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与父亲》 作者:杨凡

圈圈说话

<h3>杨凡女士</h3> <h3>作者父亲杨宗立</h3> <h3><br></h3><h3>1966年,作者32岁的父亲杨宗立受周恩来总理邀请去参加国庆典礼</h3> <h3> 《伟人与父亲》</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很小就知道北京有个毛主席,因为父亲说他是我们的大救星。</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很大才到北京去看毛主席,因为那是了却父亲的一桩遗愿。</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毛主席,那个伟大的名字伟大的英雄,是走进我人生的第一个英雄。他能镶嵌在我人生记忆中的扉页,能铸进我的灵魂,全是因了父亲那纯朴无华的教诲。</h3><h3>父亲没有文化,除了自己的姓名和十个阿拉伯数字儿以外识不了几个字。唯其缺少文化,思想感情才那般地专注那般地顾梗。</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还不太懂事的时候,父亲就不止一次地向我们灌输“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的理论。说到“我”时父亲总是把胸膛拍得山响。当然,没有父亲的那个“我”,也就没有我们的这个“我”了。</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渐渐长大之后父亲便常常向我们诠释他的“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的理论根源。</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父亲是个孤儿。七、八岁就开始为地主老财放牛放羊,破衣烂衫难耐饥寒的苦痛可想而知。是毛主席让他做了新中国的主人,过上了真正人的生活。他凭着中国人民那种知恩必报的传统美德拼命地劳动来报答救他的毛主席。他先后入团入党成了全县全省全国劳模。年年除夕家家请神,父亲无论多忙都要去精心请-张毛主席像供在我家上房正厅的照门墙正中。那是传统中姓敬神的位置。</h3><h3>每次贴主席像,父亲都要我们远远近近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地看端正不端正,如有疏忽,父亲是一定要严惩。</h3><h3>毛主席,在父亲的心目中是一尊神,神圣不可侵犯。</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66年的金秋十月,父亲做为全国劳模代表到北京参加国观礼,见到了他日思夜想的恩人毛主席。</h3><h3>这对一个出身贫寒的孤儿来说该是一种怎样的殊荣啊!</h3><h3>从北京回来的那个晚上前来听景的乡邻散尽,父亲拿出一个红包小心翼翼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一片二尺见方红色金丝绒上别满了大大小小的毛主席像章!父亲又从包里掏出一个盒子,拿出几枚主席像章分别给我们几个姐妹戴好,然后告诫我们三个不准:不准弄丢,不准弄脏,不准弄坏。</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逢年过节我们那里的百姓有一种祭祖的传统习惯:煮好的饺子捞出第一碗是“献汤”,献给祖宗的。我们家第一碗“献汤”是献给毛主席的。</h3><h3>父亲平常不下厨,总是由我们给他端去,可大年初一这头一碗“献汤”,父亲总是破例地到锅台前亲自端放在毛主席像前的供桌上,然后很周正地向毛主席鞠躬行礼,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说一些诸如“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敬语。</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1968年的5月23日,父亲做为走资派被一些人关押起来。母亲让我去找找。</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夜色浓浓,我偷偷地趴在那间大房子的窗下,从窗户纸的洞洞里我看见父亲白色的衣裤上面满是血迹,脖子上挂着一个沉重的木牌子。昏暗的灯光下有两个人在审讯,其中有个手中摔着长长的钢鞭在父亲的身上抽打。</h3><h3>后来知道那种钢鞭是弹簧型的,鞭头上系着一块铁块,抽在人身上不但能揭皮还能拽出肉来。</h3><h3>我看到昏黄的灯光下父亲双手紧紧地抓住靠在墙角的毛主席巨幅画像硬硬地不肯倒下。</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那两个人问父亲:姓杨的你反不反毛主席?父亲艰难地但是坚决地说:是毛主席救了我,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接下来的仍然是拷打。看到父亲踉跄着不肯倒下,看到父亲顽强地不肯屈服,那个审讯者也许不能容忍,抓起已经打坏的凳子猛地朝父亲的头上一击,父亲那高大的身躯终于摇晃了一下轰然倒地,连同他抱着的那幅毛主席像……</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有一次父亲驾着沉重的粪车,我与父亲艰难地在陡坡上爬行。父亲弯腰躬背在前面拉着。没有人敢帮我们,因为那时候父亲已经成了走资派。爬上大坡以后我哭着问父亲:你真地反毛主席么?父亲一瞬间泪流满面,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他哽咽着颤抖着说不出一句话。半天,他才平静地对我说:是毛主席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怎么能反他老人家呢?做人不能忘本,咱们不能忘了毛主席!</h3><h3>那时的我虽然还不谙世事,但父亲与伟人之间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深情已经烙在我的心中;父亲对伟人的那种根深蒂固的爱戴让我钦羡终生。</h3><h3>&nbsp;&nbsp;&nbsp;&nbsp; 在父亲盛年骤逝的那年5月,我去了北京。</h3><h3>到北京的第一个心愿就是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那如怨如诉如哭泣如悲哀如血如泪的哀乐一经在我耳旁响起,我的立刻近于崩溃。春雨霏霏,心情郁郁,我冒着春雨随着瞻仰的人流向纪念堂缓缓挪去。</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走近了,走近了,当我第一眼看到水晶棺中的伟人安然长眠时,一腔的悲哀和两行热泪顿时象决堤的洪流,刹那间淹没了天淹没了地淹没了我自己,我只是在心中默念了一句;毛主席啊,我代我的父亲来看望你来了......</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幼小的儿子不知母亲的心,当我从痛悼中慢慢恢复过来时,我站在高高的英雄纪念碑下指着毛主席纪念堂对吾儿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妈妈我,没有我哪里会有你呢?</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就象当年我的父亲对我讲的那样,吾儿似懂非懂神情庄重地点了点头。</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如今伟人和父亲都已辞世多年,但伟人与父亲同铸我心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