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国历代货币提纲</h3><h3> </h3><h3>一、中国货币的起源</h3><h3>认为中国最早的货币是以贝的形式出现,这应该为大多数中国货币史家的一般共识。</h3><h3>在早在公元前80年前后出现的《盐铁论·错币篇》中就有“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之说。</h3><h3>从中国古文字的使用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乎所有描述人们市场交易手段和社会生活中与支付和买卖活动有关的字,都差不多有“贝”的偏旁,这也充分说明贝在中国古代社会确实被用作为我们今天所理解赠赐、债务支付,以及商品买卖、财产转让和租赁支付中所用的“货币”了。</h3><h3>夏商的墓葬,出土过的大量贝,也说明了天然贝是中国最早形式的货贝。</h3><h3> 二、先秦前的主要流通货贝</h3><h3>中国最古老的货币——贝币</h3><h3>在商周,除了用贝做商品和资产交易的货币外,用铜(铜饼、铜贝和称量铜)做市场交易的媒介也发展起来了,这也就出现了十足的货币。</h3><h3>春秋到战国时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金属铸币就开始出现了。春秋时期的金属铸币,主要是铜铸币,且在不同诸侯国有不同的形制,形成了不同的流通区域。春秋到战国时期的铸币,主要分为四种形制: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号称这一时期的四大铸币体系。</h3><h3> 三、中国铜钱的发展简史</h3><h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做为货币。即用秦国后来的圆形方孔铜钱,铸文"半两",重十二铢(一两为二十四铢),称之为重如其文的"半两"铜钱。</h3><h3>汉代所铸的方孔钱仍称"半两",但重量不断减轻。各朝沿袭,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废止,使用时间长、币值较稳定,成为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钱币。</h3><h3>王莽称帝期间,实行宝货制,时称钱为"泉",又增加了"泉货六品"和"布货十品"两套钱币。六泉都是不足值的钱币,但小泉和大泉两种钱币流通甚广。布货十品又称"十布",也是王莽宝货制中的十种布币的总称,各布版式复杂、难以辨认、极易混淆,流通不便。</h3><h3>以皇帝年号来命名,亦称"年号钱"。由五胡十六国的成汉国率先铸造。338年,李寿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为自立为帝,国号为汉、年号汉兴。开始铸"汉兴钱"。不久南朝宋于孝建年间(454年)铸"孝建五铢"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年)铸"太和五铢"。年号钱成为定制自宋代开始。宋代年号更改频繁,铸的年号钱也特别多。元以后,历代所铸的钱基本上都是以年号命名的。</h3><h3>通宝,是中国唐以后钱币的一种名称,因铸文中有"通宝"字样而得名。在钱币上铸"通宝"字样,起源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钱而铸的"开元通宝"。开元通宝重二铢四垒,十枚重一两。</h3><h3>中国最早的铜币(机制铜币)由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奏准创建广东造币厂,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始生产机制铜元这是我国钱币史上称谓"机制币"的开始。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铜元首次在广东试铸成功。铜元每枚重2钱,含铜95%、白铅4%、锡1%。正面铸"光绪元宝"四汉字和"宝广"二满字,1904 年,铜元的外观稍有变化:原来的"每百枚换一圆"的字样改为"每枚当制钱十文";背面的英文字"一仙"也改为"十文"。新铜元精秀、华美。于是,各省纷纷仿效。但各省所铸的光绪元宝铜币,其画面上均置省名,字样和花纹也有所变化。这时,"铜元开铸已有十省,设局多至二十处"。</h3><h3>民国时期,各地军阀割据势力相互混战,继而又纷纷设厂制造铜元,用以筹措军费,竞相滥造,营私分肥,毫无章法,遂使铜元质地恶劣,价格暴跌。北伐以后,铜元逐渐被镍币所取代,逐步退出流通。</h3><h3> 四、辨伪古铜钱的几种方法</h3><h3> 1、看古铜钱铜质,定真伪。古代铜钱的材质有青铜、白铜、红铜和黄铜四种。明代嘉靖以前铸钱材质一般都是青铜,少量白铜,红铜铸币辽代较多。青铜容易断裂,断裂面无铜色,而将断裂面在石头上摩擦后,铜色即显。黄铜铸币和铜雕母钱始于明代嘉靖,如果发现明代嘉靖以前的黄铜钱币或铜雕母钱,可判定是后铸无疑。</h3><h3> 2、听古铜钱声音,定真伪。古铜钱年代越久,钙化越严重,钙化后的铜钱失去铜的原声,用金属撞击声音沉闷,声音越小,时间越久。凡是发现声音尖高的古铜钱,说明没有钙化现象,可判定为新彷品。</h3><h3> 3、闻古铜钱气味,定真伪。古铜钱时间越长,其氧化越严重,铜钱氧化的时间越久,其铜腥味越小。凡是铜腥味重的古钱币,皆可判定为假货。</h3><h3> 4、观古铜钱锈色,定真伪。古铜钱停止流通后,存放不当会生锈。传世古铜钱锈层较薄,且锈在局部,钱面大部分呈古黑色。出土铜钱坑口不同锈色不同。土坑出土的铜钱,锈层一般较厚,锈在一起的铜钱叩开后,有“泛金”、“泛银”、“泛蓝”现象,“三泛”现象是无法仿制的;沙坑出土的铜钱,一般锈层较薄,钱面多生红黄锈;水坑铜钱锈色布满币面,呈墨绿色。古铜钱的锈是由内向外而生,行家称其为“发锈”、“贴骨锈”,真锈是很难去掉的,凡是锈容易去掉的铜钱,可判定是赝品。</h3><h3> 5、舌头舔古铜钱,定真伪。用舌头舔古铜钱面,真品无味道。如果有酸味、苦味、涩味,可判定是人工做锈或作浆,必假无疑。</h3><h3> 6、比较古铜钱,定真伪。我国古铜钱都是手工铸造,每枚古铜钱币之间多少都有一些差别。如果发现多枚钱币一模一样,分毫不差的古铜钱,可判定是现代工艺所为。<br></h3><h3> 7、水煮古铜钱,定真伪。古铜钱上的锈或绿或红,或黄或蓝,附着力极强。遇到锈色可疑的高古钱,放入沸水中煮20分钟后看锈色,如果锈色不变不脱的是真钱,变色脱锈的可判定是假货。</h3><h3> 8、针扎古铜钱,定真伪。古铜钱的真锈比较坚硬,用针用力下扎而不入不立。如果是人工用粘合剂做作的假锈,具有软性,用针很容易扎入,针立而不倒。凡针立于锈上的铜钱,可判定是赝品。</h3><h3> 9、掂量古铜钱,定真伪。古铜钱用手掂量,感觉轻飘飘的,因为真钱钙化、氧化后密度小。新铜翻铸假币密度大、比重大。凡是有压手感的古铜钱,多数可判定是新铸品。</h3><h3> 10、看古铜钱大小比重,定真伪。古铜钱的大小,轻重千差万别,很难说清规制,但从普遍性分析,也能悟出一般规律。如战国“半两”,大部分直径3.2厘米左右,重5.4—7.4克不等;秦“半两”大部分直径在2.5—2.8厘米之间,重3—6克左右;汉“五铢”大部分直径在2.4—2.6厘米左右,重3.2—3.6克之间;唐代“开元通宝”大部分直径在2.4—2.5厘米之间,重3.8—4.2克左右;宋代小平钱多数直径在2.4—2.5厘米之间,重3.4—4.2克左右。近年专家研究发现,“半两”钱直径凡是超过4厘米以上的,均为伪作,小平钱超重和超大的,真品少见。</h3><h3>五、中国古代金银币的使用和流通</h3><h3> 六、中国纸币的起源与演变</h3> <h3>天然贝币</h3> <h3>铲(布)币</h3> <h3>布币各部位名称图</h3> <h3>齐刀币</h3> <h3>楚鼻蚁钱</h3> <h3>战国三孔刀币</h3> <h3>秦半两</h3> <h3>汉五铢</h3> <h3>隋五铢</h3> <h3>唐开元通宝</h3> <h3>宋钱</h3> <h3>元至正通宝</h3> <h3>明洪武通宝</h3> <h3>明天启通宝</h3> <h3>清顺治通宝</h3> <h3>清机制铜元</h3> <h3>民国广东机制铜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