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京剧唱片音碟杂记</p><p>张世采编于2019-10</p><p>.</p> <h3>唱片春秋</h3><h3>一,最早听唱片</h3><h3>我之自幼年起迷痴京剧。家中有老唱机,舊唱片经常拿着唱词,反复摇听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甚至人到老年看了一辈子的戏,还是回忆少年时听的唱片,那些名角比后来唱的更过瘾!</h3><h3>到现在还忘不了那时唱片中:</h3><h3>马连良与梅兰芳的《打渔杀家》,马富禄的《天雷报》,《奇冤报》。谭富英,谭小培的《珠帘塞》,言菊朋,茹富惠的《卖马》,《上天台》,王少楼的《坐宫》等等,至今难忘,总觉得当年那些名角年嗓冲,单比唱工,比后来更好。那时都是78转膠木唱片,用手摇老唱机,(已不带大喇叭简).一片大概可唱一段慢板,正反面均可唱,也还经久耐听。解放后,我一方面在永安市场等旧货市场物色,一方面从唱片商店选购新发行唱片,又添购了数十张当代名伶唱片精品。印象最深的有梅兰芳与言慧珠的《生死恨》,言慧珠与髙盛麟的《霸王别姬》,程现秋的《春闺梦》,黄桂秋的《祭江》及赵燕侠,李玉茹等等精品,可惜文革浩刧一起全作废品处理,据说当时收购大量老唱片全制成为钮扣、昔生旦净丑名唱段付诸一炉!</h3><h3>二,京剧大戏考</h3><h3>过去剧院有节目单,但不如后来有幻灯唱词,从少年时经常上剧院看戏,但是唱腔虽好,不懂戏词,特别是旦、角的只知好听不知其意,影响欣赏理解。怎么办?把家里几本唱片戏典按剧目剪贴,看什么戏带什么自贴唱词,就能听懂了!近来购戏考,戏词甚多,看戏时又均打出幻灯戏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是近年出版一本“大戏考”,将历年京剧名伶唱片甚至录音的唱词,广为收罗,从唱片可以看出众多京剧名伶兴衰,也从同一演员唱片唱词前后变化,看出本人对唱腔的变更与改进,是一本很有意义的文献资料。</h3> <h3>三,文革前后</h3><h3>在文革时间大量发行塑料薄膜33转的小型唱片。质轻,透明,价廉,易普及,开始大量发行传播各种毛主席语录歌,还有革命歌曲,样板戏及其他革现代戏,我自行把现代样板戏装订制作封面,便于查找。</h3><h3>后来又大量出版了传统戏!甚至按录音编成整齣的戏如新编的《赤壁之战》,趟燕侠,张君秋的全部《三堂会审》,《白蛇传》,宋长荣的《.红娘》等。也是做了一件好事。</h3> <h3>四,现在唱片收藏</h3><h3>十年浩刼到改革开放以后,唱片质量提髙,大量传统戏发行,翻印。我兴致勃勃,除了购实上百张薄膜唱片,到处物色自己喜欢的髙质黑膠京剧唱片,多是三十三转宻纹的,也有更大面积的。内容有老辈的,也有新秀的精品。这些唱片音质特别好,封套上有专家绘制的到色封套,唱词印在底部。但是这些唱片不仅价格较髙,而且很难物色,我在市内外还是尽量购实。当时经常物色之处有本市解放大道的唱片商店,北京王府井及上海淮海西路的唱片商店。梅兰芳,赵荣琛,李少春三张是面积特大的,放在唱盘上,几将溢出唱机外,仍然可播唱!</h3> <h3>以下唱片除文革前专家外还有恢复传统戏以后的继承髙水平的名家。如梅派的梅葆玖,杜近芳,素维康,李炳淑,夏慧华杨秋玲等。王派的刘秀荣,程派的赵荣琛,王吟秋,新艳秋,李世济,李蔷华等,荀派的童芷岑,赵燕侠,孙毓敏等,老生戏马派的马长礼张学津还有周信芳,净角的裘盛裘,老旦李多奎等等。很多唱片在薄膜唱片中,无彩色封套未印出、甚为遗憾。</h3> <h3>五,唱片发展音配像</h3><h3>时代進步,技术发展,唱片也发展唱磥体积更小,容量更大,而且音画结合,播放方便,是视听艺术的飞跃!</h3><h3>在李瑞怀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张君秋晚年建议趁不少老一辈艺术家还健在。把京剧传统流派经典剧目原计原味录制下去。可作为教材以便今后学习流传。当时这部音像发很少,收全很难,我是托一个位熟识的专营商贩协助我将张君秋负责编制发行的课片全部买齐。张去世后,后人陆续又另行编发部份就不在内了!</h3><h3>这套音配碟片,包括了文革前各流派主要剧目,唱做念舞,伴奏,配角,服装,道具一应俱全,真是戏校教学,票房排演的好教材。我们票房排演《银空山,大登殿》《状元媒》等就借助了这些资料。</h3><h3><br></h3><h3><br></h3> <h3>六,名家音碟.</h3><h3>除了上述音配像资料外,也出版了不少当代后继名家的音像唱碟,我也收藏了部份。下面于魁智,李胜素,张火丁的唱碟是有代表性的。</h3><h3>另外,还有一种京剧音碟。没有动作图像,只有唱段音响,但是通过音棚现场录制,或将过去唱片,精心加工,唱奏特别清晰细緻,好听好学,如下面的李玉芙。李薔华的唱段都是本人老年现场录制的,质量很高,非常可贵!</h3><h3>倒如当年八十二岁髙龄的程派名家李蔷华录制时不看谱,不看词,在上海公司棚音棚,如有神助,十三个名段一气录成,髙低疾徐,控纵自如,尖团拿揑得当,声情并茂。非后学名家可及!琴师配合也好,我常听常学,感觉比过去在武汉舞台上唱得更加成熟动听。经常随着唱带学拉其二黄《六月雪》。与西皮《荒山泪》的唱段。</h3> <h3>七</h3><h3>过去唱片是现代音响的创始。以下面两碟为例:<br></h3><h3>荀慧生全套音碟。收录了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在百代、髙亭、蓓开、开明、大中华、长城、国乐八家公司分十二期灌制所段唱片86面,涵盖他主要剧目唱段,有极高文献价值,是学习,研究早期荀派艺术的宝贵资料。.对弥补现代流派传扩充剧目及学习荀派唱腔作用甚大!</h3><h3>髙盛麟为当代甚居特色的著名武生,不仅兼学扬盖派,且唱做学麒,一而音像资料流下甚少,珍品碟中有《走麦城》唱段,已是风毛麟角,功力深厚,十分稀罕。</h3><h3>以上对唱片音碟发展的看法,属戏迷杂谈,敬请识者指教。</h3><h3><br></h3><h3><br></h3> <p>评论选编;</p><p>张速:</p><p>真是个宝库呀!我家原先也有不少老唱片,文革时期当四舊给破了。可惜了!</p><p><br></p><p><br></p><p>果子:</p><p>(一)</p><p>真是了不起,髙龄多产,在平常人中实属少见,通过您的图文並茂,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张叔,情趣盎然,同时从另一个方面,也折射出戏剧历史的细节,真好!最后,祝您健康长寿!:</p><p>(二)张叔好!纵观最近你制作的两个关于京剧的美篇,让人看到您的过往,与京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对国粹的深情。特别让脕辈歇仰的是,九十三髙龄还具有现代人的特证,爱上了美篇这亇网络平台,从而折射出您的无跟活力。了不起,了不起!祝您青春永驻!顺致秋安!</p><p>大老虎:</p><p>谢谢!了解我制作美篇的用心。人到九十三,不能外出,更不能旅游,只能在怀旧中找点乐趣。</p><p>张本明:</p><p>张行长!太棒了!我要认真拜读,涨知识,受益匪浅!</p><p>老王:</p><p>内客丰富多彩!</p><p>林林:</p><p>很好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