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向西行,(上)

无为

<h1> </h1><p class="ql-block"> 重复地去一个地方,不是疯子就是傻子?我想在有趣的事情上取悦自已,自得其乐,多浪费一些时光,就没必去问西东了。“旅行中的体验才是旅行的精髓,至于风景只是附属品罢了”,所以,重复去一个地方也不是没有道理。只要能增加见闻,充实内心就行。9月26日我又一次踏上高原的路,一路向西,再识西藏;再见雪山、碧湖、冰川、林海、草甸、流云、牛羊、马群、牧民、藏寨、寺庙、僧侣。 </p> <h1> </h1><h3> 一, 青藏高原</h3><h3>&nbsp;&nbsp;&nbsp; &nbsp;青藏高原西接帕米尔高原,西面地势最高,从西往东偏南方向地势渐低,越过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接壤。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人称“世界第三极”。地球上全部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千米级山峰及数不尽的5—6千米的山峰统统雄居在高原之上。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马峰(8844.43米),</h3> <h3>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及著名的希夏帮马峰、南迦巴瓦峰、冈仁波齐峰、卡瓦格博峰、贡嘎山、央迈勇峰等等。在它们的周围群峰组成了一系列延绵不断的山脉,如喜玛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念青唐枯拉山脉、横断山脉、祈连山脉等等。山脉高耸入云、雾锁云封、终年积雪。</h3> <h3>青藏高原4万多条冰川,1千多座大小不等的淡、咸水湖泊化身为高原水塔,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在西北部,黑河、塔里木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在东部,黄河、长江孕育了华夏文明;在西南部,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以及象泉河、狮泉河、孔雀河、独龙江它们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青藏高原西部是西藏,平均海拔4500米,是青藏高原地势最高的主体构成部分。西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h3> <h3>  西藏依据藏地地形特征和自然条件,以及方言区的不同,从元代开始划分为”卫藏、康巴和安多”三域。</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卫藏藏族:卫藏地区范围大致相当于现今西藏自治区除去昌都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不丹、锡金的部分地区。卫藏分为前藏和后藏。前藏以拉萨为中心,历史上是达赖的地盘,后藏以日喀则为中心,历史上属班禅的地盘。卫藏地区是藏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特别是宗教兴盛,因而被称为法域。</h3> <h3> 康巴藏族:康巴藏区范围大致相当于现今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地区,那曲地区东部(聂荣、巴青、索县、比如、嘉黎五县),林芝市东部(察隅、波密、墨脱三县),青海省的玉树州(治多县西部除外),云南省的迪庆州,四川省的甘孜州、阿坝州部分及凉山州的木里县。康巴藏区历史上处在汉藏过渡地带,在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康巴最有名的是康巴人:康定的汉子,丹巴的女子。因而被称为“人域”。</h3> <h3> 安多藏族:安多藏区范围大致相当于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黄南、果洛及海西五州,四川省的阿坝州北部(若尔盖、红原和阿坝县),甘肃省的甘南州及武威市的天祝县。由于安多地区受蒙古族和汉族影响极大,所以在习俗和体形特征等方面也有这两个民族的明显特点。安多一带是辽阔的草原,牛羊成群,是藏地的最主要牧区,多出良马,因而被称为“马域”。 <br></h3> <h3> 除了三大藏区,还有几个比较特殊的藏族支系,分别是:工布藏族、嘉绒藏族、白马藏族、木雅藏族、华锐藏族、卓仓藏族、夏尔巴人等。分别杂居在西藏的林芝地区,四川的阿坝和甘孜州境内,甘肃陇南市白马河流域和四川平武县、九寨沟县一带,青海的乐都、北山、互助、门源、大通东部和甘肃天祝,喜马拉雅山两侧等藏区。它们在宗教、语言、建筑、习俗、服饰方面都有差异。</h3> <h3>&nbsp;&nbsp;&nbsp; 二,&nbsp;&nbsp; 象雄文明</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西藏的神秘除“世界第三极”之外就是藏传佛教,要了解藏传佛教,就必须追溯到古象雄文明。在古老的青藏高原曾经居住着一个古老的王国,她创造了雪域高原之上最辉煌鼎盛的远古文明,直到现在依然映照着整个藏区,由此而延伸出的种种传统、风俗、文化一直流传至今,它就是充满神秘传奇色彩的象雄王朝。</h3> <h3>它位于今天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一带,存续大体时间大约为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七世纪,曾先后为18位国王所统治,直至吐蕃逐渐在西藏高原的强盛、崛起,才渐渐消失。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松赞干布兼并统一西藏各部落,建立强盛的吐蕃王朝,创立藏文,到公元八世纪,吐蕃王朝彻底征服象雄古国,十世纪以后,吐蕃王后裔统治象雄,传播佛教,通用藏语文,将象雄逐步同化,象雄文化才渐渐消失。</h3> <h3>  象雄王朝孕育了古象雄文明,是西藏的本土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包括了医学、建筑、声明学、因明学、佛学以及天文学、哲学等浩如烟海的文化体系。象雄文明是生活在雪域高原藏族先祖智慧的结晶,是雪域高原留给世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象雄文化的精神和传统已经渗透到了藏民的骨髓里,它完全统治着藏民族的心灵世界,左右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藏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h3> <h3>  我们现代藏民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比如藏民的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歌舞绘画、出行选宅、则选吉日、驱灾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着本教的传统。藏民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萨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都是源于古老的象雄文明。</h3> <h3> 辉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是以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简称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得到发展起来的。在七世纪之前,藏地象雄地区的所有天文学家、教育学家、译师、医师、卦师、算命师、风水师、以及有文化的学者等等都可称为“本波”,当时青藏高原的所有文化和宗教信仰都称为 “本教”。“本教” 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宗教信仰,而是藏民族的文化体系、哲学思想、文明礼仪、民风民俗、民族精神和社会教育。内容涉及宗教、哲学、逻</h3> <h3>辑、文学、艺术、星相、医学、科学、工程等领域“。本教”的经书文献资料多达几千部之多,仅大藏经《甘珠尔》就有一百七十八部,《丹珠尔》有三百九十多部,这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献和经典的总结,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 “雍仲本教” 创造了很多个藏文化的最初,例如生活民俗、礼仪规范、天文历算、藏医、藏文、宗教信仰、政教制度,以及歌舞绘画艺术等等,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源泉!所以古象雄文明在政治上、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融入了“本教”思想。“本教”在古象雄文化中居于最高无上的位置,对藏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h3> <h3>&nbsp; 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波佛法”,即雍仲本教(简称本教),由古象雄王国穆氏王子辛饶弥沃佛陀祖师创建。饶弥沃佛是古象雄佛法,象雄文字以及五明学科的创始人。据《西藏王统记》《朵堆》等典籍记载,象雄人辛饶·弥沃祖师对过去原始本教进行了许多变革,创建雍仲本教,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象雄佛法。辛饶·弥沃祖师首先创造了象雄文字,并传授了“五明学科”:工巧明(工艺学)、声论学(语言学)、医学、外明学(天文学)和内明学(佛学)。创建了完整的九剩教法和教义。远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一万多年,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早已在雪域高原广泛传播,当时影响了众多其他周边国家和民族文化,至今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宗教等领域依旧能够寻找到这些来自远古象雄的文化符号。《象雄大藏经》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藏传佛教 </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国三大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南传佛教只局限于云南一带,影响力有限,对我国历史和文化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其终极目标是一样的,那便是佛陀所教导的达到觉悟解脱的境地。</h3> <h3>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流传集中在藏族主要聚居地区(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因为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内容,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其佛学理论体系完备、兼具大小显密教法、学修并重次第井然等独特魅力,而享誉海内外。藏传佛教有五大教派: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噶当派(后并入格鲁派)、格鲁派。<br></h3> <h5>释迦牟尼佛</h5> <h3> 藏传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穆氏王子幸饶弥沃祖师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也就是“雍仲本波佛法”,简称“本教”。“本教” 是以显、密、大圆满的理论为基础,以皈依三宝为根本,济世救人、导人向善有着自己圆满成佛决心的佛佗教育,以人为“本”将一切有情众生都作为普度的对象,令世人破迷开悟,断障除惑,解今生来世之苦,获得圆满解脱的大剩佛法。“本性无我”是“本教”的最高境界。</h3> <h3>  藏传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以后在西藏发展起来的一个宗教。 在佛教传入西藏以前,西藏有固有的宗教—“本教”,以占卜休咎、祈福禳灾,以及治病送死,驱鬼降神等事为其主要活动形式。在7世纪松赞干布以前的26代赞普均以“本教”护持国政。直至8世纪晚期赤松德赞建寺度僧大兴佛教之前,本教在西藏仍是占统治地位,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宗教,但它的势力仍左右着赞普的决策,普及于民间。</h3> <h3>佛教在七世纪松赞干布执政时期才开始进入西藏。此时正是唐朝佛教鼎盛时期。当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两人带了一些佛像、法物、经典以及她们供佛的僧人到了西藏。由于二公主笃信佛教影响了松赞干布重视佛教。在西藏佛教史上占有地位并起作用的是此时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建立的大、小二昭寺。但两位公主的信佛对吐蕃王室没有发生什么影响,只能说由于二位公主进藏,佛教开始传入西藏而己。</h3> <h3>  松赞干布死后接任的二代赞普没有与佛教发生什么关系,直到704—755年赤德祖赞即位,同唐室联姻,迎金城公主。金城公主710年到藏后,才把文成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佛像移供于大昭寺,安排汉僧来管理香火等事。约在金城公主进藏二三十年时,西域于阗等地发生排挤佛教。在金城的建议下,赤德祖赞下令收容并供养这些被驱逐的僧人,让他们在拉萨进行自己的宗教活动。这些僧人在留居吐蕃期间,让吐蕃统治者对佛教产生了一定的了解,也对社会发生了一定的影响。从此,也开始了本教徒和一部分贵族反佛教的斗争。</h3> <h3> 大约至779年,赤松德赞开始建成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建寺地点由印僧莲花生勘查决定,奠基仪式赤松德赞主持,寺的规模由印僧寂护设计)。桑耶寺建成之前,在西藏还没有藏族自己的出家僧人,也就是说没有藏人做正式的佛教徒。桑耶寺建成之后,藏人陆续出家,佛教在西藏开始发展,势力也有蓬勃之势。</h3> <h5>桑耶寺小白塔</h5> <h5>桑耶寺红塔</h5> <h3>  781年唐室应吐蕃赞普之请,正式派遣僧人良琇、文素等人入藏,由于内地僧人(有善讲经论的法师,也有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师)入藏及藏人到内地学佛,加上许多贵族子弟留学长安,习儒书、通汉文,内地的佛教在西藏有一定势力。此期间,印度僧人中有莲花生派下的密宗,也有寂护派下的中观宗,由于他们是从释迦牟尼的故乡来的,在西藏也产生了一定势力。此外,当地的本教受一部分贵族扶持,也在努力争取优势。由此佛教和本教的矛盾也随之增长,佛教内部各派系开始显现。赤松德赞为解决这一矛盾,在敦喀尔的地方召开了一个辨论会。佛教方面以印僧寂护、莲花生、无垢友为首,本教方以香日乌坚、塘纳苯波、黎希达们等人为首,相互辨论两教优劣,辩论终结后,赤松德赞宣布信服佛教道理,下令吐蕃全区上下,必须一律尊奉佛教。从此佛教在吐蕃开始取得了所谓“国教”的地位,本教此前作为吐蕃“国教”地位从此消失。</h3> <h3>直到约838—842年达磨(西藏称之为“朗达玛”)赞普统治期间,重臣未杰刀热开始压迫佛教,消灭佛教,并尽一切可能恢复本教势力。达磨死后,吐蕃陷于混乱并迅速分裂,吐蕃作为一个统一政权从此灭亡。吐蕃几代赞普所培植的佛教从此中断了百年。<br></h3> <h3>  经过百年来的扰攘,10世纪中后期,社会才逐渐稳定下来,各地贵族感到佛教思想和资助佛教徒活动有利于维持其统治和社会稳定,于是,佛教在卫藏地区找到了再度流传的时机。同时一大批吐蕃贵族的后人失去贵族地位后也进入佛教(这一时期著名僧人大半都是这批人),佛教开始在卫藏阿里一带流传。到11、12世纪,西藏佛教又相当活跃并在民间得势,恢复了拉萨、桑耶等地吐蕃时期修建的寺院,卫藏地区陆续新建了许多寺庙。僧人以寺庙为中心逐渐垄断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和教育事业。</h3> <h3>到12世纪后半期,佛教徒在社会上立定脚跟以后,又通过各种途径逐渐进入统治阶层,也有一些僧人因掌握了不少佛教唯心哲学和文学、历史、药学等方面的知识,成为了当地的“学者”,契合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实际上当时西藏社会也没有另外的知识来源,藏民受教育也只有佛教僧人为师这一条路子。从此佛教在西藏就逐渐巩固、发展。从11世纪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到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派别分支才最终定型,13世纪形成“政教合一”,直至西藏解放。</h3> <h3> 藏传佛教忠实地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显密学修传统,创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教育制度。一千多年来以寺院为中心、僧人为主体的藏传佛教教育,在藏区和信仰藏传佛教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担负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继承和发扬佛教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任务。教义:藏传佛教教义特征: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并吸收了本教的某些特点,传承各异、仪轨复杂、像设繁多,是藏传佛教有别于汉地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传承:藏传佛教的传承方式既有师徒传承方式,如宁玛派、噶举派;也有家族传承方式,如萨迦派;但最具特色的还是活佛转世制度,“政教合一” 是藏传佛教的另一大特点,到格鲁派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后达鼎盛,1959年废除。 学制:藏传佛教传习和修证的处所分为讲道院和修道院两种,也有综合者。较大的寺院都有规定学制。各派各寺的规定不完全相同。如格鲁派哲蚌寺郭莽札仓规定:因明五年,般若四年,中观二年,俱舍四年,戒律一年,必须循序而进。戒律学完之后统称噶仁巴(经学士),其出路有三:1,少数申请应试格西学位,2,自由讲学或闭关修持,3,入密宗学院继续深造。 寺院:藏传佛教寺院规模大小不一,小者只有数人,大者多至七八千人。寺院在旧西藏是一个地区的宗教、文化及经济、政治中心。 文献:藏传佛教的文献极为丰富,其中藏文《大藏经》(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部分)为藏传佛教独有文献。 <br></h3> <h3>  西藏佛教有四大支派,各派的区分是由于它们 所传承、修持的密法彼此不同而区分的。</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宁玛派:由于该教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称红教。这一派认为他们的教法是从8世纪来到西藏的莲花生那里传下来的,这比西藏佛教其它各派的起源要早300年在右,自称以传承弘扬吐蕃时期所译的旧密咒为主。著名寺庙有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庆、白玉、协庆等寺。僧徒分为二大类:第一类称阿巴,专靠念经念咒在社会上活动,不注重学习佛经,也不注重佛教理论。第二类有经典,也有师徒或父子间传授。某些地方对僧侣的要求不甚严格,可以娶妻生子。</h3> <h3> 萨迦派:从11世纪创派以来,一直存续到现在。其中有一段时期(13世纪到I4世纪中叶),它曾是西藏地方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势力。重要寺院有四川德格的贡钦寺,青海玉树的结古寺,移多县的示藏寺,西藏林周的那烂陀寺。萨迦派一直是以昆氏家族为中心,采用家族世代相传的传承方法。萨迦法王由两房的长子轮流担任。</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噶举派:该派僧人按印度教的传统穿白色僧衣,故称为白教。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h3> <h3>&nbsp; 格鲁派:该派其教理源于噶当派,故称新噶当派。由于此派戴黄色僧帽,故又称为黄教。格鲁派创始于宗喀巴。格鲁派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有严密的管理制度,因而很快后来居上,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派别之一。寺院:拉萨: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昌都寺;青海塔尔寺、隆务寺、佑宁寺;甘肃拉卜楞寺、卓尼寺;四川格尔底寺、甘孜寺;云南中甸的格丹松赞林寺、北京雍和宫。活佛转世制度的采用是格鲁派走向兴盛的转折点。清代格鲁派形成达赖、班禅、章嘉活佛(内蒙古)、哲布尊丹巴(外蒙古)四大活佛转世系统。</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