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简介 <h3> 这是10月13日上午讲座的唯一一张照片,因为这个老师不用ppt。</h3><h3> 他就是苏州中学校长,正教授级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一位谦逊、低调、宽厚、纯朴、认真、勤奋的邻家大伯式教师。</h3><h3>黄厚江老师的社会影响:</h3><h3> 他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教学风格和系统的语文教学主张,倡导的“本色语文”和“语文共生教学”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提出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原则、适度原则、节奏原则和整体原则,语文课程的教材观、过程观、知识观和训练观等许多系统的语文课程理论,所提出的“语文不仅仅是学习和交际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只能体现在工具价值实现的过程之中”,“从语言习得的规律寻求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语文教学亟须建立一个科学的效率标准”,“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等观点,提出的阅读教学的基本定位和基本策略以及写作教学的基本定位和基本策略,都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h3> <h3>借助大师的引领,认识什么是“真语文”,什么是“真教育”!黄厚江老师的起点在课堂,最爱在课堂,最大的成就也是关对语文课堂的研究。所以,他既是一位令我们敬仰的专家,也是离我们最近的同行者。“</h3> 黄老师的“三” <h3>名师成长有3个关键要素:天赋、勤奋、机缘<br></h3><h3>他在3所学校任教过。</h3><h3>他的人生中遇到过3个贵人。</h3><h3>他经历了3个研究阶段:研究学科重点内容,研究学习方法;研究课堂,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教师要走向更高层次,必须有对课程的思考)。</h3><h3><br></h3><h3><br></h3> 学科研究 <h3>1.以自己任教学科为范畴。教什么研究什么,更容易发现问题。</h3><h3>教不过来说明教的不对!</h3><h3>教学内容是对教材和课程内容的选择。该教的教,不该教的不教。</h3><h3>教学生看不到的,引领学生发现。</h3><h3>三个重要范畴: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h3><h3>关于本学科整体性的思考要有清醒的课程意识,不仅对主流领域对课程的理解要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有自己的理解。</h3><h3><br></h3> <h3>2.以课堂教学为重心。他说:一个教师的尊严,一个教师的幸福,一个教师的价值,都来自课堂。名师要有课,要以课立身。一辈子如果没有几节让自己满意的课,是不是都感到脸红?</h3><h3>每学期认真研究几篇课文,日积月累会有什么效果呢?</h3> <h3>3.学科研究是以提高课堂效益为目的的。</h3><h3>对“高效”课堂的“效”理解千差万别,他更倾向于理解为“效益”。</h3><h3>简而言之,就是让课堂有用!</h3><h3>有用就是:</h3><h3>①解决学生问题,当然首先是暴露学生问题。</h3><h3>②满足学生的需要。</h3><h3>③引导学生的发现。例如:阅读是文本的发现;作文教学是发现生活中有无数精彩的生活等等。</h3><h3>④纠正学生的学习行为,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例如:阅读丢分与阅读行为有关。</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老师在《看得见的课堂》中有这样的主张:</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01</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课堂上要看得见学生的“学”</font></h3><h3>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早已是一个常识,可人们对此思想的理解仍有许多误区。在我看来,所谓学生主体不只是学生举手多、发言多,更不是学生说的、做的就都正确,而首先是对学生学习权利的尊重。学生主体首先是让学生做自己该做的事。</h3><h3> 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的“学”是很普遍的现象:一是照本宣科,按部就班;二是以答案为中心,教师提问题学生找答案,教师说答案学生记答案;三是上课就放幻灯片,教师点鼠标,学生看屏幕;四是教师信马由缰,学生信口乱说;五是一问就答,一答就对,一呼百应。不用我细细剖析,大家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中没有学生真正的“学”。</h3><h3> 课堂教学中要看得见学生的“学”,既要看得见学生学了什么,还要看得见学生学的过程和学的结果。语文“课堂二维评价”的简单方法:即先看学生的“学”,再看教师的“教”,最后看两者的关系。看学生的“学”,就是看在这节课中学生做了哪些事,做的是不是该做的事,是不是能做的事,学生是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在做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h3><h3> 要让课堂上看得见学生的“学”,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在很多语文课上,学生学习的时间是不能保证的。什么是好课,第一个指标是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阅读课要保证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写作课要保证学生写作的时间。简单说,阅读课要看到学生的读,写作课要看到学生的写。可是有些教师总是想办法挤压学生的时间,总是要干扰学生的阅读和写作。</h3><h3> 对语文课而言,看得见学生的“学”,就是要看得见学生听、说、读、写等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语文课要以语言运用为核心,语文课要让学生带着任务听,要让学生按照要求说,要让学生有发现地读,要让学生形式多样地写。很显然,盲目的完全接受式的听,不是学的活动;没有要求,有要求不落实,听凭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也不是学的活动;只是为了记住答案和结论的读,不是学的活动;没有具体目的和具体情境的随随便便的写也不是学的活动。语文课上学生有意义的“学”,就是要在课堂上看到学生有意义的听、说、读、写活动。</h3><h3><font color="#ed2308">02</font></h3><h3><font color="#ed2308">课堂上要看得见教师的“教”</font></h3><h3> 什么是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学生不爱思考的要让他思考,学生不清楚的让他渐渐清楚——肤浅的认识让它渐渐深入,片面的认识让它渐渐全面。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可是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课堂上没有教师的“教”。前面列举的几种没有“学”的课堂其实也都是没有“教”的课堂。不少教师的教学,总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和什么答案是错的,或者总是重复学生已经知道的,或者让学生展示已经知道的。这样的课堂都是没有“教”的课堂。</h3><h3> 教师的“教”首先要能解决学生的问题。要解决学生的问题,就先要能发现学生的问题。要能够看到学生的答案为什么错,要能够看到错误答案背后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的问题,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阅读教学如果只是做题目讲答案,作文教学如果只是出题目打分数,便是没有“教”的教学。</h3><h3><font color="#ed2308">03</font></h3><h3><font color="#ed2308">更要看得见“教”和“学”的共生</font></h3><h3> 一切好课皆共生。什么是“共生”呢?共生的基本特征是“活”,教得活,学得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思维被充分激活,教师也被学生激活,师生互相激活,成就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课堂。在我们的“课堂二维评价”中,最主要的是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否能相互融合。</h3><h3> 有些课堂,看上去也是有“教”有“学”,但“教”和“学”是互相隔离的。教师无法引领学生,学生不能呼应教师。学生的需求教师不能满足,学生的问题教师不能解决,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脱离学生的实际,教师的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需要,学生需要教师教的教师不教,教师教的不是学生需要的。最严重的表现是教师的教不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是为了让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教师的教不仅不能为学生的学服务,还让学生的学“配合”教师的教。学生做的事,学生思考的问题,不是为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是为了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h3><h3> 共生教学有很多方式,师生共生是最基本的方式。在师生共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教师和学生一起写作文。不是靠阅读结论的传递,不是靠写作知识的讲解,也不是靠阅读方法或写作技巧的传授,而是教师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写作体验激活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写作体验,用自己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考,师生互相激活,互相交流,互相碰撞,互相分享,形成活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在这种活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写作。</h3><h3><br></h3> <h3>4.以追求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为最好目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