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践行“新基础”,团队合作焕发新活力——记2019至2020学年第一学期“新基础教育”数学学科第一轮视导

帆儿〜

<h3>  2019年10月15日,李松蓢学校迎来了本学期第一次光明区“新基础教育”数学研讨活动。刘号召校长、黄庆通副校长、刘丹丹副主任和张福荣副主任均出席了此次 “新基础教育”的研讨活动。 本次的研讨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br></h3> <h3>一、听课 此次视导课由孙婷婷老师在博雅学术厅执教《认识乘法》。<br></h3> <h3>  孙老师在“材料感知”环节中,通过大量生活素材,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同数连加的必要性,激发乘法产生的需求,为寻找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br></h3> <h3>  在“运算产生”环节中,孙老师帮助学生经历概念的归纳、概括、提炼形成的过程,最终认识乘法的本质属性。</h3> <h3>  最后,在“意义内化”环节中,学生经历多感官综合参与的过程,在相互转换中沟通加法与乘法的内在关系。<br></h3> <h3>二、评课</h3><h3> 精彩的课堂结束后,老师们继续在博雅学术厅进行评课。</h3> <h3>  在评课的伊始,先由孙老师对《认识乘法》这一课自我反思:</h3><h3>1.学生对乘法产生的需求体验不深,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需求。<br></h3><h3>2.学生对“相同加数的个数”理解不够深刻,没有在写加法算式的同时渗透几个几相加。</h3><h3>3.在结合情境灵活选择用加法和乘法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没有凸显出加数个数较少的时候可以用加法,加数个数较多的时候可以用乘法。两种计算方法没有对比总结。</h3> <h3>  接着,吴教授对这节课提出了点评和意见。孙老师本节课大环节目标清晰,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层次一:产生乘法的必要性。层次二:产生乘法新运算之后,学会将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同时将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层次三:丰富的情境中灵活选择计算方法。</h3> <h3>  在层次一中,老师和学生都十分投入,但吴老师认为将加法算式进行分类,会冲淡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的个数越来越多很麻烦”,同时会干扰了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的改写。学生体验材料中丰富的情境载体,主要体验三点:①同数和不同数连加的对比②体验“同数”和“个数”③个数越来多时感受新运算的必要性。</h3><h3><br></h3><h3> 产生新运算就如同酿酒的过程,想要酿得香醇,教师要在学生活动中用语言投入催化剂,让学生及时记录相同的加数和个数,为后续的改写做铺垫。<br></h3> <h3><font color="#010101">  吴老师还强调每个问题放下去的时候要对学生提要求,将问题前置。在丰富的情境中为了让学生更能关注到“几个几相加”,可以先让他们感受情境同时口头表达。再对学生提出要求:请你选择一个情境列出合适的算式,看谁发现的多,选择的多,列出的算式多。</font></h3> <h3>  本次视导课是数学学术委员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每一次聆听点评都是一种从心灵发自对教育的震撼!这是来自新基础的一种新力量和新动能,我们也一定做好新基础的守卫者,坚定不移的践行,让课堂充满朝气与活力,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h3> <h3>文字 陈映帆</h3><h3>图片 陈映帆</h3><h3>审稿 罗轶 孙婷婷</h3>

乘法

算式

学生

加法

个数

加数

情境

老师

层次

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