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 *冷龙岭*平凉

丁白

武威雷台汉墓 <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13日下午至14日</p><p class="ql-block">位于河西走廊武威市的雷台汉墓,是“马踏飞燕”的出土地。</p> <p class="ql-block">1983年,“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p><p class="ql-block"> 这匹青铜铸成的骏马,从两千多年历史的硝烟中奔驰而来,它三足腾空,右后蹄踏一飞鸟,鬃毛飞扬,飘逸灵动。</p><p class="ql-block">马蹄下吃惊回眸的鸟、骏马飞腾的健美身姿以及整座雕塑的巧妙平衡,“马踏飞燕”无论是工艺还是构思,都令人拍案叫绝。</p> <p class="ql-block">这些是出土马阵放大6倍后在广场上的陈列。</p><p class="ql-block">汉帝国纵横千里、万马奔腾的激情岁月在这里留下了它的见证。</p> <p>曾经,河西走廊寂寞荒凉的戈壁滩上骤然战马嘶鸣、杀声震天。19岁的少年将军霍去病率轻骑转战千里、生死搏杀、马踏匈奴,直捣焉支山。</p><p>从此,汉帝国有了理想的军马养殖基地。直到今天,这里仍然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马场。而霍去病是这里的第一任场长。</p><p>这是一个彰显大国雄风的城市,也是汉王朝揽括西域的号角。</p><p><b>武功军威,震慑四方。这,就是武威</b>。</p><p><br></p><p><br></p> <p class="ql-block">无人察觉的墓葬之上,前凉人建了灵钧台,东晋时期建了祭祀雷神的雷台。一直到1969年,在“挖洞积粮”时才被发现。声势浩大的铜马阵列突然出现在世人眼前,其中一尊便是惊艳了整个世界的“马踏飞燕”。</p><p class="ql-block"><br></p> <p>这是雷台汉文化陈列馆里的管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里也有一套,虽都是复制品,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那段风云激荡岁月的铭记与怀念。</p> <h3>离开时,雷台公园的广场上,当地人以一种特殊的节奏在跳广场舞,老少咸宜。</h3> 武威南城门 <h1><b>武威南城门</b></h1><p>先秦时期,《尚书·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其中有一个州,叫做雍州。</p><p><br></p><p>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将大汉的领土分为十三个州,又把雍州改名为凉州。凉州之名自此始,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p><p><br></p><p>那个时候凉州的管辖范围囊括了整个甘肃,还包含了宁夏、内蒙、青海以及新疆的部分地区,而凉州的治所仍设在姑臧,也就是今天的武威。</p><p><br></p><p>武威在很长时间里都是西北地区的军政和文化中心。历史上一共有过26位凉王,其中有18位都把都城定在了武威,所以有“一部凉州史,半部在武威”的说法。</p><p><br></p><p>今天武威的南门洞上,依然刻着凉州两个字。</p> 鸠摩罗什寺 <h1>公元385年,前秦将军吕光在此建立了后凉国。同时,带来了他奉前国王之命从龟兹虏来的著名人才——鸠摩罗什。</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位光芒四射的得道高僧,据说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博览群书,七岁就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游学,12岁便开坛讲法,扬名西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吕光为他建了座寺庙,但规定其外出时间不能太久,也不能离开太远。这种如囚鸟的生活一直持续了17年。</p><p class="ql-block">但传法东方的宏愿没有让鸠摩罗什沉沦,这17年,使他对中原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汉语读写能力突飞猛进,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译经大师在凉州悄然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401年,后秦讨伐凉州,并将已经58岁的鸠摩罗什迎到长安,并为他盖起了广阔的说法场地,开辟了译经场,并选派了800名僧人配合他的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出自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这位高僧将印度佛经化作优美的汉语经典,1600多年来没人去增减或改变一个字。中国佛教因他的出现而面貌一新。烦恼、苦海、未来、心田、爱河……这些由鸠摩罗什创造出来的汉语词汇今天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鸠摩罗什,佛教最终可以在理论基础上与儒、道并立,成为中国三大思想体系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413年,70岁的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临终前,他说:“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的身体火化之后,舌头不会焦烂。”</p><p class="ql-block">果然,他的形骸灰飞烟灭,舌头却真的依然如生。</p> <p>鸠摩罗什纪念堂</p> <p>一代译经大师的舌舍利被奉归此处修塔供养,成为纪念他曾经在河西走廊17年沉思默想岁月的历史见证。</p> 武威文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初见有些惊讶,武威文庙大门竟然如此不起眼?及至入内,方知别有洞天。</span></p> <p>公元3世纪前后,西晋皇族的“八王之乱”与紧随其后的“五胡十六国”,让中原大地生灵涂炭。但在凉州,人们不仅安然无恙,甚至也和“南渡”的诸多地区一样,延续着华夏文明的尊严。</p><p><br></p><p>这些归功于当时的凉州刺史,张轨。张轨到凉州后,大败反叛的鲜卑,树立起了个人威信。然后大力拉拢团结凉州本地大族,立学校,大力发展教育,同时保留了大量中原失传的经籍。天下大乱,凉州却内政清明、秩序井然,张轨把凉州变为了世外桃源。</p><p><br></p><p>一些中州士人避地河西。凉州也庇护了秦汉魏晋的士族文脉,儒家的君子之道也在凉州生根发芽,枝繁叶茂。</p> <p>武威文庙,是仅次子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的全国第三大孔庙建筑群,相传最早建于前凉时期,是儒家文化在河西走廊传播繁衍的印证。此后,尊儒重教的文风在河西更加延绵不断。</p> <h3>武威文庙大成殿</h3> <h3>右侧是与之平行的桂籍殿</h3> <h3>大成殿前戟门的对联</h3> <h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说起来容易,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h3> <p class="ql-block">文庙坐北向南,原由东中西三组建筑物构成。东为文昌宫,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惜凉州儒学部分已毁,文庙和文昌宫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我们去时棂星门及其以南被圈起来修葺,无缘于泮桥照壁这些建筑。</p><p class="ql-block">文庙原设有正门,面南而开,但最南端被一堵称“万仞宫墙”庄重稳健的影壁所隔,由于数百年来凉州未出状元,所以开正门之事一直搁置至今。</p> <p class="ql-block">我们由侧门进入文昌宫。</p><p class="ql-block">文昌宫主建筑桂籍殿前的牌楼。</p> <h3>绿树掩映下的桂籍殿</h3> <p>桂籍殿前廊下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众多的匾额,多达44块。这些匾额涵盖了从康熙到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其内容有“天下文明”、“书城不夜”、“辉增四垣”、“文明长昼”、“辉腾七曲”、“佳录垂青”、“聚精扬纪”等,其中“天下文明”匾额是武威人牛鉴所书。牛鉴曾考中二甲第四名,任两江总督,是清代甘肃文人担任过的最高职务,也是《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人。牛鉴签订南京条约后,又过了60多年,科举制度就被彻底废除了。</p> <h3>戏楼</h3>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后有尊经阁;桂籍殿后有魁星楼;文庙建筑群里还有群贤祠、明伦堂等建筑,均一晃而过。作为武威博物馆,里面一些珍贵的馆藏也未参观。大悔!</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碑亭</p><p class="ql-block">虎门销烟后,林则徐被贬伊犁,曾在武威逗留九日,以诗文会友,排遣心中的郁结。林则徐禁烟于东南,兴水利于伊犁,查访西域防务,让魏源编篡海国图志,教导左宗棠注重塞防。一言一行体现出他的高洁品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内容是嵇康养生论中一段: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赞林则徐,所书虽似只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其中隐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大胸怀!</p> 武威西夏博物馆等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武威西夏博物馆位于甘肃武威文庙门前,座东向西,为"回"字型仿古框架结构。与银川的西夏王陵博物馆为我国仅有的两个西夏博物馆。</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代,武威基本上由西夏统治。馆内展出的重要文物有全国重点文物西夏碑、国宝木缘塔、国家一级文物西夏木板画及西夏泥活字版经 文、 西夏瓷器,西夏文文书 等。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西夏碑。本名《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是全国现存唯一的、保存最为完整的、西夏文与汉文对照文字最多的一块石碑。</p><p class="ql-block">这些馆藏反映了西夏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5><b style="color:rgb(1, 1, 1);"><i>武威白塔寺</i></b></h5><p class="ql-block">千年一瞬,武威这座城市带着汉王朝开疆拓土的烙印,也见证着中国的团结统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1247年,在经过多年努力之后,西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与蒙古大将阔端在武威白塔寺举行了一场著名的“凉州会谈”。之后,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让这只雄鸡有了更伟岸挺拔的身姿。白塔寺成为这一重大事件的历史见证地。</p> <p class="ql-block">这次出行前,沈同学问我,武威都有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人都知道张掖有丹霞,酒泉有卫星,敦煌有莫高窟,但提到武威,竟想不起一个耳熟能详的物件。</p><p class="ql-block">被列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马踏飞燕,虽然在武威出土,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已被移送至甘肃博物馆妥善存放。估计知道中国旅游标志是何物的人也寥寥无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威似乎少了一块吸引人们关注的磁铁,其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也被时光浅浅掩藏,等待被发掘,被认知……</p> 一路美景 <p>出武威,一路都在冷龙岭的怀抱中,雪山连绵,秋野如画,这样的行程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路边也有成片的染上深深浅浅秋色的树林,甚至有弯弯秀气的小河,林中蜿蜒曲折的小路,大家都认为,风光不输额济纳的胡杨林。</p> <p>这个隧道所在的山体就是乌鞘岭了。汉武大帝时小霍将军率领的将士要穿越乌鞘岭的隘口往往需要数日,而我们现在只要数分钟便穿山而过。</p> <p class="ql-block">兰州博物馆14日闭馆。中午在兰州稍作停留,会会亲人,吃一碗地道的兰州拉面,便告别这座黄河边的省会城市,一路秋日美景,奔向下一站平凉,预备第二天上崆峒山。</p> <h3>对兰州街上这座金碧辉煌像皇宫样的饭店印象深刻。</h3> <h3>告别黄河,告别兰州。</h3> <p class="ql-block">过了乌鞘岭,就是另外一种地貌——黄土高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日垄上行,闭眼做个白日梦~</p> <p class="ql-block">比起上面浓墨重彩的秋,更喜欢路边这些疏疏落落的图,画意十足。</p> <h3>秋意浓</h3> <h3>六盘山中的一束神光</h3> 平凉一瞥 <p>在平凉安顿好,到酒店斜对面的柳湖公园晃悠。生长着爬墙虎和鲜花的外墙也被秋色厚厚地包裹着。</p> <p class="ql-block">百度曰:</p><p class="ql-block">柳湖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时任渭州知府的蔡挺在此引泉成湖,莳花植柳,建造避暑阁及柳湖亭,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年间,韩潘昭王占为苑囿,由明武宗朱厚照敕赐“崇文书院”供王府子弟读书。昭王以千金筑城三仞,并做了大规模的扩建。</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之后,又先后多次修葺,建有“深柳读书堂”、“文澜桥”、“养正轩”等建筑。先后更名为“百泉书院”、“高山书院”。同治初年,柳湖毁于兵燹。同治十二年(1873),陕甘总督左宗棠驻兵平凉,再次修复,名为柳湖书院,并亲书“柳湖”匾额。写了《颂暖泉》即《重修平凉暖泉碑记》。</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五年(1926)柳湖书院改为甘肃省第七师范学校。解放后,相继被一些学校、单位占用,1977后单位迁出,恢复公园,增其旧制,再添新景,1979年5月1日正式开放。</p><p class="ql-block">其中湖水面积41亩。各湖均有潜水泛流,故有百泉之说,特别有天然暖泉一眼,更是久负盛名。</p> <p class="ql-block">公园大门内书页状石刻,上书梁衡的《平凉赋》。想了解平凉这个城市历史的朋友可以一读。</p> <p class="ql-block">平凉赋</p><p class="ql-block">梁 衡</p><p class="ql-block">中国以平命名的地名何其多也,然甘肃之平凉别有深意。其得名于前秦苻坚在此建郡,欲平定前凉,一统天下。后岁月推移,疆域西展,平凉渐居华夏版图之中心。其接昆仑而下关中,控南北而带东西,崆峒一柱,顶天立地。登高一望,九万里江山来眼底,三千年文明在心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凉之地,苍天厚爱。戈壁西去,独留崆峒一柱绿;漠风北来,化作泾川百里波。冬无严寒,暖风吹得游人醉;夏无酷暑,大树底下故事多。至今,宫庙相望,祭拜不息,多少美丽的传说代代相续。虽神话无凭,却佛道有据。崆峒山上,黄帝东来问大道;大云寺里,佛祖西遗舍利子。神矣,仙矣,佛矣,道矣!平凉,平凉,神仙的家乡,中华民族梦中的摇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人非神仙,大业实难;佛道尚空,青史唯艰。平凉地处咽喉,时跨千年,阅尽了多少往事云烟。周文王伐密,李世民破阵;吴氏抗金,朱元璋分藩。飞将军李广,“不教胡马度阴山”;皇甫谧,在此写就中华针灸奠基篇。落日城头,丝路西去驼影重;笳声呜咽,将军东归车马喧。长路漫漫,大漠孤烟。李商隐怀才不遇,泾州城头,“欲回天地入扁舟”;林则徐禁烟获罪,含恨西行,“楼头倚剑接崆峒”;左宗棠柳湖扎营,平乱抗俄,收复新疆,湖湘子弟满天山;更可贵,其为民生,开国门,中国第一次引进西洋机械开渠在平凉。谭嗣同仗剑上,“划开天路岭为门”,返身去做变法流血第一人;冯玉祥五原誓师下平凉,新军新学推新政,于城乡遍立民国“为民碑”。天道轮回,人盼和平,开国前夕 ,彭德怀推兵布阵在平凉,又重演苻坚、左宗棠剑指西北定边陲。马踏祁连,人唱阳关,大军西行,红旗插遍陕、甘、宁、青、新。美丽河山,破镜又圆,重描仙境在人寰。分矣,合矣,乱矣,治矣!平凉,平凉,新的起点,中华民族翻越文明的一道门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史不绝,地覆天翻,不废寒来暑往。任朝代更迭,王母宫里香火不断,人民企盼的是四时平安;任将来相去,柳湖畔左公柳常绿如烟,百姓记住的是留给了他们多少阴凉。为政之道,平平常常,国富民安;为官之德,平平淡淡,不躁不贪;治世之方,公平公正,同热同凉。崆峒山高,泾河水长,大道无形,佛法无边。平凉,平凉!天道有常,神人合一,人心是天。天不变,道亦不变。</p> <h3>15日晨,大雨,不适合上山。遂驾车东南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