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楼游(一)艳遇海昏侯(3)

信诚 范范

<h3>据说,这是最早的孔子像,有没有觉得他与我们现在常见的孔子不太一样呢😧</h3> <h3>漂亮的青铜镇,造型各异,精美绝伦👏👏👏</h3> <h3>漆器,出土的大量漆器曾经是不是非常精美呢?</h3><h3>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约3000件,其中既有鼎、壶、杯、盘、勺等饮食器皿,也有奁、盒、几、案、箱等起居用具,还有大型的通体髹漆、色彩斑斓的温明、轺车、乐车和棺椁,造型优美、构思巧妙、色彩亮丽、工艺精湛。</h3><h3>历史学者王金中称,在海昏侯墓漆器的铭文中,记载了制作每件漆器的用漆量。如一件木笥“用漆一斗一升六蘥(音yue,月)”,一件丹水笥“用漆一斗二升十蘥”,一件丹画盾“用漆二升十蘥”。斗、升、蘥都是容量单位,木笥一批就做了30件,用漆可达33斗之多;丹水笥一批做了20件,用漆可达24斗之多。 如果是大件物品,更是用漆无数。</h3><h3>王金中研究认为,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栽培漆树,在全国多地都有漆树生长,刘贺生前所在的山东、江西等地亦有漆树资源,所以不愁采购不到大量充足的用漆。<br></h3><h3>铭文中多次提到“髹”,就是用漆涂饰的器物。铭文中说“财用、工牢”或“财物、工牢”“并直(值)”若干钱。“财用”或“财物”显然是指漆、布、颜料的费用,如果按照工、料对半来计算,在海昏侯刘贺家里做一件木笥可得480钱,一批30件就得14400钱;做一件丹水笥得345钱,一批20件就得6900钱;做一件丹画盾得276钱。可以看出,制作一件漆器费工费时,用工量是非常大的。</h3><h3>王金中认为,工艺越复杂,制作出的漆器用工量就越大。从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中,可以看出那时的髹漆手法已经发展到多样化、艺术化。<br></h3><h3>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铭文中,都是以“十”为计数单位,为何不是“十二”(一天十二个时辰)或“十六”(一斤十六两)?王金中认为,制作漆器的全部过程一定是在手工作坊完成。而制作漆器的工种至少有十余种之多,如果是中小型作坊,不可能分工那么细,只能每人身兼数职。以“十”为计数单位,对于大型作坊和中小型作坊都较为合适,既可以成“十”成“十”地下料,也可以成“百”成“百”地生产,同时在循环流动的状态下掌握晾干的周期和髹饰的进度,这样既省时省力,又省工省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组织手工业生产的能力和水平。</h3><h3>在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中,有一件盘盏分外显眼,器底书写五个字:“医工五禁汤”,它直接说明了这件漆器的用途——用于喝汤药的。</h3><h3>王金中分析,漆器完全是由天然原材料制成,制作周期很长,漆已经完全干透,既耐高温又耐腐蚀。用它盛放熬制好的中药,一不会发生化学反应,药效能够保持;二不会烫手,端起来方便;三不太沉重,用着顺手。<br></h3><h3>从盘盏上的字迹分析,很可能出于不同年代或不同人手。王金中判断,这种盘盏,很可能是刘贺当上海昏侯得重病以后,在江西置办起来的,而且不止一件,至少有三到五件。<br></h3><h3>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个漆耳杯,黑漆红纹,底部中央书写着两个黄色的字,一字清晰,为“李”字,另一字模糊,王金中认为,可能是“家”字或“具”字。</h3><h3>李具或李家,说明这个漆耳杯是刘贺的父亲、第一代昌邑王刘髆的母亲李夫人家的。有文献记载,汉代漆器的价值是青铜器的十倍,是王公贵族家里才能享有的器物。正是由于十分贵重,所以才从李夫人那里传给了刘髆,又传给了刘贺。<br></h3><h3>从铭文中可以看出刘贺使用的许多漆器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旧家什,这些老漆器成为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传家宝。<br></h3><h3>海昏侯墓漆器上铭文,有三件以“私府”二字开头。汉代私府,主要是指各路诸侯储藏钱物的府库,掌管私府的官员一般都是由朝廷统一任命。海昏侯墓出土的一件漆瑟上的铭文,透露出私府对漆器制作的管理,全文如下:“第一。廿五弦瑟,禁长二尺八寸,高十寸。昌邑七年六月甲子。礼乐长臣乃始,令史臣福、瑟工臣成、臣定造。”其中,“礼乐长臣乃始”和“令史臣福”都是官员的职务和名字。</h3><h3>这是制作漆器的“岗位责任制”清单,说明刘贺无论是当昌邑王还是当海昏侯,家里都设有私府,主管钱物,包括对漆器等贵重物品的制作与管理。<br></h3> <h3>海昏侯墓出土木牍约200版,其中包括属遣策类的签牌以及奏牍。签牌系于竹木笥和漆箱上,记载了所盛器物的名称和数量,属于遣策性质的内容。遣策在战国秦汉出土文献中非常常见,内容一般都为陪葬器物的名称和数量。至于奏牍,学者认为应该是墓主人上奏皇帝和皇太后奏书的副本。</h3><h3>又出土竹简近万枚,内容以书籍简为主,据《南朝市西汉海昏侯墓》一文:</h3><h3>竹简的内容大约包括《悼王赋》《论语》《易经》《礼记》《孝经》《医书》《五色食胜》等内容。其中《悼王赋》有描写墓冢的文字。而《论语》《易经》《礼记》《孝经》等篇章,无疑属于书籍简。</h3><h3>最为重要的是,在海昏侯汉墓出土的竹简中,发现了可能属于《齐论语》的《知道篇》。我们知道,《论语》传到汉代时,一共有三个本子,一是《鲁论语》,二是《齐论语》,三是《古文论语》。其中《齐论语》和《鲁论语》大致相同,不过多出了《问王》和《知道》两篇。到后来只有《鲁论语》传了下来(《齐论语》失传,而《古文论语》自孔子壁中发现后,根本就没有传开。)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实际上是《鲁论语》。而这次海昏侯墓中发现的《知道篇》,正是失传了两千年的《齐论语》的内容,这对我们研究孔子、《论语》以及先秦文化思想、汉代的经学等等方面无疑有着相当的意义。</h3><h3>除了这些,目前已经公布的内容并没有发现类似《竹书纪年》性质的竹简。</h3> <h3>海昏侯墓内棺出土刘贺玉印的那一刻起,发掘者心里的那个纠结也许才顺当开解了。一直的推想与猜测,也都至此全都了结,第一代海昏侯刘贺是墓主,一印定局。</h3><h3>汉代的印记,有严格的等级规制,大小形状都有标准,对印纽的雕刻更是明文规定。在得知刘贺玉印出土消息时,除了对印文的关切,印纽的造型自然也是重要的话题。有专家议论说,刘贺的印应当是螭虎纽吧,结果不是,却似乎是蟾纽,一只黑头的蟾蜍,卧在印背上,竟然还显出有些自得的神态。</h3> <h3>蟾纽,为何是这样?</h3><h3>汉时制度中的玺印,据汉代应劭《汉官仪》的记述是:“诸侯王,黄金玺,橐纽;列侯,金印,龟纽;丞相、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金印,龟纽;二千石,银印,龟纽;千石以下,铜印,鼻纽;诸侯二品以上,金章,紫绶,龟纽、豹纽或貔纽;三品,银章,青绶,龟纽或熊纽、罴纽、羔纽、鹿纽;四品,银印,青绶,珪纽、兔纽;其他铜印,环纽。国有定制,不能私易之也。”<br></h3><h3>用金银铜,刻橐龟兔,如此定制,不能私自变更。当然这里指的是官印,私印虽可能有些不同,也当循此制度,变更不会太大。考古发现的汉代官印,确有不少龟纽,但也有规制不载的螭纽,倒是希见橐纽。这个橐纽极是奇怪,很多人理解是骆驼纽,总觉甚是可疑。</h3><h3>刘贺墓中先见一枚“大刘记印”玉印为龟纽,倒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也算合乎规制。可这本名的刘贺印,却是一个蟾蜍纽,让人很难理解,也无从解说。</h3><h3>不久前又有消息说,这刘贺印并非蟾纽,而是凤纽,一下子又变成了鸟。这就更是奇怪了,真的是凤纽么?<br></h3><h3>清洗后的玉印,最近才完全出露真容,不是蟾,也不是凤,是鸮纽!</h3><h3>刘贺印纽的造型,初观如蟾,白身黑首。<br></h3><h3>再观如凤,卧体回首。<br></h3><h3>三观为鸮,匐身回首,短尾疏翅,瞠目钩喙,眉耳毕现,真的是鸮。面目有点儿凶悍,也无长尾飘然,没有凤鸟特征。<br></h3><h3>在为玉印描图时观察发现,鸮喙是大张着的,似乎是在叫唤着……</h3><h3>鸮纽玉印,从未见过的奇物,它传导出了怎样的信息?<br></h3><h3>汉代以前,鸮为吉鸟,甚至入了崇拜的祖神之列。汉时开始,观念明显变了,鸮成了不孝鸟,入了凶鸟之列。贾谊被贬长沙,见到鸮飞入舍中,心里陡生几多联想,觉得这种凶鸟要带来恶运,甚至担心自己会折寿。<br></h3><h3>查考有限的文献,可知刘贺对鸮是有态度的,虽然态度并不明朗。刘贺被废黜回到昌邑,后来霍光家族伏诛,地节四年(前66年)九月中,山阳太守张敞受命进到故昌邑王宫察看刘贺。他给汉宣帝的报告中说,刘贺重病在身,行走不便,“我想用话触动他,观察他的心事,就用恶鸟试探他,说:‘昌邑多枭(鸮)。’刘贺回答说:‘是的,以前我西行到长安,根本没有枭。回来时,东行到济阳,就又听到枭的叫声了。’”</h3><h3><br></h3> <h3>刘贺与张敞说鸮,这能说明什么?也许是要说刘贺思维还算正常,也许是要说这废帝并没有忘记他登基长安之事。鸮毕竟进入到刘贺的记忆中,而且那是在从天上坠入渊底的时刻,那是凶鸟的叫声!</h3><h3>可是为何要用鸮形刻印,为何要取那样匐伏的姿势,为何还要张开大嘴,我们似乎能看出他心里的那种不甘来。不论怎么看,这都是反常的举动,这艺术决不是赏心悦目的奢品。</h3><h3>再说,鸮纽玉印,是刘贺的创意,还是他人强为,也不得而知。<br></h3> <h3>这枚死后都挂在刘贺腰间的私章,也许是一代废帝永远都说不清,咽不下的悲哀吧!</h3> <h3>江西省博物馆没有馆章(说实话真的很差),幸好还有这枚放大款的“刘贺”印。好吧,博物馆护照上就盖你吧😄</h3> <h3>年底,会有一个新的海昏侯刘贺遗址公园建成。据说文物会更多,发掘原址原地建造,而且配套设施齐全。</h3><h3>难道,还要再来一次吗😓🙄🤗</h3> <h3>海昏侯墓是汉废帝刘贺的墓葬,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是中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2015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h3><h3>墓园由两座主墓、七座陪葬墓、一座陪葬坑、园墙、门阙、祠堂、厢房等建筑构成,内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h3><h3>自2011年发掘以来,已出土1万余件(套)珍贵文物,对研究中国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