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之晨》

Tsui Hok Hoi

<h3>撰寫此文,是因為香港正經歴非常的時刻。</h3><h3>離開故鄉,來港定居33年之久,從來未有見過此情,步入晚年的我,需要安寧,需要平靜地生活。</h3><h3>港媒有傳言:近來香港人移民外國和台灣的個案增多。</h3><h3>我說:祖國是當今最平安之地,返回故鄉生活是我最佳選擇。</h3> <h3>身居富貴的人,要拌低調,香港首富李先生,標榜市民身份,呼籲:反對暴力!</h3> <h3>熱愛香港多年,生活平靜,海怡半島就是我的家。</h3> <h3>四十多年的婚后生活,無論搬至何處謀生,家中的客廳,都掛著陳大羽伯伯在我結婚時,贈送的中國花鳥画作品。</h3> <h3>老夫老妻的我們,每天過著;知足常樂的平靜生活。</h3> <h3>太太在香港有位表妹,來舍中歡聚,印尼華僑重視親情。</h3> <h3>晨起,觀望窗外海景,會隨手拿起長焦距鏡頭,影幾幅照片,也許這是我的職業習慣。(圖上)</h3><h3>每天下樓,行走海傍,有見海上日落日出的輝煌,有時十分莊觀。(圖下)</h3> <h3>在香港南區鴨脷洲大橋上眺望,喜愛這裡的漁港風光,巨型貨輪都是從這裡進出香港。</h3><h3>遠處是香港的東博寮海峽,近景是香港仔漁港景色。(圖1、2)</h3><h3>2019年6月7日,香港正舉辦年度的龍舟競賽,場面十分壯觀。(圖3、4)</h3><h3>身邊站著一位攝影師,請他為我影相留念,戴了防晒帽的我,有點不太象我平時之樣,因為帽子掩蓋了蒼蒼白髮。(圖5)</h3> <h3>每天都有自己的工作,可以說:按排滿滿。長時間坐在書房,需要運動健身,快走海傍是我首選。</h3><h3>與香港市民一樣,堅持每天運動。</h3> <h3>愛好爬山,這是在大圍的獅子山上的留影,是請賓賓為我影的(圖上)。香港的太平山,是我首選,近年又常去荃灣的大帽山,稱之為香港最高峰。</h3><h3>真奇怪!崇洋迷外的香港,這麽多洋文之路,還有一條街道叫:《南京街》,有時我會順到走一下,好象我又回到故鄉,值得我留念。(圖下)</h3> <h3>有時即興,爬上附近的《玉桂山》,俯視東溥寮海峽,氣勢非凡!(圖1、2)</h3><h3>海怡半島的日落景色,在香港最為有名。(圖3、4)</h3><h3>每年龍舟競賽時,去香港仔,擠在人流中,觀賞龍舟賽事。(圖5)</h3> <h3>多元種族的香港社會,有印度裔人士居住在海怡半島,是日,正值印度春分節,她們用色彩歡慶佳節,我興奇地觀之,有幸應邀與她們合影留念。</h3> <h3>說不完對香港的懷念,有人問我?香港有什麽令你留戀,我毫不猶豫地回答:最愛香港的《I CAC 廉政公署》,香港與新加坡是世界上,反腐倡廉做得最好的社會。</h3> <h3>再就是:香港有良好的醫療保障制度,特別是對長者極好,每次陪太太去政府醫院復診,深深地感受到醫務人員的和諧可親,走進醫院她們都是您的兒女,是在伺候著家長,她們不分貧富、地位的高低,而是病人的勤務員 (筆者見之感動,現場偷影各圖)。</h3> <h3>2019年7月4日至8月14日在新加坡住了四十天,回到香港,見到香港機場入境大堂一片狼跡,面戴口罩,身著黑衣的男女坐臥地上,此時我倆心中不安。</h3><h3>半個月後,與太太決定攜帶行李,離開繁亂不安的香港,返回故鄉。</h3><h3>8月29日清晨七時,乘坐 A10機場巴士,離開海怡半島,是日香港天氣雲層密佈 。(圖1)</h3><h3>遠望維多利亞海港,心情壓抑,再見!美麗的香江!(圖2)</h3><h3>車停一號航站樓,天色見晴。 (圖3)</h3><h3>從未見過水馬如牆,分隔路段。(圖4)</h3><h3>噢!原來乘機人客必須携有效機票,經過檢查方可入內。(圖5)</h3><h3><br></h3> <h3>經過有秩序的安檢,我倆進入香港機場出境大堂。(圖1、2)</h3><h3>圖3,可見一女子孤單靜坐,一女生拖行李箱前行,顯得機場冷靜之極。</h3> <h3>歷年來,香港機場人頭湧涌,游客雲集。</h3><h3>號稱世界最佳機場之一,如今冷冷清清,有瀟條之感。</h3> <h3>抵達故鄉,次日清晨,從梅花山莊出發,走過《南京大排檔》,一位長者在打太極拳,在新加坡也有南京大排檔。(圖1) </h3><h3>每天在中山陵景區晨運,這是南京人之福!沿著法國梧桐樹大道快步行走。 (圖2、3)</h3><h3>見環保噴霧之車沫浴下,欣賞民國風情 (圖4)。</h3><h3>步入清晨的中山景區,享受之极!(圖5)</h3> <h3>沿綠色小徑,可環行紫金山。感受社會的變化,國家對運動環境的建設,有很大的提高。</h3><h3><br></h3> <h3>初陽映照,中山陵的梧桐大道,美麗多姿。</h3> <h3>梧桐樹生長得枝葉茂盛,遮陽力強。</h3> <h3>藍天映襯,樹枝伸展的美態,十分動人!</h3> <h3>中正官坻有美齡宮之稱,民國建築,昔年入內參觀過,現代人的家居設備,早已勝過不亞於美齡宮。今人早以優越過美齡宮了,祗能說,是民國遺跡,當年蔣夫人居住這裡,是環境佳境。</h3><h3><br></h3> <h3>圖1,多少年來,每次返鄉,都來此晨運,見到這位長者,已有許多年了,初時,可能患疾,半身手腳不便,行走有異,每天堅持晨運,不懈努力,發現他行路已有改善,老遠見之,我會與這位長者打聲招呼:早,早,早!…… 今天我特意影此以記之。</h3><h3>老遠望去,女晨運人仕,雙臂高舉,享受著中山陵園清晨的清新。(圖2)</h3><h3>也有新潮的男子,站在電動助行車上,大聲朗讀,這又是一類晨運人士。(圖3)</h3> <h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運動方式,在梧桐樹下,四技健身,也是賞心樂事。(圖3)</h3> <h3>民國時期,為開通中山陵園,種植的梧桐早已成蔭,造福後人。</h3> <h3>被譽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明故宮,因歷史的愴桑保存欠佳,明代文物就是不同,初陽映照皇牆,如同是一幅幅的繪畫作品。</h3><h3>圖2,市民在朱紅色皇牆下運動,用白色羽毛球健身,在這種歷史環境下運動的市民,是福中之人。</h3> <h3>明故宮內的每處建築,都是明代皇朝遷都京城前,在古都金陵建造,如今此處已被聯合國定為世界文化遺產。</h3> <h3>龜雖壽,是中國傳統文化習俗,這隻石龟可不簡單,它是明代的古跡,人們能看到,手摸它一下,就不得了哦,何况還見到有小孩子坐在龟頭上,那就更不得了!</h3> <h3>石雕的柱頭圖案精美,但是保存完好的已不多。</h3><h3>不少石柱是重新雕塑,圖案是新工製作,缺乏古氣。</h3> <h3>進明孝陵,層層叠進,古氣深墬。</h3> <h3>陽光照射,宮廷之門,感覺朝氣。</h3> <h3>有攝影人愛在這裡影像,被我撞到,遠處用300mm長焦抓拍,效果頗佳,紅牆襯托,綉裝白色,女子扔出彩球的一剎那,輕盈的手指動感,典雅之情,令人淘醉。</h3><h3>背景紅牆上,爬藤植物,增添生氣,地面之下,綠色植物,虛化恰當,此作品是意外的收獲。</h3> <h3>明孝陵城牆下,影了幾幅照片,感覺不錯。</h3> <h3>紅牆,磚陵,顯帝皇之尊。</h3> <h3>沿石穹梯穴,進入明孝之陵。</h3> <h3>工整楷書,雕於石上。</h3> <h3>旭日映照,生活於此的金陵人,深感寧靜舒適!</h3> <h3>登上樓臺,見城牆上,極富生命力的爬藤小草 (圖中)。</h3><h3><br></h3> <h3>燦陽普照,晚歲之我,晨運來此,深感幸福。</h3><h3>年青夫婦邀我為其影相,我也請他們為我留下此影。</h3> <h3>被行人踩得油光似滑的明代石板路。</h3> <h3>從不同角度觀賞水榭,寧靜致遠。</h3> <h3>樹叢中遠望湖水,此景動人。</h3> <h3>不同光線下觀賞湖面,效果各異。</h3><h3>圖下,有木刻板畫之效。</h3> <h3>這幅照片更美!</h3> <h3>垂釣、健身,各有所樂!</h3> <h3>在此露營的年青人,充滿朝氣,享受大自然的樂趣,青年人是中國的未來。</h3> <h3>靈谷古寺在中山陵束側,是十分幽靜之處。</h3><h3>我在內地工作的江蘇省國畫院,第二任院長錢松岩先生為它題名,每次來此,儜立在錢老的書法橫披前,久久凝思,回憶在画院工作的時光,老院長的教誨至今不忘。(圖2)</h3> <h3>特別發表此幅珍貴照片,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的攝影師影之,圖為画院部分同事,在玄武湖公園與錢松岩院長的合影照片。</h3><h3>前面是錢松岩院長、喻繼高副院長、画家盧星堂、尚君勵、葉矩吾、華拓先生。</h3><h3>左後站立者就是筆者。</h3> <h3>路經中山陵前,半月形廣埸,巍峨壯觀。</h3><h3>用隨身携帶的輕便型電反相機,影了幾幅照片。</h3> <h3>博愛坊是墓道起點,建築物上鎸刻孫中山先生的手書,展示世紀偉人堅定的精神信念。</h3> <h3>藍色硫璃瓦的大屋頂,彰顯建築的莊嚴肅穆。</h3> <h3>陵前的檜柏,喻示孫中山先生的精神萬古長青。</h3> <h3>晨運人士在此止步。</h3> <h3>很奇怪,這麽早,就有幾位小姑娘席地而歡!</h3> <h3>昨天是2019年9月22日,清晨我還在香港的海怡半島晨運,今時23日,此刻已在故鄉的中山陵晨運,自幼就喜爰這樽民國石獅,時間就是光陰,手錶上的記錄,就是人的生命。</h3><h3><br></h3> <h3>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初,才16歲的我,已步入學徒生涯,記得家父因為我過生日,在新街口李順昌服裝店買買了這件黑色登蕊絨上衣,我喜愛這樽石獅,是大哥學淵為我影此照片,一直珍藏。(圖上)</h3><h3>下圖,80年代初,那時我還在江蘇省國畫院工作,是有一年,與家母、兄弟同游中山陵時的合影。(圖下)</h3> <h3>這樽民國石獅,造型圓潤,毫無怒氣。</h3><h3>這幅照片很珍貴了,中山陵前巧遇四位小姑娘,請她們為我影此照片,年過七十的老人,十分滿意。</h3><h3>時間是:2019年9月17日清晨6:50分,距我9月22日生日,還有五天。</h3> <h3>石象之徑是明代文物。</h3><h3>石象伴隨我們成長,見著它,就想到自己的童年。</h3> <h3>休閒情侶,各有其樂。</h3> <h3>如痴如醉的畫家,清晨就在中山陵景區寫生創作。</h3> <h3>清新的梅花山麓,石雕塑像,人景融合,是長者天堂 (同上)。</h3><h3>以大自然為伴的長者,睡在椅上,過下煙癃,聽聽音樂 (圖中)。</h3><h3>清曦中閱報,是長者之樂 (圖下)。</h3> <h3>手摯笆蕉扇的長者,依然保留昔年的生活方式 ,我見到圓型的扇子還用布帶滾綉一圈,可以使用更久(圖上)。</h3><h3>留意到這位晨運人士的拐杖,彰顯它的高貴之氣 (圖中)。</h3><h3>老人晨運,各使其法,他的力度夠大(圖下)。</h3> <h3>強悍的男子堅持晨運,也有人養成新的習慣,走路看手機 (圖上)。</h3><h3>雖說老人晨運是好事,我心疼明代文物,天天被人們用身體礳擦文物,日久天長會受到人為地破壞,現時,人們還沒有這個意識 (圖中)。</h3><h3>她背靠大樹,仰望初陽,似是好景 (圖下)。</h3> <h3>梅花山頂有座亭閣,是台灣人仕損贈,有見攝影人架起三腳架,長焦影像,似專業形象,影此之尊。</h3> <h3>梅花山景區,每天都有養雀人士蹓雀為樂,雀仔在大自然中歡快鳴叫。</h3><h3>每次途經此處,愛與老人暢談,他們享受退休後的幸福生活,盛贊偉大祖國進入歴史上最好時期。</h3> <h3>雀仔是他們的至愛,相互交流養雀之經。</h3> <h3>歸途之中,養雀人士,駕車返程。</h3> <h3>梅花山下,明孝靈前,有個水塘,種植荷花,途經於次,細細品賞,影得倩影,同好共賞。</h3> <h3>晨霧之中,有點飄怡。</h3> <h3>在巨石傍的浮萍中鑽出,彰顯高貴。</h3> <h3>這裡的荷花品種,秀美動情,蜜蜂喜愛它。</h3> <h3>這是一幅,競相爭艷的樂章!</h3> <h3>盛開之後,荷瓣如此動人。</h3> <h3>那舞動的荷辦,十分繚動人心!</h3> <h3>蜜蜂飛來伴舞。</h3> <h3>清雅、濃郁,互映生輝。</h3> <h3>此幅構圖,令我陶醉!</h3><h3>可放大細賞。</h3> <h3>多姿多彩的美,組成交響樂章,蜜蜂勤苦,尋酌甘味。</h3> <h3>秋時,色彩斑爛的荷葉,與荷花爭艷。</h3> <h3>初陽映照,荷花藏於水塘深處,似一盞寶蓮燈。</h3> <h3>蜻蜓陪伴著殘枝,為深秋的荷塘添色。</h3> <h3>有人說影它,必須用三腳架才能清晰,我却不然,因為使用三腳架,缺少創作靈氣。</h3> <h3>水塘傍長滿青草,增添生氣。</h3> <h3>驕陽照射下,雜亂有章。</h3> <h3>獨秀。</h3> <h3>桱枝已殘,牠來添輝。</h3> <h3>殘荷亦美。</h3> <h3>凋敗後的感覺。</h3> <h3>深秋荷塘,色彩豐富。<br></h3> <h3>由盛至喪,萬物如此,巡環返复,週而復始。</h3><h3><br></h3> <h3>秋日,中山陵山坡中,綠莖無葉,土中攢出,花朶紅色,艶色滿地,數天即逝。</h3> <h3>歸程之徑,有見長者,身著T恤,背後有言:“一起征服 所有不服 ”!</h3> <h3>回家的路上,想到此刻的中山陵園,已是游客如潮。</h3><h3>陵墓莊嚴,歷近百年,民國已去,當今祖國,人民共和,國運倡盛!</h3> <h3>經中山小學門口,清晨時分,長者的生活多麽豐富,二胡琴的愛好者在交流心得,也有長者提著鷄蛋、蔬菜,繼續為家庭立新功!</h3><h3>生活在偉大祖國的退休老人真幸福!</h3> <h3>晨運後,途經之路,見到很多兒時所見的情景,令人回味。</h3><h3>你看竹編用品,深哂衣物的竹鋏子,竹編的菜籃子,…… 我就想到,今天市場上,都用不環保的膠袋購,何時能見到主婦們,再提著竹製菜籃子上街哦!那一天就是時人,真正回歸大自然地開始。(圖上)</h3><h3>笆茭扇、鷄毛掃、抓痒笆 ……,這些都是住家都有的昔年用品,這輛電動車上的車牌是:百年迎駕。(圖中)</h3><h3>細雨中有見家長送小童上學,手持小紅傘的女童,雨傘上的圖案多麽妙趣!(圖下) </h3> <h3>想起自己年青之時,也是帶著自己兒子,沿著小街小巷,送他上學,也帶著他坐在小推車上,遊覽南京的公園。</h3><h3>圖上,就象今天影的年青父母一樣,帶著孩子,推著小推車,孩子一天天地長大、成人。</h3><h3>圖下,也象今天影到的這幅照片一樣,我們完成父母之任,孩子早已成家立業,老邁的我們,坐在故鄉的土地上,結伴終老。</h3> <h3>途經目軍路,擺攤修鞋的老人,天天在此勤苦工作,我與他互致問候:早!早!早!</h3><h3>他是不用電腦工作的長者,用雙手勞作之傳統手藝工匠。(圖上)</h3><h3>見到他,就回想起我在香港的謀生歲月……。</h3><h3>在梅花山莊南大門見到一位鏟刀礳剪的長者,我問他,得知是安徽人,每周來一次在此為居民服務。(圖下)</h3><h3>我也是一位用雙手日夜勞作,創造幸福之人。</h3><h3>今時,步晚年的我,衣食無懮,平淡生活,潛心研習,一生所好,我知足了!</h3> <h3>今年9月22日,是很特別的日子,在我去新疆旅行20天的前夕,太太為我在故鄉設席,為我祝賀生日,家中兄妹同席而座,暢飲為快。</h3> <h3>侄女嫻嫻定製蛋糕前來祝賀,手捧蛋糕,滄桑人生,青春已逝。</h3><h3>如今,有捨棄南洋生活的太太,與吾為伴終生,我是有福之人,撰寫此文時,正值我七十有四生日。</h3><h3>學凱完稿於2019年10月11日新疆烏魯木齊。</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