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五九级二班入学六十周年聚会

小龙姐

<h3> 2019年10月11日于母校</h3> <h3>北京师大东校门。校名“北京师范大学”为毛泽东主席所题。</h3> <h3>金秋十月,举国欢庆,迎来新中国七十周年华诞。1959年9月,我们告别家乡,带着梦想,进入北京师大求学。时隔六十年,苍颜白发、八十上下的我们,回到朝思暮想的地方,追寻青年时代的足迹,重温五年的幸福时光。正是:百年母校,再造辉煌。师恩难忘,学友情深。</h3> <h3>1964年9月,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响应党的号召,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我班40名学子不少被分配到新疆、甘肃、内蒙、黑龙江等边疆地区,同学们的足迹达19个省市区。大部分从事教育工作,少部分从事管理或其它。做教师的,桃李满园,个别博导,学术成果卓著;从政的,全身而退。</h3> <h3>至圣先师--孔子,中国最早的教育家。他的某些教育理念,影响深远。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至今也是高论。</h3> <h3>同学们徜徉在校园里,寻访往日踪迹,感受母校的变化。</h3> <h3>教二楼(原名教育楼)——这是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教学楼。入学第一天,踏入的就是它的门槛。五年,大部分时光在这里度过;专业知识学习,从这里开启。如今楼宇修葺一新,进出的学子和我们当年一样年轻,只是没有我们当年的泥土味。</h3> <h3>熟悉的208教室,伴随我们五年的大学生活。好想到当年的座位上坐一坐,再当一次学生!当年的老教授们大多作古,他们授课时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多想对他们说一声“谢谢恩师!”</h3> <h3>不打扰上课的学生,站在教室门外面合影一张,也是百感交集。</h3> <h3>百年校庆时落成的主楼,既宏伟又时尚。当年的主楼已无处可寻,只留在心里和小小的黑白照片上。</h3> <h3>耄耋之年回到母校怀抱,和她合影感到无限温暖。</h3> <h3>北师大!我们回来了!</h3> <h3>远处是新建的京师大厦。</h3> <h3>金秋北京,花团锦簇。东北学友,怎不念旧?</h3> <h3>同窗恋人,伉俪情深。</h3> <h3>苏北与无锡同在江苏。王爷与美华是老乡,也是学友。</h3> <h3>木铎金声:《论语八脩第三》:”天下之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据文献说,“铎”起源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以木为舌者称为木铎,以金为舌者称为金铎。木铎为文,以宣布政令;金铎为武,以指挥军队。孔子以木铎自诩,认为自己为上天所派教化民众。后人因孔子长期从教,“木铎&quot;就成为教师的别名。北师大以木铎作为校徽标志物,木铎金声即成为北师大的标志。</h3> <h3>校训为一所学校的名片和品质象征。北京师大自创校一百余年,其校训也经历演变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北师大启动校训征集活动,集思广益后,校务会议明确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定为校训,并请启功先生赐笔勒碑。北师大校训的含义: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指的师生应具有的学问、技能;行指的是师生应具有的品行,成为社会的模范。</h3> <h3>三三两两,漫步校园。时光荏苒,情谊未改。</h3> <h3>校园一角,枝繁叶绿。</h3> <h3>曾经的东、西、北三个学生食堂加小饭厅,如今踪迹全无。当年的新华书店、邮局、小卖部,只剩下回忆。旧址上建造了这座宏伟的体育馆。</h3> <h3>中齋北楼是女生宿舍,我们的寝室332号。当年住着8位女生,朝夕相处,犹如姐妹。男生有事,不便上楼的,就在窗外楼下高呼“332”,比今天的手机还灵!现在这座楼还是女生宿舍,编号为学8楼,名称缺少了点书香气。</h3> <h3>邱季端体育馆。这是建在中齋北楼和大操场之间的大建筑。由1962年入学北师大中文系的邱季端校友出资修建。</h3> <h3>袁敦礼先生塑像。1917年毕业于我校并留校筹建体育专修科。对我国现代体育理论、体育教育与竞技运动、健康教育及电化教育等都有肇始之功。</h3> <h3>校园的法国梧桐已高高在上,也许它们就是你当年走过路过的小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树郁郁葱葱,我们已是耄耋老人了!</h3> <h3>西北楼是男同学当年的宿舍,也是小组开会的地方。虽然陈设简单,稍显拥挤,但是大家都很满足。如今灰砖已被紫红涂抹,显得亮丽,而且每间宿舍都安装了空调。可记得,有一年夏天,气温曾达到40℃,摸着桌椅都是热的。真是今非昔比啊!</h3> <h3>在西北楼前合个影,算是回家了吧!人杰练着马步拍照,认真严肃。</h3> <h3>六十年,弹指一挥间。物是人非,自然规律!社会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为母校的发展变化点赞!</h3> <h3>青春离校老年回,容颜已改鬓毛衰。寻踪访旧难相认,学童笑问何处来。</h3> <h3>三一八殉难烈士(杨德群、刘和珍、范世融)纪念碑。启功先生敬书:碧血丹心。</h3> <h3>鲁迅先生在中文学子心中的位置,是不容置疑的。不仅是名师,他的一生与北京师大有着密切关系,值得我们敬仰。</h3> <h3>浩然正气——五四纪念碑。</h3> <h3>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刘和珍殉难浮雕。前面的白石上刻有她的生平。她曾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正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鲁迅”</h3> <h3>原来的北饭厅外就是大操场。当年的操场没有胶粒跑道,春天刮大风是常态。每次锻炼回来,灰头土脸的,天天都得洗头。如今的大操场,绿篱环绕,操场内草坪经常修整,跑道正规,主席台、看台一应俱全,举行奥运会比赛都合格。</h3> <h3>新建的京师学堂。有多个会议室,为举行重要会议或活动的场所。</h3> <h3>京师学堂四楼设有启功书院。</h3> <h3>学生们正在上课。</h3> <h3>面对栩栩如生的启功先生塑像,不由得想起当年聆听启先生授课的情景。启先生站在讲台上,笑容可掬,声音洪亮,说活幽默。冬天穿的缅裆棉裤,不时提提裤子的姿态,令人忍俊不禁。</h3> <h3>绿植遮挡的数学楼。</h3> <h3>物理楼</h3> <h3>秋天的大丽菊,花开正艳,为校园增添节日气氛。</h3> <h3>百年校庆新建的科技楼</h3> <h3>中午时分,同学们来到教工食堂群的实习餐厅。倪荣如老师已在这里等候。师生见面感慨万千,倍感兴奋,纷纷合影留念。倪老师是我们当年入学见到的第一位老师。她当时25岁,漂亮、精干、亲切,是我们年级的级主任。虽然历尽坎坷,几十年来,她始终是和我班同学联系最多,倍受敬爱的老师和大姐姐。</h3> <h3>这是倪老师的女儿倪蕾,也是一位文化素养颇高的才女。由于身体原因,只能在家习字读书,照顾母亲。日前陪我熟悉校园,预定餐厅。并帮我寻到一套师大明信片,作为聚会的纪念品。真是善解人意!</h3> <h3>明信片正面,均是师大的标志性建筑。</h3> <h3><br></h3> <h3>参加聚会的师生,在每张明信片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作为入学六十周年聚会的纪念。</h3> <h3>这次聚会的13位同学:来自东北的徐若男、王人杰,克服病痛的北京同学吴昭、赵素华、刘英林、方世增、王俊杰、戴桂芙,刚从昆明回京的赖云川、蓝秀玲,身体不错的段启明、徐美华、杜生渝。</h3> <h3>合影留念。希望观看此美篇相册的你,下次聚会还有你参与其中。</h3> <h3>在实习餐厅门外和倪老师、倪蕾道别。祝愿倪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h3> <h3>王人杰同学是咱班最年轻的同学,性格开朗,身体健康,能歌善舞。还自带东北白酒和同学小酌,愿他永远年轻,事事如意!</h3> <h3>祝愿在座的和天南海北的每一位同学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笑口常开!</h3> <h3>这是北京师大的校园平面图。陌生的建筑和新的布局,正是母校与时俱进的新进展。祝福母校不断进步,永远年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做出杰出的贡献!</h3> <h3>聚会期间收到其他同学的祝贺,林显雄同学还和倪老师及每一位同学视频通话。在此一一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