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体悟成长——共读《草房子》

对月当歌

<h3>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每个人因为人生阅历和知识层次不同,对书中人、事、情、景的感悟也就各异。这次,我们读的是《草房子》。</h3> <h3>  从布置共读,到进行交流,历时月余。除个别同学未读完以外,绝大多数孩子都读了两遍以上,这就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h3><h3></h3> <h3>  期间,我们进行了无数次“推进”。当学生“衣衫不整”的时候,我说:“桑桑第一次见到纸月的时候,是什么样的造型?一只裤管耷拉在脚面,一只裤管卷到了膝盖以上,好看吗?”当学习《慈母情深》讲到作者突然长大的时候,我问:“杜小康是在什么时候突然长大的?”提到培养特长的重要性,我讲:“蒋一轮的笛子为什么能迷倒一片人”?……</h3><h3></h3> <h3>  每次问题一抛出,总有一些同学欣喜若狂,有一部分同学欲言又止,也有一些孩子目瞪口呆。我相信,这一定能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h3><h3></h3> <h3>  终于,交流课如期进行。</h3><h3></h3> <h3>  从作者到内容,从生活到小说,我把曹文轩的意思传达给了学生: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都写进了小说,别人说,那些童年的经历算什么呢?可是他却把这些经历都当做财富,哪怕这种经历当时并不令人愉快。这就能让学生意识到,作品来源于生活,留心观察、用心提炼很重要。</h3><h3></h3> <h3>  然后从作品独特的结构入手开始交流。</h3> <h3>  我先让学生谈谈发现了什么:有学生说小说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有同学发现小标题都是两个字,有人发现了同一个故事有“一”和“二”……我继续追问,学生就有了更高质量的发现:这些故事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虽然标题中没有提到桑桑,但桑桑却出现在每个故事中,他既是故事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见证人,是小说的线索人物……</h3> <h3>  接着我呈现出小说开头的一段文字:结合刚才的讨论,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稍加思考,便体会出了倒叙的手法。</h3> <h3>  交流的重点是通过感悟人物形象,尤其是通过对五个孩子成长共性的分析、总结,提炼小说的主题。</h3> <h3>  秃鹤一开始就被人笑话、遭人数落。纸月“无父无母”,随外婆生活,被一群熊孩子逼得无法上学。细马没有“享受”到优越的生活,早早就辍学放羊。杜小康在一夜间“一无所有”,被迫中止了学业。桑桑也在“绝症”中苟延残喘,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h3> <h3>  但是,他们的经历加速了他们的成长。</h3> <h3>  为了集体荣誉,秃鹤自告奋勇承担非他不能出演的角色,成了“最英俊的少年”。纸月一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孩子”,毛笔字“没有人教”却“写得最好”,而且“会背很多古诗词”,还“很会朗诵”,属于典型的全面发展的学霸。细马发现邱二爷“疲惫而衰老”“背从未像今天这样驼”之后,改变了主意,返回“家园”,成了最孝顺“父母”的一个孩子。杜小康在随父亲放鸭子的过程中,接受了暴风雨的洗礼,在小船和鸭群纷纷被扣,再次陷入“一贫如洗”的绝境时,他已经有了“心中的打算”,他要通过努力,成为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而桑桑也在“生离死别”之际,变得沉稳、懂事、坚强……</h3> <h3>  是苦难成就了他们,让他们瞬间“长大”了!</h3> <h3>  所以说,这是一部写儿童在苦难中成长的小说。作品语言美,风景美,充满人情美和人性美,是一部饱含诗意的小说,给人真善美的享受。</h3> <h3>  经典不厌百回读,每一次重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通过交流课的开展,通过同学们之间的相互讨论,他们对作品又有了深入的认识,对经典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交流课的结束,或许意味着全新的阅读才刚刚开始。</h3> <h3>  从孩子们急不可耐地想知道下一部共读作品是什么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希望,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渴望阅读的,他们已经把读书当成了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h3> <h3>  于是,我们一起约定:从今天开始,与书为伴,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h3> <h3>  以下是部分同学《草房子》的《读书笔记》。</h3> <h3>  认真评选阅读之星:符合条件的同学,相互学习,相互“挑刺”。</h3> <h3>  最终评选出以下四位同学为当月班级阅读之星。他们阅读量都在六本以上,字数均超过70万。</h3><h3> 奖品为下一本共读书本。</h3> <h3>  以下是部分同学的“阅读记录”。</h3>

同学

桑桑

阅读

学生

小说

交流

草房子

孩子

共读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