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h3>①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出名早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资源,易于取得更大的成功。<br>②张国福原名张国富,是我国第一批特等战斗英雄。他复原后在家乡当了农民,改名为张国福,隐姓埋名四十多年,连他的妻子和子女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直到病重住院,他真实身份才被发现,住院第二年去世。<br>③华为崛起,引起了美国的害怕,受到美国打压。但这却让全球人都知道了华为的强大。面对未来的发展,华为非常有信心。其强大的研发能力,让华为拥有了自己的技术,不再束缚于人。<br>④江西九江一名15岁女孩为出名想当“网红”,受到并不了解的网友的怂恿,突然离家出走。多地民警接力找寻助其回家。</h3>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你对“成名观”的认识与思考的文章,并为《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栏目撰稿。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br></h3> <h3></h3><h3></h3><h3></h3><h3>一、试题分析:
本次作文试题与课标相联,与当前的学生现状相联,与国家的教育培养目标相联。看似普通的话题,实则有着时代的映射,有着思辨的深度。
从试题形式上看,试题采用了四则材料组合的形式,信息量较大,正反面兼顾。但材料的核心要件并不难找,四则材料分别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h3><h3>第一则突出要早出名、出名对成功的作用;第二则张国富隐姓埋名、淡泊自守;第三则强调成名要有实力;第四则是反观当下盲目追求出名的反面典型。前两则材料针对要不要成名、成名的好处、成名为了什么等;后两则材料针对成名的途径。可以从要不要成名/成名为了什么 /如何成名/成名之后该怎样等角度展开论述。</h3><h3>据此,可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如“既要有要成名的奋进之行,也要有对名利的淡泊之心”“出名并非成名”“网红一时不如实干传世”等。
本次作文只要不脱离对成名观的认识和思考都是符合题意的,为《青年话题》栏目撰稿强调阅读对象为青年人。,如若一味强调要淡泊名利则不太符合出题人意图。
二、主要问题:
(一)内容方面<br></h3><h3>1.对成名观的认识和思考过于单一和浅显,考生对“要不要成名、如何成名”谈得多,要成什么名?为谁而成名写得少。
2.文章主要靠事例填充, 或者扩写四则材料,且事例叙述啰嗦无针对性,且事例大量的为娱乐明星等。
3.文章的后几段照搬平时背诵的范文,对青年人发出号召但对本话题没有针对性,大而空。
(二)行文方面
1.中心不稳。在谈论的过程中,滑题现象严重。部分同学文章只是加个盖帽,后文脱离成名大谈奋斗、积累等。
2.思路不清、逻辑不通。大方向上,不少学生缺乏基本的行文结构,兴之所至,信马由缰,而不考虑文章要选择一个怎样的构思。
3.具体到文章内部,主要的问题还是集中在空泛的说理上,缺乏准确、深入的分析;或者将材料当成论据,其中加入一些自己对材料的分析,拼凑成一篇文章;或者对材料进行扩展;或者还是采用观点加论据堆叠的论证形式。
三、复习建议
1.认真重视阅读。强调素材的积累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标准段落写作的训练,让学生既要有材可用,有理可说;更要会用材,会说理。
2.加强文章思路结构的训练。
3.语言要美,但更要注意说理的透彻,不能只是追求语言的华丽,内容却是空洞无物的。
4.继续强化书写和卷面。<br></h3><h3>四、优秀范文展示</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五、下面借鉴教研室王纪田老师的“作文之问”来做总结吧!希望能在反思中改正,在探讨中进步……</h3><h3>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供老师们探讨:
1.进入高三以来,作文复习的策略是否落实到位?流于形式还是稳步推进?
2.是否有基于高考的序列化作文写作?
3.学生能否明确高考作文材料类型?能否准确解读“母材料”的构成?
4.作文写作的次数及批改周期是否基于学情?
5.是否进行二次修改、三次修改?修改后的作文干什么用?
6.目标生、边缘生的作文提升是否有个性化辅导与要求?
7.考试范文能否发挥最大价值?怎样发挥最大价值?
8.学生为什么害怕写作文?
一系列的问题时刻在困扰着我们,如果我们时刻思考着并解决着,作文将是语文提升的最大的蛋糕。<br></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