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陈公台

穿云箭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font></h3><h3> 最近读《三国演义》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人——陈宫。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一千三百多个人物中,陈宫较之于卧龙,凤雏等谋臣,关羽、赵云一班武将,显得并不出众。与各位大咖相比,可以说是个彻头彻尾的草根,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三国》里面有此人。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h3> 《典略》载: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壮烈,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接。</h3> <h3>  在说陈宫前我们先聊聊《三国演义》,记得小时候电视里面每每播放四大名著,最爱看的当属《西游记》和《水浒传》前者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其文学成就可以说是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千奇百怪的事物、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非常适合小孩子的胃口,唐僧师徒一路斩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是爱不释手。《水浒传》中梁山一干人等,潇洒、豪迈,放荡不羁的性格更是让我们一群小伙伴印象深刻,什么玉麒麟卢俊义、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一百零八将的名字和绰号背的比课文还熟。而《三国演义》、《红楼梦》一个打打杀杀、一个卿卿我我,都不太对我的胃口,偌长的童年时光,前后看了不到两集,😬😬不光我不感兴趣,老爸也貌似没有多么喜欢看。 </h3><h3> 长大后慢慢发现《三国演义》其实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书,罗贯中把大部头,晦涩的《三国志》通俗化了,使本来只有高级知识分子才能读的史书,变成了连半文盲的一般人都可以读下去的历史小说。为了把史书中的一件事说清楚、说的娓娓动听,把一个人说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又运用夸张、虚构,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对人物进行了刻画,例如什么草船借箭、玉泉显灵、骂死王朗等,我认为都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鲁迅先生就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三国演义》:状孔明之多智而近妖。如果祭东风,八卦阵、空城计、七星灯都是诸葛亮的杰作的话,那他真是妖怪了。</h3> <h3><font color="#010101">  有点扯远了,还是说陈宫吧。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陈宫首次登场出现在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卓孟德献刀。且说孟德借献刀为名至相府密谋杀董卓以谢天下,被识破,行刺计划失败不说,还差点丢了姓名。好在骗的卓宝马一匹,逃出了城外,董卓十分生气,发布了通缉令:谁抓住曹操赏千金,封万户侯,如果有知情不报的按窝藏罪处置。</font> </h3><h3> 曹操思来想去还是回谯郡吧,那里是他的大本营,家族势力颇大,尚可栖身。但是走到中牟县时还时被守关的军士发现了,拎到了县令跟前。而中牟县的县令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陈宫。 </h3><h3> 陈宫没有把曹操送到董卓那里去邀功请赏,而是松绑对曹操说:今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于是回家收拾细软,老婆孩子都不要了,趁着天黑溜出了中牟。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这个陈宫是不是傻啊?放着好好的县令不当,和一个通缉犯去流亡。可就是被众人不解的这一愚蠢举动,在历史的长河中却留下了捉放曹这么一段佳话,后世更是根据此故事编写了经久不息的京剧、相声等。</h3> <h3>  且说,曹操、陈宫一路东躲西藏,走了三天到了一个叫做成皋的地方。曹操就说了:天快黑了,这里有一个人,叫做吕伯奢,是我父亲的结拜兄弟,我们两今晚可以住到他那里。陈宫在这里呈现出了在小说中的第二个亮点。 两人到了吕伯奢家受到热情款待。曹操却因疑心太重,误以为吕伯奢家人欲擒二人报官求赏,因此杀掉其家人。得知误会后二人连夜离开吕家,却路遇打酒回来的吕伯奢,曹操不欲留患竟杀伯奢。《三国演义》述: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曹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吩咐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曹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突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陈宫怒斥曹操,最开始是因为误会才杀了吕伯奢的家人,现在你又为何杀他。曹操于是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陈宫不齿其所为,自觉误信曹操,但又不忍杀之,于是毅然离开曹操。 短短数行,以曹操的阴险狡诈衬托出了陈宫的仁义忠厚,人物形象跃然纸上。<br></h3> <h3>  经历“捉放曹”一事后,陈宫去了东郡投奔陶谦,担任东郡从事。第十回曹操以报父仇之名兴兵攻打徐州,陈宫往见曹操要求其罢兵,却遭到拒绝。陈宫游说不成,也没脸再去东郡了,于是便到了陈留太守张邈处。二人结引吕布,起兵偷袭曹操根据地兖州,从此陈宫成为吕布谋士。</h3> <h3>  到吕布处,可以说是陈宫这一足智多谋,慷慨重义之人,悲情的开端,也可以说是他在小说中留下的继捉放曹、离曹去后的第三个亮点。陈宫纵有一身谋略,本几次可解吕布之困,制曹操于死地,可他的这位老板刚愎自用,一次也没有采用他的提议,最后只能落得个白门楼殒命的下场。明代大思想家李贽就曾评价:陈宫之智亦足与操相敌,但布不能用,亦未到出神入鬼妙处。 </h3><h3> 曹操攻下了衮州,便四路人马合围了吕布所在的濮阳,吕布这一无脑之人,一看这不是欺人太甚,就要亲自上阵。陈宫一个劲的劝说:不可出战。待众将聚会后方可。吕布却说:吾怕谁来。结果落得个城池易主、妻离子散。 </h3><h3> 第十九回,眼看大势已去,不顾陈宫进攻就是最好防御的建议,听从老婆和小妾貂蝉的意见,自持粮多将广,且有泗水之险,固守不出。失了军心,曹操掘沂、泗二河围城,城破人亡。</h3> <h3>  吕奉先白门楼殒身之时,也是陈宫半生悲情的结束。</h3><h3> 曹操斩了高顺一班人等,唯独把陈宫叫到跟前,或许是记谯郡不杀之恩,亦或是惜才,屡屡相劝,但宫都不畏之所动,只求一死。</h3><h3> 徐晃解陈宫至。操曰:“公台别来无恙!”宫曰:“汝心术不正,故吾弃汝!”操曰:“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独事吕布?”宫曰:“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操曰:“公自谓足智多谋,今竟何知?”宫顾吕布曰:“恨此人不听吾言!若听吾言,未必被擒也”操曰:“今日之事当如何?”宫大声曰:“今日有死而已!”</h3><h3> 只言数句,却成为了其一生中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亮点。</h3><h3> 这一幕也感动了曹操及其部下。操有留恋之意,宫径步下楼,左右牵之不住,操起身泣而送之,宫并不回顾,伸颈就刑,众皆下泪,曹操当即决定放过并赡养其一家妻儿老小,以棺椁盛其尸,厚葬于许都。</h3><h3> 《三国演义》前二十回一颗瞩目的星星就此陨落。</h3> <h3>  那么,这位在小说中只活了十五章的人物,到底为何给我留下了如此之深的影响?我想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仁义、忠厚。</h3><h3> 反董卓,捉放曹是仁义;成皋发现曹操阴险狡诈,不杀曹离他而去是仁义;劝曹操放弃攻打徐州不成后感到无颜回去是忠厚;吕布兵败,其宁肯一死而不降曹是忠厚。</h3><h3> 也有人说陈宫的悲剧来源于其不识真龙,跟错了老板。那么谁是真龙?曹操!还是刘备?我倒认为那些从一而终的人比起墙头草两边倒之辈,活的更加坦荡而率真。</h3><h3> 人生漫漫,孰对孰错……</h3><h3> 套用一个网上的段子,共勉:人生最好的状态,是每天醒来,面朝阳光,嘴角上扬,不艳羡谁,不讨好谁,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h3><h3><br></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 一家之言,消遣之作。📜</font></h3>

陈宫

曹操

三国演义

吕布

小说

吕伯奢

董卓

忠厚

仁义

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