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宣镇长城接龙活动,还是品味长城的队伍,从庙儿沟到堰家沟,途经21座敌台(烽火台),全程15公里。<br> 还未上山,辛窑村26号烽火台就在路边,就在河边。面对每天的车流不息与经年的暴风骤雨,这座烽火台竟没有太多的破损,不过是些岁月的痕迹。我怀疑,当年或曾包砖,方正高大的形象应该很帅。它的东北边,有一溜的敌台(烽火台)爬上了山,但那不是我们的行程。今天,我们向西南,走洗马林北段。 <h3><font color="#010101"> 离开公路,西行百米是山脚,往上就开始颇具坡度的大爬升。这没什么,成问题的不是地貌,而是地物。这里的城墙,属干插边类型,且坍在地上,不过是一大长溜的碎石头。要么踩着活动的毛石摇摇晃晃,要么在密集的灌木丛里披荆斩棘。我是不愿踩踏那些尸骨的,只好任带剌的荆条扎破衣服,甚至皮肤。</font></h3> 终于上了山脊,竟是段狗牙山。尖石嶙峋,陡壁接踵,小断崖走来心惊,不敢大意。我的注意力全在脚下,却忘了保护手中的相机,遮光罩被石壁刮掉。立足于尖石之上,转身都困难,是后面的紫川下到崖壁下的树棵子里帮我找到,在此致谢。我以为,此段是山险墙,连起码的堆积状碎石也无,只有光秃秃的赤裸裸的险。<br> 爬过狗牙山,西侧一个更高的崖顶上有座残台。土墩矗立,一旁堆些碎石,拎不清这座辛窑村1号敌台到底是否包砖还是筑石? <h3><font color="#010101"> 向南转过90余度,是个颇具规模的“大V”。先下后上,真把人累够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往南再向西,辛窑村2号敌台在望。快步向前,这座砖包残台上竟有匾额,棕灰色的石板上,刻有“西孤山台”四字。这,太令人兴奋了!</font></h3> 要知道,常年的穿越长城途中,看到过太多的匾额被抠掉后的残坑,有如屠宰场的血腥,更有盗墓场的一派狼藉。这是美好的长城之旅上最能恶化心境的一幕,最悲惨也最肮脏,最让墙迷们心伤。所以,一块完好的“西孤山台”石匾,足以令我们欣喜若狂。在几百年的时间里,能够幸存至今的敌台匾额原件,可谓稀若珍宝,尤其是在非景区。这该感谢谁呢?<br> 而且,匾额上的长城敌台命名,不是常见的“×字××号”,如“插(箭岭)字二十八号台”、“慕字五十一号台”,而是疑似的地标名称。莫非此台所在的这个山顶原称或曾称为“西孤山”吗?这可不能瞎说,需要充分地论证。无论无何,“西孤山台”的映入眼帘,给了我们全新的感知与认知空间,已不再是单纯的视觉问题,我们大可以尽情地玩味。比如,这匾额上的字。从书写上,字偏楷体,笔划清晰,却线条纤细,既无秀竹之风,也无瘦金之气,不知出于何人之手?另,章法失衡,“山”字偏小且明显偏上,而“台”偏大偏下。在雕刻上,勾划式阴刻,雕痕较浅,虽简单高效,但工艺粗糙。看来,无论是书写还是雕刻,都不太讲究,难称精品。可以想见,此段长城的构筑,并非重点工程。或许,正是这样一段地处偏远的长城,才给了建设者们相对宽泛的自由发挥空间,说不定是那个主持工程的出身寒门但略有文采的将军,大笔一挥,玩了次个性。我想,能够几百年健康安泰、精神抖擞地坚守着自已的阵地,这块匾额可谓尽职尽责也够幸运。这种幸运,也属于墙迷。还是勒住想像的缰绳吧,流连于匾额上的时光很美好,但驴徒长城之路漫长,加快脚步,前进! <h3><font color="#010101"> 没想到,更多的惊喜接踵而来。下面的辛窑村3号敌台,又存匾额,“西孤山西台”。由此,我的第一反应是前面经过的辛窑村1号敌台,当年是否也有匾额,名“西孤山东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而且,此台竟成圆体,这在万里长城上极为少见。张家口怀来境内有几座圆台,一般石芯包砖,但这座西孤山西台却是半石半砖,如此奇特的建材搭配更是稀罕,令墙迷们大饱眼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往南一拐,一长溜的石块堆积。原以为坍塌成一堆乱石的辛窑村4号敌台没什么看头,但转到正面,却见一人高的残墙上也有匾额,“永安东台”。这四个字,也偏楷体。请教书法家尹老师,知此字有魏碑风骨,但笔揉太多,说不上哪家,当为自由发挥。但可以肯定,“永安东台”与“西孤山台”并非一人手书。还有,“永安”何意?看来,这匾额上的名号,并非地标地名,倒像是高人所赋,颇有些祈愿其中,甚至是哲理、诗意的成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下山往西,石块堆积的坍塌城墙逶迤,饱含矿质的石块熠熠生辉,于青草之中独步写意。于是,画面的色调之美天成,令人流连不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眼下的辛窑村5号敌台,坍成一堆石块。甚至,石堆上长满青草,远看与土堆无异,近看细观也没什么发现。其实,每一座残台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只是我们相距久远,无法对话。这,也是一种遗憾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切过一面坡,辛窑村28号烽火台如“东方日出”,这也正是驴友给起的爱称。爱称,没什么专利,也没什么权威,只要驴友们认可,无约定亦可俗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之后先北后西,北坡处有辛窑村6号敌台独处。硕大的头颅,很拟人形,都是时间与风雨的造化,亦属天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下沟爬坡,丘顶有包砖残台一座。此台方形,编为辛窑村7号敌台。此时的看点比残台更高,那是一枚白天照常明亮的弯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之后的城墙拐向西南,连续爬坡,上得辛窑村29号烽火台。又是一座头颅式墩台,有明显的剥砖后横向轮状遗痕。虽为烽火台,但体量够足。其圆形体态,颇显壮硕,我看具备敌台的资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向西不远,缓坡之下的30号烽火台相对小巧,却有两个尖尖的犄角。这座要比29号烽火台风化严重,但愿能多挺些日子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辛窑村8号敌台,也有角成尖。这是座砖质残台,只余一角独立,其形问天。看得残台多了,不免伤感,匆匆走过,不必太多感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继续爬坡,连续的石块堆积如蛇。长城本具龙性,乃中华图腾,即使年事已老,飞不得跑不得,蜕化为蛇,也算不错的选择吧。对了,该称她为“小龙女”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爬上坡来,又一座带匾台,也很壮观。在我的认知里,烽火台远不如敌台威武,更没必要奢侈。但是,辛窑村31号烽火台却足以颠覆。圆形、包砖、有门且有匾,这规格一般的敌台也不够。何况,“威远东空台”的名号更具神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接下来,辛窑村32号烽火台相对寒酸,想当年应该也很体面。只不过风雨更偏爱一些,风化的进程太快,这也无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接着爬坡,此时有白云涌来,逆光与顺光的影像都更可爱。如此行走,或者驻足,都是一种享受。</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可以说,辛窑村33号烽火台把我们的享受带到了峰巅,因为那匾额上的“威远西台”字迹最为清晰可见。不用猜,不用争,认识汉字就行。那砖框里的石板上,阴刻的字体与前面又有不同。虽为楷书结构,但有些隶书笔意。尹老师认为,“这字归为魏碑,是汉隶向唐楷过渡时期的书体,虽主要用于民间,但艺术价值非常高。”在此发现,带匾的残台多为圆体,其包砖部分只是门面,且呈梯形,上窄下宽,拱门石基。我大胆推测,这些带匾台,也该像西孤山西台一样,内芯土质而外表半石半砖,之所以有的带匾台外表只余砖而无石,概因那“半石”的部分也像西孤山西台那样碎石干插,后来坍塌罢了。</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带着这些分析,我爬上了辛窑村9号敌台。这也是座带匾台,但匾额上的字迹不清。时已过午,已经走了4个小时了,又累又饿,借着敌台的荫凉地儿开饭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水足饭饱,继续赶路。离开一定距离回眸,才发现辛窑村9号敌台是座危楼。正中间的裂隙宽大,足以伸进手指甚至拳头。再不抢救性修缮,不远的将来,此楼很可能崩解,一命呜呼,形态全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东南方向前行,辛窑村34号烽火台也为方台。此台全身包砖,只是比辛窑村9号敌台崩解得要快。可怕的是,崩解竟是从下层开始,慢慢淘空根基,已然岌岌可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之后下坡上坡,但坡面和缓。东向的山顶上是辛窑村35号烽火台,也如34号一样砖台。但坍塌已至半身瘫痪,碎石烂砖一堆。在此,发现几块文字砖,“张”、“合”字为制砖模具所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往南,进入黄土梁段。但黄土梁1号敌台疏忽未见,疑已坍为碎石,不成形体。黄土梁2号敌台带匾,但匾额落地,上刻“永宁东台”。四字也属楷书结构,兼具魏碑与汉隶之风,只是相对瘦削,但“蚕头燕尾”与“内圆外方”的特征还在。这么好的一块落地石匾,竟没人偷运走真是奇迹。只能说,洗马林人民太厚道了,或者说这块匾命好,即使躺在了地上,起码还完整。希望这块匾,有个好归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黄土梁2号敌台的南侧,上一个大坡是辛窑村36号烽火台,看着很气派。这编号有点怪,辛窑村的与黄土梁的穿插着来。</font></h3> <h3> 该下山了,注定要与即将的夕阳甚至晚霞失之交臂。但一天之内,观得了如此多的带匾台,享了大段的匾额时光,已属难得。</h3><h3> 很想说:我从远方来/恰好你还在/看了你一眼/就不想离开/这份时光的美好/只有我明白…………</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 下山虽然不累,但树坑、碎石、沙砾子密布,小心走来,竟用了两个来小时。堰家台终于到了,这是此次徒步的终点,也是鬼队倒蛋车的起点。堰家台,又一个无奈的所在,今天走了,明天再来。</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