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逝去的家园之四十四——浏阳锦绶堂

无边

在浏阳大围山镇楚东村中,有一座名为“锦绶堂”的深宅大院,这座建筑修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是典型的清末庄园建筑,算起来已经有超过120年的历史了。 走进锦绶堂,首先会被它的恢弘气势所折服。这座大院占地4000平方米,两层楼房中设有房间100余间,几进院子中拥有大小天井10多个。典型的湘中府第式建筑。整座建筑坐北朝南,采光通风都很好,楼体采用砖木混合结构,既结实又古朴。这些房舍由10余个环抱天井的小四合院组成,每个小单元又有廊舍相连,单看小巧精致。前庭、后厅两边有数列对称厢房,每处厢房都有突出高耸的凉亭,顶板装饰着八仙过海、麻姑献寿、唐僧取经等神仙图案的“藻井”。在屋檐下的青砖上,塑有用铜丝为骨架、桐油石灰为内胎、外涂彩漆的“檐画”,“檐画”内容有《三国演义》《杨家将》的戏剧人物故事及24孝人物故事,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特色。 内容丰富的檐画 造型各异,书画精美的藻井 说起锦绶堂的缘起,据说是一个忠贞的爱情故事。这座房子的主人是一名被后人称为涂刘氏的女子,为纪念24岁早亡的夫君涂儒玫(字文绶)建设了“锦绶堂”。据史料记载,1895年,为表彰涂刘氏的贞节,光绪皇帝特别批准涂氏族人为涂刘氏建立贞节牌坊。于是,涂刘氏侄孙涂寿朋开始为祖母修贞节牌坊,同时计划为她修一座大宅院颐养天年,并在房屋建成后,请湖南巡抚陈宝箴题写“操并松筠”的匾额,以表彰其贞节。涂刘氏坚持要把这幢宅子命名为“锦绶堂”,“锦”意味着丈夫被朝廷追授为“五品封典奉政大夫”,够得上穿锦袍、佩绶带的资格,“绶”则取丈夫字“文绶”中的“绶”字,以纪念亡夫。 文物专家对屋内留存的文字进行研究,认为锦绶堂是浏阳范围内古文字最多的古建筑。也是目前我所看到的湖南古文字最多的古建筑。锦绶堂的门楣、阶檐、藻井、墙龛等处,在建设之初由匠师仿写了大量古文字,楷书、草书、行书、隶书、篆书、石鼓文、禹碑文、等中国书法形式都有体现,不仅书写漂亮,而且保存完整。这些仿写的古文字,除了大量商周铭文,还有《西都赋》《通典》内的字句,各朝各代诗人诗作或散文作品的字句,如唐太宗《圣教序》片段,《陋室铭》、《爱莲说》、《滕王阁序》等。 此檐下篆书:墙亦名堵。大人作室,则百堵皆兴;达士安贫,则环堵百适。 刘禹锡书《陋室铭》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班固书《西都赋》句:“是故横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龙兴,秦以虎视。及至大汉受命而都之也,仰悟东井之精。” 班固书《西都赋》句:“俯协《河图》之灵。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天人合应,以发皇明,乃眷西顾,实惟作京。” 李世民书《圣教序》句:“故以智通无外(原文为“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玆后学。”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山外山容淡莫分,天中隹气接絪缊,峰头自积千年雪,宇内恒瞻五色云 之濯盘可松泉下 之争盘谁所阻子 之子盘维稼土之 之子盘维宫中之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春禴(yue)秋赏祀禋(yin)永远 院长吉祥之草 不假栽培力,全凭造化功。 风光丽日,喜雨祥云 远烟含树色,细雨起尘香 此画上款题有“仿瘦瓢老人笔意”。“瘦瓢”指的是黄慎(1687-1768),字恭寿,号瘦瓢子,福建宁化人。“扬州八怪”之一。 此画上款题有“仿八大山人笔法”。 卷棚上全是书画描绘 1930年5月,彭德怀带领的红三军团攻克东门,苏维埃革命运动在大围山地区兴起,锦绶堂成为红军后方医院和没收土豪财产保管处。同年8月1日,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随军辗转到东门,进驻锦绶堂,但这次驻扎只有10多天。直到1931年农历二月初,湖南省苏维埃政府从平江开赴东门,正式进驻锦绶堂。同时进驻的还有共青团湖南省委、中共湘东特委、省总工会、省反帝大同盟等。<br>墙上留有“打土豪”。“猛烈扩大红军”“消灭封建势力”……这样的标语,几经历史的风雨侵蚀,有些已经模糊了。<br> 红军标语 红军标语 文革标语 毛主席语录 宅子近年应该进行了修缮,门窗都是照原来的造型工艺修缮,这很难得,可能是因为红色历史得到了特别的照顾吧,不然不会完整地保存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