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酱油的故事

安好如初

<h3>湖南省勾勾嘴酱油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常翠,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以前的酱油都是零卖零买的,自己拿着瓶子到商店,你要多少,人家就给你称多少,这就叫打酱油。网络用语:网络上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用此话回帖而已,相当于“路过”。</h3><h3></h3> <h3>来源一</h3><h3>源自于陈强与陈佩斯父子的喜剧《父与子》中的一个镜头:影片中陈佩斯所饰演的二子因为要考大学,刻苦温习功课,以至于走火入魔。父母让他出去打酱油,结果他拿着瓶子,一边背书一边走,撞到一个路牌,上边写着“前方施工,请绕行”于是转了一圈,拿着空瓶子回去。空走一遭,什么也没留下,什么也没取回,等于路过。</h3><h3></h3> <h3>来源二</h3><h3>来自于贾平凹文章《笑口常开》,原文如下:有了妻子便有了孩子,仍住在那不足十平方米的单间里。出差马上就要走了, 打酱油一走又是一月,夫妻想亲热一下,孩子偏死不离家。妻说小宝,“爸爸要走了,你去商店打些酱油,给你爸爸做一顿好吃的吧!”孩子提了酱油瓶出门,我说:“拿这个去”,给了一个大口浅底盘子,“别洒了阿!”孩子走了,关门立即行动。毕,赶忙去车站,于巷口远远看见孩子双手捧盘,一步一小心地回来,不禁乐而开笑。</h3><h3></h3> <h3>可见,来这里打酱油的就是父母学了贾平凹的做法,把小孩子打发出来的,因为端的是“大口浅底”的盘子,所以一时半会回不了家,小孩子嘛,可能手里还有几个买酱油剩下的余钱,于是又跑去了网吧,上q了吧,又不知老爸老妈让打酱油的真实动机,童言无忌,老老实实向家长坦白:“我是来打酱油的,关我什么事!”</h3> <h3>来源三</h3><h3>广州电视台采访一位市民,问他对于**艳照门很黄很暴力的看法,这位市民说:“关我鸟事,我出来打酱油的。”这句话也因此流传开来,各种PS和改编风靡一时。由此“酱油男”一词在网路成为笑谈,甚至派生出了酱油族等网络用语。</h3><h3></h3> <h3>来源四</h3><h3>打酱油最开始流行是抵制家乐福事件。你想不想打酱油?不想打就可以不打。(详情不得而知)</h3><h3></h3> <h3>来源五</h3><h3>由于以前酱油都是散称零卖的,而家里一般都唤小孩去跑腿,也算作是对小孩的一种锻炼。一般是指小孩都很大了,都能自己一个人去买酱油了,通常都比喻一种预期的结果或时光飞逝,或指说自己已经老了或是不年轻了如:我上大学时,我的初中同学结婚了,他就对我说:“你结婚时,我孩子都能打酱油了。”</h3><h3></h3> <h3>来源六</h3><h3>《铁道游击队》第七章 :王强提着一个大玻璃瓶子,眨着小眼,摇晃着膀子,装出一种很快乐的神情,到车站上去。见了鬼子的岗哨,他神情是那么自然,站上的买卖人、脚行都是老熟人,一见面就问:“王头,多久不上站了呀!提着瓶子打酒么?”“不,”王强笑着说,“我是来打酱油的,听说洋行里不是有新来的好酱油么?”</h3><h3>王强一边和站上的买卖人搭讪着,一边向洋行的那一边走去……可以看出,在《铁道游击队》中,打酱油就已经是“路过,观察”的幌子了。</h3> <h3>“勾勾嘴酱油”是真正良心企业生产的健康产品,不但颜色好、口感好,而且更健康(无色素、无香精),请记住它的四大优势:天池水酿造,传统纯手工,酱香味独特、氨基酸超高。朋友们如果有意购买,请联系李常翠,电话17872679578。</h3>

酱油

瓶子

王强

来源

孩子

一边

勾勾

零卖

贾平凹

李常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