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善晋美,美醉太原(晋陕之旅9结束篇)

一江春水(春江)

<h3>是杭州西湖?是无锡蠡湖?看到这一派水灵灵的景象,我直把它乡当故乡了!</h3> <h3>这里不是南方的水乡泽国,而是大西北山西省城太原。</h3> <h3>真是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h3><h3>山西地处我国地理西高东低的第二台阶,太行山吕梁山雄居东西,多山地而少平地。但有一条七百多公里长的汾河贯穿山西南北,滋润养育了三晋大地。尤其是汾河湾一带,更成了山西的富庶之地。</h3> <h3>让我们先走进汾河源头。</h3><h3>三晋人民饮水思源,,历代早就把汾河源头整理成风景优美别致的寻根感恩之地了。</h3> <h3><br></h3><h3>汾河源头位于宁武县东寨镇西北约1公里处,据《山海经》云:“管涔之山,汾水出焉”,所以后人认为这里就是汾河水的源头。源头处是一个水塘,塘上的石壁上刻有四个大字“汾源灵沼”,石壁中雕有一个龙头,龙口中喷出一股清泉,终年流淌不绝。源头附近有一座寺庙,名为雷鸣寺,始建于明朝。</h3> <h3>汾河全长716公里,流经山西19个县市,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养育了40%的三晋人民,同时也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五千年三晋文明,是山西人心目中慈爱而博大的母亲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说汾河716公里的河川中流淌着的是一部生生不息的三晋五千年文明史,那么我们今天将要游览的汾河源头就是这灿烂文明的源头活水了。正因为如此,古人才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薄一溪灌注千里,三晋第一胜境也。”汾源是如此的神圣伟大,早在《诗经》、《淮南子》、《山海经》这些古老典籍中就有了对它的记载,而北魏郦道元的伟大地理学著作《水经注》更是用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汾水之源“杂树交阴,云垂烟接……水流潭涨,波襄转泛”的美丽风光。</h3> <h3>汾河源头四周翠峰叠嶂,那种清纯,那种绿色的幽香,顿时让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空灵。桥下便是真正自然未遭人类琢饰的汾源之水,极清冽,凉彻肌骨;不禁掬捧在手,一饮而尽。</h3> <h3>雷鸣寺是佛教临济宗大师们讲学,日本、越南、朝鲜、尼泊尔等国朝圣之地。</h3> <p>汾河源自古就是风光秀丽的旅游区。</p><p>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赞美她又清又大曰:“清且涟漪,清且轮漪,清且直漪。</p> <h3>汉武帝在下游乘楼船北巡,吟哦了“泛楼船兮济汾河,槙中源兮杨素波”的诗句,汾河又有了“素河”的雅号。</h3><h3>隋炀帝在汾源起筑了规模宏大的汾阳宫。</h3><h3>唐宋时北游汾源、管涔山成为时尚。</h3><h3>白居易诗云:“别时暮雨洛桥岸,到日凉风汾水波”。</h3><h3>清代大学者徐松龛在《主修汾源庙楼记》中赞美汾源是“三晋第一胜境”。</h3><h3><br></h3> <h3>广场地雕。</h3> <h3><br></h3><h3>迎泽公园是太原市内最大的公园,因位于古太原城迎泽门外而得名。迎泽公园总面积66万多平方米,迎泽湖水面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主要有科普区、风景区以及游乐区域。迎泽公园于1957年6月正式开放。</h3><h3>2002年7月1日,公园免费向社会开放。</h3> <h3>走过牌楼,进入公园,迎面就是这假山瀑布。</h3> <h3>历史沿革</h3><h3>清朝光绪十二年夏末的一天,汾水暴涨,冲决了汾河沿岸的堤坝,暴雨停后,人们为了排出内涝积水,不得不凿开南侧的城墙,将洪水排出,而当时分洪的区域就选在了迎泽门(俗称大南门)外的荒地上,迎泽门外从此就留下一个小湖泊,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片低洼的沼泽地和臭水沟,此后一度成为旧政府的刑场和坟地,平时臭气冲天、污水横流。迎泽门外留下了一个小湖泊。</h3> <h3>直到解放前,迎泽公园一带还是大南门外的一片荒郊野滩,每到夏日蚊蝇四起、杂草丛生,冬天则是寒风呼叫、狼嚎不绝,实为城市建设的一个死角。</h3><h3>1952年,太原市政府决定在迎泽大街南侧建设一个新公园 。</h3><h3>1954年,因为地处古太原迎泽门外,同迎泽大街、迎泽大桥一样,新公园定名为迎泽公园。 同年,党和政府发动全市人民义务劳动,引排污水、挖湖堆山、叠墙铺路、植树栽花。</h3> <h3>1958年,原太谷县东达寺建于金大定25年的藏经楼(风华楼)由太谷县原貌迁来,建于公园内1.2米高的石砌台基上,直到1960年全部安装完成。藏经楼建成后,成为了省城人民文化活动、节日集会的中心。它的建成改变了公园的气势面貌,成为迎泽公园的象征,闻名省内外。同年,仿北京颐和园长廊建成。</h3> <h3>迎泽公园,皇家园林气魄,可谓太原的城市名片。</h3> <h3><br></h3><h3>崇善寺位于山西太原市东南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唐代创建,太原市著名古刹。初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宗善寺,明代又改崇善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三子晋恭王朱棡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马氏,就该寺旧址大事扩建。清同治三年(1864年),寺院失火,主要建筑均被焚毁,幸存下来的只有大悲殿及一些附属建筑。清光绪七年(1881年),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崇善寺的废墟上建造了文庙。从此,崇善寺一分为二,文庙占了大部分地方,这就是现在的山西博物馆第一部分,而仅占原寺面积四十分之一的大悲殿,就成为古白马寺、明崇善禅寺的当然代表了。</h3><h3>现为山西省佛教协会所在地。2013年3月5日,崇善寺大悲殿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h3><h3><br></h3> <h3>明代以前,只是一个不大的寺院,有说它是隋炀帝巡幸太原时的行宫,还有的说它是武则天少时出家的旧址,如今山门右额的“宗唐遗址”四字,很可能就是源于这些传说。</h3> <h3>据寺内木匾记载:晋恭王朱棡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马氏,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四月,启奏明太祖,批准建立新寺,历时8载,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竣工,名为崇善禅寺。不幸的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的一场大火,主要建筑均被焚毁,幸存下来的只有大悲殿及一些附属建筑。清光绪七年(1881年),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崇善寺的废墟上建造了文庙。从此,崇善寺一分为二,文庙占了大部分地方,这就是现在的山西博物馆第一部分,而仅占原寺面积四十分之一的大悲殿,就成为古白马寺、明崇善禅寺的当然代表了。</h3> <h3>太原文庙,原地是崇善寺的一部分。</h3> <h3>山西省民俗博物馆,紧临崇善寺和文庙。是山西省博物馆的一部分。</h3> <h3>太原双塔寺(永祚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  永祚寺,民间俗称“双塔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区东南约3公里的郝庄村南山岗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初名“永明寺”,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五台山高僧妙峰(福登)和尚奉敕续建,易名“永祚寺”。清初又续建了山门,完善了禅堂和殿宇,形成了一座小规模的寺院。但在战乱岁月,古寺饱经沧桑,到民国末期,已是满目疮痍、遍体鳞伤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曾多次维修。新建碑廊,仿建前院,广植牡丹,使古刹面貌一新。</h3> <h3>永祚寺总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依山而建,坐南向北,三进院落。自北面山门而入,第一进院是20世纪80年代仿明代形制扩建而成,两厢为配殿,辟为展室,称陈列院。第二进院为“祗园胜景”,称牡丹院,遍植各色牡丹,具有北方园林的韵味;向东伸展建成的展室,陈列着从市内搜集来的碑刻、造像等。第三进院为“永祚禅林”,称礼佛院,有大雄宝殿、三圣阁、禅堂、客堂等。</h3> <h3>  无梁殿:大雄宝殿五间为结构精巧的两檐楼阁式,全用青砖磨砌成柱、檐、斗拱、雀替、垂花柱及图案等,仿木结构筑砌,殿内施拱券顶,不用一钉一木,是明代典型的无梁式建筑,故称“无量殿”。殿内正中供奉高3.85米的阿弥陀佛立式贴金铜像,两侧有释迦、药师佛铁铸坐像,是净土宗的礼佛场所。殿前有明代所植丁香和牡丹两株。大雄宝殿顶上建有三圣阁,单檐歇山顶建筑,顶部用砖雕斗拱,层层出挑,叠涩而上,形成套拱,筑成下大上小的砖砌藻井,是中国古建筑无量式殿阁中的珍品。殿内原有“西方三圣”塑像,现供明塑的三大士像,工艺精湛,也是明塑中的佼佼者。</h3> <h3>双塔高均为54米,南北对峙,相距46.6米,均用砖砌仿木构筑,与大雄宝殿结构一致。塔呈楼阁式梭形,随着塔身的上升,每层高度逐渐降低,斗拱由五踩重翘变为三踩单翘,符合人们仰视时下低上高的视觉。两塔的不同之处是旧塔收分不显,素边檐子,雕饰牡丹叶子;新塔收分明显,琉璃剪边檐子,饰有莲花。双塔塔心中空,阶梯设在外壁与内壁之间,游人可盘旋而上,直至第11层。塔身每层辟有四门通向出檐,可眺望晋阳的美丽山川。</h3> <h3>牡丹花图片展。</h3> <p>寺院内的牡丹花苑。</p> <h3>2006年5月,永祚寺作为明至清时期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h3> <h3>历史悠久的柳巷老街区。</h3> <h3>柳巷是太原历史悠久的商业街。 位于太原市中心的商业闹市区,具有三百多年的商业历史,拥有中国四大夜市之一、华北地区最大的夜市,日人流量达二十余万。柳巷是中国大陆十大商业街之一。<br></h3> <h3>在老柳巷人的口中,代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明朝皇基的开创者朱洪武——明太祖,在北伐灭元的战争中,挥戈直指元军的军事要塞——太原。驻扎太原的元军,凭借太原城高池深的地理优势,以逸待劳,垂死固守。明西征大将军常遇春,为了解守敌详情,遂亲自化装成樵夫,混进太原城卧底。不料,事不机密,常遇春的行迹被元军探子探得 。当他刚刚穿过太原城东门外的桥头街,混进朝曦门时,就被元军伏兵四面包抄。常大将军急迫之中,杀开一条血路,拐入城墙根下的一条小巷,钻进巷北的一个破旧小院。<br></h3><h3><br></h3> <h3>常大将军获救后,深谢老人救命之恩。临别时,他顺手摘下院中树上的一根柳枝,交给柳氏说:“老妈妈,这里不久要打仗了。为不使您老再遭战火,请把它插在街门上,明朝大军见到柳枝后,便会尽心保护。”</h3> <h3>这所残颓的小院里,只住着一位年愈花甲的孤寡老妇人柳氏。她的丈夫早年被元兵残杀,儿子又被元军抓夫,一去不归。所以,她恨透了元朝统治者。她见这位樵夫被元兵追杀,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便把常遇春藏进了后院的柴垛中。追兵闯入院中搜寻,柳氏装聋作哑,将他们哄走。</h3> <h3>不过几日,明军果然攻入太原。柳氏眼见战火即起,唯恐街坊四邻难逃战劫,遂走家串户,告诉众邻,各取柳枝插于门首。由于常遇春审清了城中敌情,安排了内应坐探,明军里应外合,迅速拿下太原城。攻入城中的明军士兵,按常大将军的命令,看到门上插有柳枝的院子,便格外小心保护,秋毫无犯。</h3> <h3>战后,众街坊为了感谢柳氏,也为了纪念太原的光复,便把门首的柳枝,植入门前街畔。这些柳枝便生根、抽技、发芽、吐翠。插入街头巷尾的柳枝,随着时光的推移,长成了小柳树、大柳树、老柳树。从春到夏,从夏到秋,这条不起眼的小巷,绿柳成荫,枝条烟娜,凉爽惬意。于是,一个美丽的街名“柳巷”,来到了太原的大地上。</h3> <h3>传说,往往揭示着历史。据地方志书的记载,柳巷起初并不是一条繁华的大街,而是一条院落破旧的市井小巷,居住着饱经风霜的穷苦市民。是清光绪帝中叶的那一场大水患,淹没了城南和南关城的商市街巷,商贾们才逐渐向柳巷、桥头街一带迁转,使这条僻静、萧条的小巷,变成店铺毗连、行商坐贾云集的闹市。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之后的二十多年中,柳巷的商品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太原当时的商业中心。“大隆祥”、“庆记”等五大绸缎庄,在这里竞争;“大兴茂”、“志成”、“福利生”、“庆华源”、“履华新”等鞋庄 ,在这里角逐 ;“中华”、“中德”、“顺天立”等药行 ,在这里争衡 ;“恒隆源”、“东方德永”、“近亿号”、“三和兴”、“三义永”、“稻香村”等菜店、茶庄、点心铺、水果铺,在这里发迹。享有盛誉的“正大饭店”、“晋隆饭店”,在这里新建洋式楼堂,烹炒中西大菜,经营豪华旅馆,达官贵人多下榻消遣于此。</h3> <h3>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叶,日本侵略军践踏了太原,柳巷的店铺纷纷倒闭,商贾大都破产,直到太原解放后,才慢慢回复。</h3> <h3>在许多太原人心中,柳巷并非单指横亘在迎泽大街与府东街之间的那条不宽的街道,而是指整个柳巷商业圈。之所以用柳巷为代表,源于人们多年来的习惯。</h3> <h3>柳巷,是太原历史最悠久、最繁华的商业街,具有三百多年的商业历史,是外地游客在太原的必游之地。</h3> <h3>看,这还真有点象北京前门大街的模样。柳巷,是太原一张响亮的名片。</h3> <p>  浏览了晋陕的部分地理山水,领略了部分人文历史,行程即将结束,拍张歪歪的自拍照,留下美好的记忆。</p> <p>此次历时12天(2O19,9,4~15)的普陕之旅,是从进入太原开始,也是在回到太原结束的。总结:时间较紧,景点不少,很精彩,挺愉快,有收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