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h3><h3>往往我们谈学习或者教育问题的时候,总是会遇见各种各样的观点,似乎都有道理,但是又彼此矛盾,如果不经过认真思考就会陷入迷惑,学而不思则罔啊,家长学习教育理念的时候,一定要融入自己的思考。</h3><h3>今天谈的话题就是一个有很多种观点的话题,孩子学习该不该急。</h3><h3>有一种观点是一步先,步步先,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还有一种观点则批评前面这个观点,认为孩子教育和学习不能急 ,要自然生长。</h3><h3>到底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呢?</h3><h3>如果不加思考地服从任何一个观点都是危险的,两个观点看起来是讲同一件事情,其实适用的条件是不同的。</h3><h3>如果孩子的能力能够适应较快的发展(可遇不可求,千万不要强求,不顾能力和规律的发力可能会反受其害),适度在学习中领跑会有些明显的先发优势,也容易积累孩子学习上的自信心,适度的领先并不能一劳永逸,但是确实能够带来很多好处,你有奔驰的速度,却让你跑牛车的安稳,不是浪费资源吗?当然如果资质平凡也可以稍微急一些,笨鸟先飞也是有些道理的。</h3><h3>如果孩子跟上老师节奏都吃力,你囫囵吞枣地求快,求多,则不如扎扎实实一步一步走,学精学透你能学懂的,再慢慢试探稍有难度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慢即是快,就是这个道理。</h3><h3>一定要结合规律和孩子自身特点选择。</h3><h3>那该不该急呢?</h3><h3>该急也不该急。该急是指要保持适度紧迫感,抓紧时间学习,而不是说让你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求多求快。</h3><h3>孟子小时候学习的时候想中间停顿一下出去玩耍,孟母生气的斩断了正在纺织的织布,告诉孟子,学习要一鼓作气,中间停顿一下,就会像织布一样中间断了,想再续上是很困难的。</h3><h3>有些时候,学习强调专注也是这个道理,你跑跑神,学起来更费劲,有科学证明,如果某个时间集中精力研究一个问题,更容易形成突破。</h3><h3>不该急是指学习的过程要循序渐进,先学会爬再学会走,一步一步学到位,脚踏实地向前走,有时要学会暂时放下,有些困难当时无法解决,但随着知识和能力的增长,会在下次遇见时也许不再那么困难。而不是叫你贪图安逸,松松垮垮,你如果不去学习,不去提高自己,那些问题总会在某个路口等着你。</h3><h3>不该急也是一种智慧,因为急的作用只是催你尽快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不能加快你的学习本身。学习有自己的规律,急是没有用的。小孩子做题目时有时就是这样,认真读题,一句一句分析题目再一步一步求解,其实更快更好,而那些着急的,题目没看清就开始动笔的,喜欢跳步奏的,往往容易做错题目,还要反过来订正重写,快的反而是慢的了。</h3><h3><br></h3><h3><br></h3><h3><br></h3> <h3>(二)</h3><h3>如果我们举行一场种树比赛。如果比谁在规定的时间种的树越多就获胜。只管埋头种树就好了,不用考虑种的树,是死是活。如果比赛结果是一个月之后谁种的树最后活下来的更多谁就获胜,那你种的每一棵树,都会想尽方法让它活下来,除了挖坑,埋土,你还要施肥浇水,种好后过两天还要去看看树长得怎么样。</h3><h3>读书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你学了没记住,或者你没记清楚,你上课听懂了没练习,你练习时翻答案或者搜小猿题库,都没有真正掌握,也就是说你种的树不一定能活下来,可能你流的汗,付出的努力是白费的 ,因为你虽然学了很多,但你不能独立解决很多问题。</h3><h3>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成绩不理想,一定不能急着去找辅导机构,辅导辅导,只能是辅,主是谁,是学生啊,什么知识都是要靠孩子自己去记忆,不是别人能灌进他的脑子里面的,解题就像学游泳,看教练游泳是学不会游泳的,一定要自己下水去尝试一下。家长要静下心来。看看孩子做的题目。记得笔记。是不是老师讲过的题目他老是做错。做错过的题目又总是一错再错。是这样的话,上的补习班越多,成绩反而可能更不理想。</h3><h3>因为对每个题目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孩子还是没有吃透啊。这样的背景下应该追求质而不是追求量。只有在保证质的前提下,才能追求更大的量。要保证所种的每一棵树都种活,追求种更多的树才有意义。</h3><h3>怎么保证质呢,建议形成专题学习法,而不是零散的即兴的学习,不要局限于完成老师的作业,比如你在学习均值不等式的应用,你不能满足于反复看老师举的例题,或者做完老师布置的的一两个习题,最好是自己找找均值不等式方面的资料稍微系统的研究训练一下,要按知识归纳的方法进行训练,一段时间集中研究,训练,解决某些专题,把每个专题研究透了,相应的知识之树,能力之树就会枝繁叶茂。</h3><h3>这里看似有点矛盾,好像又要追求数量,其实不是的,是强调分门别类的学,把知识有效地收集在一起。当然,量变引起质变,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某一类型的解题,不记忆,不练习,不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是达不到质的要求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