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1960年</b>,程裕祯21岁,解波18岁,上海市十一女子中学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入学后不久赴京郊参加秋收劳动。随后程、解二人分别随本年级到昌平十三陵地区参加北大新校址的铁路路基修建劳动。其时,已进入“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与食品明显短缺,城镇居民的粮油布匹等生活物资凭票供应。学校食堂凭每日粮食定量卡供应三餐。此年,马寅初辞去校长职务,由党委书记兼副校长陆平接任。<br> <b>1962年</b>,程裕祯23岁,解波20岁。2月,程加入中国共产党,由系学生会副主席升任主席并兼“五四文学社”副社长,时有小诗在校报发表。解任副班长、学习委员,兼任系学生会文艺干事,由此两人相识相恋。期间,程曾组织多次文学艺术讲座,邀请诗人阮章竞、画家华君武、作家赵树理等出席演讲或座谈。<br> <b>1963年</b>,程裕祯24岁,解波21岁。毛泽东批示“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后,应《中国青年》杂志约稿,程与本年级李观鼎、阎纯德、严立等一起创作歌颂雷锋精神的诗歌《什么是真正的青春?》在该杂志发表。7月,程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被教育部遴选为“出国汉语储备师资”,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今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学院)学习法语三年,为日后出国任教作准备,学习期间享有全额工资待遇,第一年每月46元。解则于年底至次年初,赴郊区通县参加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俗称“四清运动”)两个月,期间被评为“五好队员”。当年夏季,程的父亲程象丰、兄长程裕禄来京小住。<br> <b> 1964年</b>,程裕祯25岁,解波22岁。暑假,二人先赴沪,拜见解的父母。返京前,适逢特大雨涝,京沪铁路运输中断,遂改乘轮船至烟台,续乘火车抵京。10月,程随学校工作队进入东郊将台公社参加“四清运动”,负责编写《村史》,次年3月返校;解则下到湖北江陵县参加“四清运动”,为期八个月,于次年5月返校。程的月工资调至56元,后提高为62元,直至1985年。7月,解的弟弟解泓(中学时代用名)上海市建青中学初中毕业。<br> <b>1965年</b>,程裕祯26岁,解波23岁,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进入“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入职前回山西看望程的老父与兄嫂,按父亲意愿,遂于9月11日登记结婚。婚后居无定所,不断迁栖,曾先后住永安路、遂安伯胡同、八面槽、煤渣胡同等处人民日报宿舍,居处家具皆由解的单位提供。<br> <b> 注</b>:关于“出国汉语储备师资”,按周恩来总理指示,教育部自1961年开始,从全国高校中文系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人员,先带薪学习三年外语,包括英、法、西班牙、阿拉伯语,结业后储备于各高校有关单位,编制在教育部,一旦需要即派遣出国教授汉语,至“文革”爆发前共选拔四批一百余人,后教育部编制取消,归入各校编制。<br> 解波在高中时 解波高中毕业证书 解波进入北大 解波在未名湖 解波在未名湖 解波在北大时与全班同学文史楼前合影 程裕祯在北大时留影 程裕祯在北大时留影 程裕祯在北大时与部分同学在颐和园合影 程裕祯在北大时回乡与姐姐、兄长、姨姐合影 程裕祯在北大时与父兄及小辈们留影 程裕祯大学毕业证书 解波在北大时留影 解波在北大时留影 解波在北大时暑期回沪与母亲、弟弟合影 解波在北大时暑期回沪与母亲、弟弟在长风公园 解波暑期回沪时在长风公园留影 程、解二人1964年暑期在沪与弟弟合影 解波弟弟高中毕业 解波1964年在湖北江陵社教 解波1964年冬在武汉东湖与同学合影 程、解二人1965年夏回晋与父、兄一家合影 程、解二人结婚照 程、解二人结婚证书 程、解二人结婚证书 解波进入人民日报前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