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奔流黄河水,千年不倒胡杨林

国政

<h3>从山西一路向西北行进,随着草场和羊群不断增多,提示着我们已进入内蒙古。</h3> <h3>吉日嘎朗图位于卾尔多斯市杭锦旗北部,处于黄河“几”字形南岸,与临河市隔黄河相望,蒙语是“幸福富饶”的意思,可以想见黄河河套的这片土地使当地居民得以丰衣足食。</h3> <h3>九月份已过了丰水期,黄河近岸处露出了几处浅滩。河水並不浑浊,使人怀疑这是否是黄河?</h3> <h3>看着一座长长的公路桥横跨大河,令人想起毛主席的诗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h3> <h3>迎面“东源临河黄河大桥收费站”打消了我们的疑虑,真的跨过黄河了。</h3> <h3>临河黄河大桥长4.2公里,属特大型公路桥。</h3> <h3>一入蒙古地界,景物与山西迥然不同,连路旁的雕塑都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情。看!正在打驼球(不是马球)的运动员。</h3> <h3>兴高采烈纵情高歌的蒙族小娃娃!</h3> <h3>巴彦淖尔市博物馆,蒙语称湖泊为淖尔,这里有大量的史前岩画(刻)。</h3> <h3>蒙古阴山岩画有万年以上历史,是探究上古时期活动在这一带古人类生活起居的真实写照。而岩画主要分布在巴彦淖尔市范围内,这也是我们选择巴市作为旅游重点之一的原因。</h3> <h3>现在想在蒙古草原见到猛虎绝无可能,但在几千年前这里的虎豹应不是珍稀动物。</h3> <h3>在去往阴山石刻景区途中,不时有羊群堵住去路,它们知道此处是它们的地盘,外来人只能耐住性子尾随其后。</h3> <h3>这就阴山岩画的集中发现地,坚硬的岩石多已风化,想找到完整的岩画绝非易事!</h3> <h3>格尔敖包沟岩画区,敖包是蒙语“堆子”的意思,石堆、土堆均称敖包,已由当初的路标演化为祭神的标志物。</h3> <h3>格尔敖包沟在磴口县境内,烏兰布和沙漠边缘。曾是突厥和党项人活动的区域。</h3> <h3>离开巴市,向额济纳旗行进。额济纳是现今已知唯一一座以党项人语言命名的城市。党项人将流经这里的祁连山雪水叫黑水,党项语为额济纳,额济纳城就是黑水城(又称黑城)。蒙语称为“喀拉浩特”,也是黑水都城的意思。</h3> <h3>可能为了让我们见识内蒙沙尘的厉害,一阵狂风袭来,刚才还是静寂无声的公路两侧,瞬间被沙尘笼罩,给人以昏天黑地的感觉。</h3> <h3>明晃晃的太阳也变得暗淡无光,悬挂在遥远的天边。</h3> <h3>就连天上密布的浓云也变成诡异的紫红色,预示着一场疾风骤雨即将降临。</h3> <h3>夹着沙尘的雨滴砸在风挡玻璃上,若是骑车或走路,怕是寸步难行了。</h3> <h3>好在风雨兼程时间不长,我们冲过上百公里的高速路,见到了净明澄碧的居延海。</h3> <h3>这里可是名声久远的要地,因先秦时期匈奴居延部落在此游牧而得名,匈奴语“居延”是天的意思,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大破匈奴后,汉朝曾在此驻军屯田,传播灿烂的汉文化。唐代诗人王维就曾写到“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和“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h3> <h3>长久以来居延对我们只是历史书上的一个地名,印象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可知而不可及。岂料今日竟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h3> <h3>蔚蓝色的居延海发源于祁连山深处的弱水(黑水河别称),位于黑水河的末端。水面曾有七百平方公里,后几近干涸,自2002年经过数年补水,目前已恢复到七十平方公里。虽仅为最盛时的十分之一,但在巴丹吉林沙漠也是难得一见的景致了。</h3> <h3>有水就有红嘴鸥光顾,而且不认生,任你近距离拍摄,一副见过大世面的模样。</h3> <h3>水天一色,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使人忘了这里是沙漠。</h3> <h3>居延海向北仅四十三公里就是策克口岸,它不仅是阿拉善盟唯一的对外口岸,也是内蒙、陝、甘、宁、青共享的陆路口岸。不到一小时的车程自然要目睹为快。</h3> <h3>口岸前的广场宽阔平坦,海关大楼巍然屹立,东侧是一排商业街。有超市、饭店和商店,门前停着挂着中、蒙两国车牌的车辆。</h3> <h3>这辆灰色面包车,挂着蒙古国车牌,但说起这部不起眼甚至有些丑陋车辆型号,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嘎斯,不错,正是半个世纪前街头常见的嘎斯69的后继者。车主介绍:车是八成新的(?)手挡四驱。自动巡航、倒车雷达、倒车影像一概沒有。看了这部车,才深切体会到新中国七十年的巨大变化:翻天复地!</h3> <h3>广场中央花岗石基座上,站立着蒙族的传奇首领、元朝的奠基者成吉斯汗和他的战马。</h3> <h3>成吉斯汗昂首挺胸,手臂直指东方。这位叱咤风云,将疆域拓展到亚欧大陆的大汗在历史上有着不亚于秦皇、汉武的地位。</h3> <h3>这面石壁上的刻痕使人想起奥迪、凌志等名车的车标,但实际上这是草原牧民为区分马匹归属而烙在马臀部的印记!</h3> <h3>中蒙两国的界碑,编号为572号。界碑右侧排成一字长龙的货车装载着待检入关的矿石,这也是蒙古国出口到我国的主要产品。</h3> <h3>从关门外回望国内边检大楼。门柱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十分醒目。</h3> <h3>蓝天映衬着挺拔的策克口岸纪念碑。</h3> <h3>返回蒙古国的车辆载货很少甚至空载,所以策克口岸边检大楼並没有显得忙忙碌碌。</h3> <h3>策克口岸所在的阿拉善盟有世界唯一以沙漠为主题的地质公园。额济纳胡杨林旁就竖立着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方尖碑。</h3> <h3>阿拉善盟的额济纳胡杨林是此行重头戏。额济纳胡杨林景区从一道桥至八道桥,游客服务中心即设在八道桥。</h3> <h3>额济纳是世上仅存三大自然生长胡杨林片区之一。但却是管护最早,保护最好,树姿最丰富的胡杨林生长区。我们早到了一个月,沒见到十月中旬満目金黄一片的瑰丽奇景!</h3> <h3>看不到金黄色的胡杨林,见到茂密的胡杨树也算是到此一观吧!</h3> <h3>胡杨树下的蒙古包形态各异。</h3> <h3>与胡杨林共生的柽柳,又名观音柳,为绿树浓荫的胡杨林添了一抹粉红。</h3> <h3>胡杨林里点缀着几个勒勒车轱辘,在叶黄水丰的旅游旺季里,也为游人添些拍照的道具。</h3> <h3>景区内的“夫妻树”、“兄弟树”也为没见到金色胡杨林的游客增加点趣味吧,否则真有些“兴味索然”之感。</h3> <h3>在景区设置的拍照最佳位置图片前留影,以补缺憾。</h3> <h3>据说附近有一株胡杨神树,赶到村口牌坊前,被村民告之此树已有三千年树龄,吸引了不少好奇的游客进村一观,不过要收保养费,每人十元,这也成为当地村民一项收入。其实据植物学家考查,神树树龄在九百岁左右。</h3> <h3>神树旁的解说词。无论树龄多少,在当地土尔扈特蒙古族的心目中,它是神圣的,有求必应。</h3> <h3>这是神树真容,周边挂着一圈“风马旗”,旗帜飘动一次即代表念了一遍七字真言。</h3> <h3>胡杨林素有“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之说,这片土地上曾繁衍的胡杨林几近消失,是否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了?</h3> <h3>离开弱水胡杨林,急赴黑水城,这是絲绸之路北线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幸亏西部日落时间晚于东部地区,在太阳消失在地平线前十分钟赶到了黑城。</h3> <h3>这座党项人始建于九世纪的西夏古城在残阳夕照中呈现出明亮的黄色,被流沙吞没了一半的城墙更显出久远的岁月积淀。</h3> <h3>在黑城东北方有一外观保存基本完整的清真礼拜寺。</h3> <h3>城墙原有五座城门,但仅有一条东西大道贯穿全城。</h3> <h3>城墙高约十米,为夯土墙,古城东西两侧开有城门並建有瓮城。</h3> <h3>城中立有一高台,应是官府衙门的大堂所在。</h3><h3><br></h3> <h3>另一座威然矗立有着洞(佛)龛的高大建筑,采用了夯土与土坯垒双重结构,疑似庙堂大殿。</h3> <h3>城市西北角有五座西藏覆钵式佛塔,其中的一座高达十三米。以土坯垒成,虽经数百年风沙浸袭,至今仍耸立云端,成为黑水城标志性建筑。</h3> <h3>城内街区规整但满目疮痍,流沙下遍布官邸、商肆、民居的颓壁残垣。古城在1226年曾遭蒙古铁骑血洗,在十四世纪终于成了一座“死城”。在上世纪初,俄国探险家柯兹洛夫将遗存的佛像、绢画、经卷特别是西夏文字典籍洗劫一空,从而将这座古城的秘密全部带回了彼得堡。</h3> <h3>额济纳至新疆哈密的京新高速681公里行程中有一半是无人区,服务区空无一人。因此加满油带足饮水是必须的!</h3> <h3>风雷山服务区是进入无人区前最后的补给点,几个“哈雷青年”骑行进疆,勇气着实可嘉!</h3> <h3>无人区再遇上风沙暴雨来袭,倘孤身一人确实是严竣的考验!</h3> <h3>终于看到“骆驼圈子”收费站,意味着进入了新疆哈密市,又到了人烟稠密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