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

见山人文旅行~燕子

<h3>《攀登者》</h3><h3>欠下的电影票,今晚终去还了。</h3><h3>与闺蜜同行去看《攀登者》,这样的主题,对于户外爱好者来说,是不容错过的。</h3><h3>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世界之巅。山就屹立在那里,俯视着苍穹之下的人们。</h3><h3>电影问:为什么要登山?为什么有人明知会丢弃生命还义无反顾的前往?这是留给每一个人的拷问与思索!有什么事值得我们丢弃性命依然要去达成的悲壮?生而为人的倔强,对未知的探索,从几十亿年前那只学会玩火的猴子开始就让人类区别于别的动物。</h3><h3>1960年,三个中国人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但因为要救队友的性命而导致摄像机的丢失,未能在登顶时留下影像资料,因此遭受外界的质疑与否定,不承认中国人登上了世界之巅。三名登山英雄的人生从最高峰直接跌落谷底,15年不能释怀,尘封自我。那我们到底要向外界证明些什么?证明我们有多强?证明我们来过?人,你拼尽全力去付出了,就不需要别人的承认,你最需要得到的,是在内心当中升华起来的自我肯定。(当然排除了政治立场的考虑)</h3><h3> 影片中给我最震撼的是李国梁,一个年轻的登山队长,在将要登顶时由于误判气象而导致灭顶之灾,当他整个人悬挂在半空中,整组队员拼尽全力也无计可施,再坚持下去会将其他组员拖入深渊,这时他用仅存的意识拿起小刀割断绳子,掉入深不见底的另一个世界,生命终结。绝境时的理性与本能?向死而生的勇气?让我的内心乃至全身都在颤抖。</h3><h3> 有时,人们的心是麻木的,很难在心田里泛起涟漪,把心变得柔软,让那颗心做运动,叫感动。</h3><h3> </h3><h3> 1975年第二次登顶,曲松林让年轻队员李国梁担任队长带领队员登顶,在李国梁身上一手导演了他一直想要完成却没能完成的“玉碎”剧本。</h3><h3> 当拖回李国梁尸体的时候,他步伐沉重,如同一下子老了十岁。</h3><h3>“我错了…”</h3><h3> 用活生生的生命与巨大的失去来唤醒人类承认错误,生命残忍的让我们学会放下傲慢。</h3><h3> 表面看,《攀登者》讲述的是一段历史,但更深去体会,它其实回应着时代的问题:除了庸庸碌碌、每天重复之外,我们还有没有别的活法?人能不能活得更豪迈一点?</h3><h3> 今夜,注定是一个无眠之夜。一场电影有时可成为人的思想的分水岭。今夜如此特别,一个女人33岁的生命里,给自己下了一个决定:2020年去做一个小的尝试,登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蓄谋已久。你靠近什么样的人你最终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你接触哪一种思想洗礼最终将拥有哪一种思想。</h3><h3> 向勇往无前的攀登者致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