是否在心灵深处也同时有深刻的反思?</h1> <h1> 我们上海的69届初中毕业生是出生于60年代的尾巴,但谈起“老三届”往往把我们这一届忘了。其实在毛主席的“12.22”指示后,真正全部“上山下乡”的却是我们69届。66、67届至少有半数人留在上海工作,68届至少还有一批参军的。我们69届可是“一片红”,没有参军,没有市工,统统扫地出门到外地插队落户。只是分配到后期才有到云南和黑龙江的军垦农场少数名额(还不是公开的)。按吃苦的“绝对值”来讲,“老三届”应该叫我们69届一声“阿哥”的,呵呵。</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毛主席的“12.22指示”全文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它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多年来,在一些描写知青生活文章中,大多数会提到毛主席“12.22指示”的前部分,但是正是后面部分的“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它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让学校的工宣队、军宣队和老师们在接下来的上山下乡宣传的大小会上讲话底气十足,他们以此推波助澜,学校和社会上下顷刻间被搅得倒海翻江似的沸腾起来!正在分配工作的“老三届”中的66、67届,批准参军的和拿到通知已经在工厂报到的可算是逃过一劫,68届中有部分刚被批准参军的也算幸运,但那些分配到工厂还未报到的66、67届毕业生,手里的通知书随着“最高指示”的发表,瞬间变成废纸一张,他们和68届还未分配工作的人一样,按“12.22指示”精神,被迁出户口到农村插队落户或到军恳农场屯戌边疆。</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政治左右着每一个人的前途,可以让你一步登天,也可以让你立马下地狱!工宣队、军宣队和老师们“热情”地送走了“老三届”,我们已经初中“毕业”的69届学生即刻成了他们的宣传、鼓动目标。已经没什么课好上的69届毕业生,每星期还得来学校“上课”——成天是听报告、学文件、写体会、谈心得。我们“红团”干部晚上还得来学校参加各种会议。“老三届”走了后,对校领导来讲,当时他们可能也不知道69届毕业生的分配方案到底如何。只是谁也没料到,紧跟其后的69届初中毕业生将面临更大的灭顶之灾。在困惑、纠结、不安中1970年悄悄的来临了。不知为什么那年早春的天气特别寒冷,我们汽轮新村后面那时还是空旷的乡村,到处可见河浜,里面的冰结的硬绑绑的。寒假里,我们这些已经毕业却不知前途在何方的69届同学闲的无聊,常相约到河床上去溜滑冰。北风呼号着,打着旋风卷起地上的杂草、落叶向四处飞散。迎着吹来的寒风,我们是滑了一圈又一圈,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担心着不知什么命运在前面等着我们。</h1><h1><br></h1><h1> 寒假总算熬过去了,返校第一天,我们闵行二中的69届“红团”干部突然接到上海市“红代会”指令:到徐汇中学办3天的“上山下乡”动员学习班”。开会碰面才知道,其他徐汇区(那时闵行率属徐汇区)学校的69届“红团”干部也都来了。</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徐汇中学创办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开始叫徐汇公学,是法国天主教在中国创办最早的教会学校。历年主持校务的,大多为法意两国的神父,开始专收男生。1931年,教会向中国政府教育部门办理立案,易名徐汇中学。1949年上海解放后,实行学校教育和宗教分离的政策, 1953年6月改为市立,并开始招收女生,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我们来到这里感到很神圣,尽管它也受到“文革”的冲击,但一砖一瓦还是显露着它当年曾有的光辉,但还没等我们欣赏完它整个历史风貌,这样的神圣感,很快就被打破了。我们是自带铺盖来办学习班的,就安排我们在教室住宿,直接把课桌当床放铺盖,这下可好,铺盖是五花八门的,整洁的教室不一会儿就乱七八糟的了。抬头再向庄严的教室四周环视了一下,有种亵渎神灵的感觉油然而升。学习班3天还挺严肃,早上吹号起床、出操,除正常的饮食外,还要吃“忆苦饭”。现在的年轻的朋友不会知道“忆苦饭”为何物。这其实也是那个年代“左”的产物,除了嘴上要天天讲政治,还要在行动上表示出来,“忆苦饭”就应用而生了。把米糠、菜叶、和少量的山芋粉混在一起做成菜团子就是所谓的“忆苦饭”。那东西确实不好吃,比我后来插队落户到淮北农村吃的杂粮馒头还难吃。如果让现在吃惯了“肯德基”、“麦当劳”的新一代去品尝,不吐出来才怪呢!而我们那时是没有选择的,不吃就是“革命态度”问题,谁敢不吃?再说了,那种环境下,你也没什么可吃啊!我们那时办学习班膳食费自理,也没有什么补贴,连“忆苦饭”也要5分钱、一两粮票买一只。</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让人烦心的就是天天饭后听报告,一个接着一个,听好后还要学习、讨论还要写小结,几天下来每个人都写了厚厚的一摞。我们已经渐渐地从报告的弦音内容里感觉到有什么不妙事要发生了,果不其燃,第三天上午,那个主持开会的市“红代会”的头头宣布:这次学习班的目的只有一个:这次你们69届初中毕业生上海一个不留,全部到外地上山下乡,你们“红团”干部要带头响应毛主席的“12.22指示”,去最艰苦的地方 “插队落户”!会场一瞬间是鸦雀无声,紧接着嗡的一声会场里象炸窝一般沸腾起来!全部到外地上山下乡?!这在中国上山下乡历史上是绝无仅有啊!</h1><h1><br></h1><h1> 这下好了,上不了高中了!更没什么大学了等你去读了!“上山下乡”的命运要降到自己头上并且还要在同学面前做出表率,感情的天平顷刻间歪斜了!什么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其实就是要你去农村,还要户口全迁到外地彻底的当农民!但这些再明白不过的事理却被政治宣传的巨大洪流所掩盖。三天的“学习班”把我们脑子个个洗的不知东西南北,革命的理想主义教育把我们弄的是热血沸腾,好象我们将要去得地方不是什么艰苦、落后的农村,而是什么幸福的天堂伊甸园。我们这些“红团”干部中的一些人就象后来曾经有人中了“法论功”的邪那样,从开始的感情动摇到学习班结束后,差不多都成了“上山下乡“的狂热分子。这不得不感叹那年月的政治说教所产生的效果是多么厉害啊!我们“红团”干部学习班结束回来,学校立马宣布了这“爆炸”性的消息,学校里69届毕业生学生的情绪是一片混乱!</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当时闵行二中的工宣队里有一个绰号叫“刀疤脸“的,40来岁,中等个子,批着件军大衣戴着顶黄军帽,能说会道,整天在军宣队和校革会里进进出出。我们“红团”干部从徐汇中学办学习班回来,在接下来的大会小会上就数他起劲。他就象一个曾经有过光荣革命历史般的英雄人物,今天找这个谈心,明天找那个亿苦思甜,在你面前不停地打着手势左右晃动着他的身体,军大衣两边的袖子在你的脸前不时佛过,让你心生厌烦却又无可奈何。那些被刚结合进校革会的校老领导和刚“解放、脱帽”不久的老师,诚惶诚恐地簇拥在他两旁,那么大的人却象些傻子那样似笑非笑地与他附和着,就象电影里的皮影戏人物让人摆布着感情。我好几次背转身去硬把差点要笑出来的声音给憋回去,过后还是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哈哈大笑了好一会儿才收敛。好多年后我才明白,这应该是“臭老九们”文革劫后余生的恐慌和生怕没紧跟形势再受批判。但是让我当时隐隐约约感到有点异样的是,在他们走型的笑容后面确实流露出某种兴奋,那是什么呢?!多少年了我一直想解开这个迷,也是在多年之后我才有些明白: “文革”对老师心灵的伤害太厉害了,尤其是66年到67年的一年里,以前成绩不错、被老师看好的“老三届”对他们劈头盖脸的无情伤害,在老师们的潜意识里埋下了怨恨的种子,“灵魂工程师”自己也没逃脱人本性的弱点。我们只要回想一下,在“知青文学”中有多少文章是老师写的?在知青十年“上山下乡”蹉跎岁月里,有多少老师给曾经是自己的学生一点情感上的安慰?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发现,在“上山下乡”这新一轮灾难降临到曾经给自己造成心灵伤害的“老三届”身上时,他们在高呼“向红卫兵小将学习、向红卫兵小将致敬!上山下乡不动摇、插队落户干革命!”高亢的声音后面其实是冷漠和无情!在感情相互冲撞的舞台上,老师和学生打了个平手。所不同的是,历史永远记住了“老三届”曾经的无情,没谁会记住老师们有意无意的冷漠。学校里开锅似的沸腾起来!好一个“来一个动员”!工宣队、军宣队和老师们真是“尽心尽责”啊,成天的两个人、三个人找学生谈话做“思想工作”。不少女同学在“围谈”下经常发出哭声,和“老三届”相比,69届在精神上、理论上、语言上明显差了个档次。我们这些被学习班“理论”的头脑已经发热的“红团”干部好像成了工宣队、军宣队和老师们手里的王牌,不时被他们拿出来做“榜样”。好多年过去后回想起来,真有种被别人卖了还在帮别人数钱的感觉!</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我们这些“红团”干部嘴上再“革命”、脑子再发热也不会没一点私心。潜意识里也明白上山下乡已是大势所趋,反正也是个走,那就痛快点。那时表面上的到外地插队落户的方案已经向学生公布,就是江西、安徽、黑龙江。其实在大多数69届走后,还有到云南、黑龙江军垦和国营农场的名额。后来我才知道,校领导开始秘而不宣,是为了把最难啃的骨头先抛出去,把大多数人“分配”出去后,再做那思想保守、不去插队的学生工作时作为某种交换筹码。那年月动员学生上山下乡,说白了也是件涉及到工宣队、军宣队和老师们个人政治前途的大事,就象现在高三的老师对学生的升学率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己今后的职称评定和利益分成同等重要。这是他们公心下的私心。其实这种做法在任何历史阶段都是存在的,否则我们党为什么老是强调,决不让老实人吃亏呢,因为老实人就是吃亏嘛!最先被抛出去的就是我们“红团”干部。工宣队、军宣队和老师们看起来个个是彻底的革命者,但以他们的生活履历不会不知道,插队落户将让学生们面临什么,而在那时他们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越快、越早把学生送走是他们那时想的头等大事。把我们“红团”干部抛出去带动大批学生一起行动,是他们最大的期盼。工宣队那个“刀疤脸”不遗余力地在大会、小会上鼓动我们这些“红团”干部,我们也热昏了头似的抢着发言、表决心。我们不知不觉地,还以为自己正在干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班上,作为“红团”干部我是最早带头报名去江西的。</h1> <h1> 到了1970年2月下旬,报名到江西、黑龙江插队落户的学生开始增多,而此时报名到安徽淮北的却寥寥无几。“刀疤脸”有些沉不住气了,急的团团转。一天晚上,他又召开“红团”干部会议,要求大家带头去淮北插队落户。淮北吃杂粮、淮河发大水,又苦又穷我们早有耳闻。南方人喜欢吃大米,所以报名去江西的人相对最多,到北方情愿到黑龙江也不愿到淮北去,这是当时的大趋势。只是以后大家才知道到江西也许才是最苦的,米好吃,活可不好干,水田插秧被蚂蟥咬,肩挑爬山累弯腰。淮北吃的是苦,但干活却相对是较轻松的,吃的五谷杂粮、大葱、大蒜按现在的说法还是绿色食品,很少有人生病。这都是后话,当时谁知道啊!这可真难为了我们这些“红团”干部,别看我们在同学面前我们强装“英雄”,其实在家里都有和父母闹翻天后,报名才得到家里同意。这现在又要我们改去向,一时会议气氛就僵住了。好个“刀疤脸”,真是块做政工的料,三寸不烂之舌不断地鼓燥,把我们这些入世不深的“娃娃干部”逐渐又给说动了。到现在也忘不了参加会议的班主任也在推波助澜,她脸上笑眯眯的却不断地向我打眼神。我们哪经受过这种场面,互相间开始讨论起来,“红团”干部里终于有人站起来大声说道:“我去淮北”!顷刻间“向红卫兵小将学习、向红卫兵小将致敬!”的口号声在会场里响起,掌声是一浪高过一狼!那时的“红团”干部很好面子,但这面子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会让你失去理智。在老师不断撩拨的眼神下,我和坐在身边的一位“红团”常委简单地商量了一会儿,也立马站起来高喊:“我代表胡乐龙(化名)表态,一起到艰苦的淮北去插队落户”!哗……!掌声再次热烈响起 ,“向红卫兵小将学习!向红卫兵小将致敬!”的口号声是经久不衰,在会议室里不断回荡!这一声表态不要紧,我上海人的户口被注销了,一个曾经的上海灵魂在外几经周折,整整游荡了16年才重新回到上海。</h1> <h3>【未完待续】</h3> <h3>上一篇:</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g8c512m?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连生:我的中学学涯(二)</a><br></h3><h3>下一篇:</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gbyq8t1?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连生:我的中学学涯(四)</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