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母校福建师大看望导师

姜衡舒

<h3>  这几天,回到母校福建师范大学,看望90高龄的导师陈佳源先生和师母庄老师。并旧地重游了福建师范大学,特别是住了3年的研究生楼,和当时的学习场所地理研究所和地理科学学院。我曾于1984年至1987年在这里读研究生3年。一晃35年过去了。</h3> <h3>  福建师范大学位于福州市,是福建省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 ,福建省重点建设三所高水平大学之一,入选国家“2011计划”, 2018年被确定为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福建师范大学为我国建校最早的师范大学之一,前身是1907年由清朝帝师陈宝琛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h3> <h3>  本人是福建师范大学原地理研究所所长、福建省地理学会原理事长、教授陈佳源先生和福建师范大学原地理系教授傅祖德先生合带的研究生。傅祖德先生毕业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中央大学,与中国地理学会原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传钧先生是同学,不幸于1992年因病驾鹤西去。十年前我到福州看望傅师母时,傅师母还送了一套傅祖德先生逝世后在《福建省地理》杂志上发表的遗作给我,但傅师母也于几年前去世了。陈佳源先生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虽已九十高龄,但精神和气色都很好,走路仍很轻松。陈师母庄老师也一直在福建师范大学工作,还是我读研究生时的直接领导和管理者,虽也已84岁高龄,仍耳聪目明,手腿灵活。我为陈老师庄老师的健康长寿而祝福而高兴。本人是傅祖德先生和陈佳源先生的开门弟子,第一批带的两个研究生之一,当年计划招3人,据说全国共有36人报考,由于试题较难,只有两人上线,毕业时学校和导师很希望我留福建工作,由于家庭原因回了湖南。而我的师弟林亮炜则留在母校工作,不幸的是,他研究生毕业刚一年,1988年夏因游泳不幸溺水身亡,实在惋惜。因此陈佳源导师的开门弟子只剩下我。这次到福州,是专程来看望陈佳源先生和师母庄老师。</h3> <h3>  今年农历九月十四即前天是导师陈佳源先生90周岁生日,昨天是周日休息天,部分研究生同学回到福建师范大学,看望九十高龄的陈佳源老师和师母庄老师,陪陈老师庄老师小聚,祝陈老师庄老师健康长寿。</h3> <h3>  这两天在比我低一届的师弟、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汤小华教授陪同下,旧地重游了福建师范大学。我在福建师范大学学习时,学校学生比现在少得多,只有位于福州仓山的仓山校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扩招,在校学生迅速增加,仓山老校区容纳不下,周围又没有发展余地,学校在距仓山校区十多公里的乌龙江与旗山之间选址建设了比仓山校区还大得多的旗山校区,因此学校本部现有仓山、旗山两个校区。据介绍两个校区共占地面积约4000亩,现有1800多名专任教师,校本部辖22个学院,设有本科专业85个,形成了文、史、哲、理、工、教、经、法、管、农、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我为母校的发展壮大感到光荣而高兴。</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上图是仓山老校区</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上图是旗山新校区</font></h3> <h3>  现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历史悠久,从创建于1907年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史地专科至今,地理学科已走过近百年历程。1952年福建师范学院始建地理系,1958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福建地理所;1970年系所均被迫停办;1972年和1982年先后复办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和地理研究所,我1984年报考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时,是由地理研究所和地理系合招的;我毕业12年后的1999年8月,由地理系和地理研究所合并组建地理科学学院。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地理科学学院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登上新台阶,已成为居全国高师同类院系前列、在我国东南部地区起学科辐射作用的地理、资源与环境领域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机构。这是我们这些毕业于福建师大地理科学专业人的光荣。</h3> <h3>  我读研究生时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招研究生不多,福建师大当时在校研究生只有百余人,全部住宿在下面这栋研究生楼中,女生住5楼,男生住1至4楼,每层楼十个房间,每个房间住4人,没有住满。我与师弟林亮炜和中文系的同届研究生陈晓明和谭华孚住在4楼中间的一个房间一住3年。陈晓明和谭华孚俩的导师当时是福建省文化厅厅长,谭华孚毕业后首先在福建省文化厅的一家杂志社工作,后调入母校福建师大中文系,据说前些年因病去世了;陈晓明毕业后去了中国社科院工作,前些年还有联系。我的两位导师联合在1985年和1986年又分别招了4位和5位研究生,当时也都住在这栋楼。走近这栋研究生楼,感到亲切,往事历历在目。</h3> <h3>  我导师之一陈佳源先生当时任职的地理研究所在原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旧址办公。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三栋楼呈H型布局,左边一栋叫民主楼,是当时福建师大校部办公楼;右边一栋叫和平楼,是福建师大地理系的教学楼;中间一栋叫胜利楼,是地理研究所的办公楼,我们读研三年中多数上课地点在此。现在这三栋楼成了文物保护对象。</h3> <h3>  我另外一位导师傅祖德先生当时任职的地理系除了原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旧址的和平楼是其教学楼外,还有一栋办公楼在校图书馆旁,化学系的对面,我们也经常在此上课。现在该楼成了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和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的办公楼。</h3> <h3>  光阴似箭,一晃35年过去了。35年来,母校福建师范大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规模不论是校区还是在校学生都大大增加,老校区原来的很多建筑物或消失或改变了模样或改变了用途,很多任课老师都已作古。当时在校同过学的研究生同学,有些已经退休,个别已经离开我们。陈佳源老师和傅祖德老师合带的84级、85级和86级三届11位一起在校呆过的同学中,已有我和小华、闫浩、满德4位退休,而林亮炜和王兴昌已离我们而去。人生苦短,该珍惜当下,珍惜师生同学情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