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天是培训的第二天,课前微分享由珊瑚小学罗琴老师做了题为《真实即表达》的口语交际教学方略。她根据自己赛课的经验,分享了自己在口语交际磨课过程取得的经验,她认为口语交际在设计上一要读懂教材,明确每个板块的核心知识点,二要读懂教材逻辑推理的内在学理,明确学习路径,三要依据教材及学情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将交际引向实际。在教学中要恰当地选择材料和创造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促进语言发展的不断上升。</h3> <h3> 上午,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小语教研员王华老师针对部编教材做了题为《新教材 新途径 新研究》的专题讲座。</h3><h3> 一、什么是语文要素</h3><h3> 部编教材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和清晰的语文要素组织单元。语文要素成为部编教材的核心概念。语文要素包含的是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恰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被分成“若干点”,以序列的形式落实到每个年级每篇课文之中。王老师以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熨帖”,一词的理解为例子,形象地告诉了我们关于语文要素的具体定义。(音形义的把握是必备的语文知识,根据部件识字、学生借助字典查“yun”和“yu”所表示的不同意义,体会当读作“yu”时表示的是“舒服、舒适”的含义,从而体会情感的识字方法是语文能力,策略是根据当时情景选择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当策略形成后就形成了学习习惯。)由此也理解了知识存在的两种方式:一是“譬喻”,即具像化的例子。二是“结构化”,即概念的形成和思维的引申。</h3> <h3>二、理解了“语文要素”,如何让它在教学中落地生根?</h3><h3> 任务驱动:王老师以“根据阅读能力要素拟定阅读板块专题”为主题,要求根据语文要素出各年级阅读题试卷。</h3><h3> 路径:1、找出各年级中关于阅读基本要素的“若干点”,参照:知网关于阅读能力的分类表、课标中关于阅读的具体要求、教材列出的单元主题、课后习题练习。2、找出各年级阅读要素的梯度。3、找出具体落实在哪一课。</h3><h3> 结论:阅读能力包含1、理解能力(理解词句的意思)2、归纳能力(概括大意)3、综合分析能力(从文章中得到的启示和体会到的感情)4、阅读策略(提问)5、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h3> <h3> 三、教师关于部编教材的困惑:</h3><h3> 1、缺乏对六个年级语文要素的整体意识,不清楚阶梯话的具体要求,没有序列化。</h3> <h3> 2、教师没有将要素具像化,泛化空洞导致不能落实。如一年级要关注汉字的构件,新出现的部首一定要教,新部件一定要教字源。二年级《黄山奇石》课后习题中并非是让学生习得比喻,而是通过具像化的语句表达“有趣”。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分三步:找到句子关联—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理解词语。如理解白日依山尽中“依”,先要找到相关联的“白日”、“山”—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理解词语。</h3><h3> 对应王老师列举的案例,我都教过,但是习得的步骤总是缺失一两步,因此落实的效果便顿生差异。</h3> <h3> 知识的形成一定是具像化的例子,在体验中生成的东西才能形成自我对知识的建构。下午集体的暖场健身后,激烈的小组活动开始。</h3><h3> 任务驱动:以阅读中“体会情感”为研究主题,梳理1—6年级语文要素阶梯,找到要素在教材中的具体呈现,根据年级要素制定阅读试卷。</h3><h3> 接到任务后,各小组赶紧分工。找课标、对照各年级语文要素、在教材中一页一页寻找要素呈现的位置。思考、交流、提炼、修正、寻求证据,两个小时的时间,各组均完成“体会情感”要素序列整理。</h3><h3> 3–6年级的要素是清晰表述的,但是一年级对于“体会情感”的表示引发了争议,各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观点?证据?交流、争议到达成共识,这是思维碰触的火花,也是心灵彼此抵达的方式。</h3> <h3> 因为时间的关系,并没有实现制作试卷的过程。但是行走在部编教材的路上,我还是喜欢这样贴着地面的行走。这样,才是安放语文生命的路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