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争论,源于文化的不自信

孙世功

<h3>一切的争论,源于文化的不自信</h3><h3>——关于中国书法大厦杯50万奖金引发的争论的思考</h3><h3>孙世功</h3><h3>一直以为,评论家应该是高尚的,有高度的,有一颗公允的心和一个公正的立场,起码在所属的范围内有一定的知识,才有相应的发言权。然而在面对这次一幅书法作品奖金50万的展览中,暴露出了人性卑贱的另一面。</h3><h3>事情的缘起简单明了。9月28日,中国书法大厦杯在万众注目中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现场频奖的仪式,一撂撂现金摆在获奖作者面前确实令人兴奋,让人羡慕嫉妒恨,严重刺激了书法界的神经。本以为这样一件利于当代书法的好事,也会和其它的一些热点事件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烟消云散。然而,北京某晚报10月10日的一篇报道又撩动了书法圈的神经。</h3><h3>先来看看这篇报道的部分言论:</h3><h3>写毛笔字可以出名,也能赚钱,名利双收的梦想在沉甸甸的秋天实现了。写毛笔可以出名,也能赚钱的事古以有之、早已有之。王羲之先生如果不是毛笔字写的好,不用估计早被人遗忘了。评论家先生们不要和我争论王先生当过大将军、写过兰亭序,就王先生的那个警备区司令在历史上也就是个芝麻粒儿,算不了多大的官。王先生那篇兰亭序的文采也没有多高,更不要说思想性有多积极了。</h3><h3>本来这是个猪都明白的事,毛笔字写好了确实可以成名,甚至于发财的。不要说今天了,就是历史上一些道德婊经常拿来说事的柳公权先生,就是一位毛笔字写的好而成名、而发财的典型代表。心正则笔正,不是仅仅说写字的一件小破事儿,人家柳先生说这事的时候考虑的是家国天下。</h3><h3>再接着往下看,张瑞田先生(姑且都这样称呼吧,方便点)上来就抬出来二三十年前一个肥皂剧的台词说事儿,有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其实这一段完全没意义,重点在然而后面。然而,我看到了另一面,艺术被金钱绑架的一面,艺术在金钱面前甘拜下风的一面。&nbsp;“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主办方颇多创意,以现金形式发放奖金。当50万元现金,摆在特等奖获得者的面前,我看到了获奖者的媚笑,看到了竞技书法高潮的瞬间,也看到了书法艺术的无奈和书法家受宠若惊的表情(本段文字复制粘贴张先生原文)。</h3><h3>如果有人较真的话,我告诉你,张先生惹上事了,你这一段文字严重侵犯的他人的名誉权。你用这样充满歧义的文字定义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已经背离了一个评论家该有的公正的立场。</h3><h3>再接着向下。</h3><h3>&nbsp;&nbsp;&nbsp;“640万”砸不起多少水花</h3><h3>&nbsp;&nbsp;&nbsp;&nbsp;斯舜威(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委员会主任)</h3><h3>&nbsp;&nbsp;&nbsp; 640万在书法圈砸不起多少水花,更不可能引起持续的涟漪,用不了几天,连个水痕也不会留下;</h3><h3>单靠钱解决不了中国书法展览和中国书法发展存在的问题,即使靠钱能够解决,区区“640万”也只是“洒洒水”而已,于事无补,不足挂齿;&nbsp;&nbsp;&nbsp;&nbsp;很奇怪,“安徽·合肥中国书法大厦”此前引发的几个“新闻点”,包括打了一场有关名誉权的官司,都与“钱”有关,不知这意味着什么?</h3><h3>意味着什么?这是典型的春秋笔法。这是法院的事情,这里不多说。</h3><h3>第一,640万已经砸起了很响的水花了。这不斯先生都关注这事了吗!</h3><h3>第二,不要唱高调。也许斯先生钱很多看不上区区640万,也许斯先生很高尚,看不上区区640万。但我觉得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不知道斯先生知道不知道现在有许多写字儿的连纸都买不起。</h3><h3>第三,这个社会应该鼓励像中国书法大厦这样的企业和李士杰先生这样热情好义的个人拿出更多的钱来扶持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h3><h3>再往下看。艺术不需要大卖场</h3><h3>&nbsp;&nbsp;&nbsp;&nbsp;兴安(画家、评论家,北京作家协会理事)</h3><h3>&nbsp;&nbsp;&nbsp;&nbsp;写字可以赚钱大概是叫了“书法”这个名称以后,也就是它成了一门行当(艺术)之后。</h3><h3>像这种没有知识的东东,本来都懒得理他。历史发展到今天,专业分工已经到了很细微的程度,还有人唱这种调调,不知道他平时吃饭着没有。</h3><h3>&nbsp;&nbsp;&nbsp;&nbsp;重奖抑或嗟来之食</h3><h3>&nbsp;&nbsp;&nbsp;&nbsp;杨吉平(山西师范大学教授) 最近搞得沸沸扬扬的“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赛以现金方式颁奖,引来了一片嘘声,正是将书法文化异化的一种典型案例。书法作品不是不可以获奖,书写者也不是不可以领奖,但如果你意识到组织者的心思并不在书法文化上,而是另有所图,你的接受与拒绝就要有所选择。(本段复制粘贴杨教授原文)。</h3><h3>首先,我听到的是赞声一片。也就是看到杨教授的文章之后,才知道应该是嘘声一片。不过很遗憾,嘘嘘声还是小了一点。</h3><h3>其次,但果你意识到组织者的心思并不在书法文化上,而是另有所图,你的接受与拒绝就要有所选择。这个已经超过了书法展览主办与参展的范围。也许杨教授有什么渠道,逮住了什么不可告人秘密。但是这样的话在公众媒体上发表是不严谨的,这有误导他人的严重嫌疑。如果真有什么问题,作为一个公民、一个有基本知识素养的教授、一个公众人物,你应该到相关部门举报,而不应该也不能在公众媒体上发表有针对一个企业和个人的言论,这个真是只有法院判决有定论才可以讲。</h3><h3>&nbsp;破坏书法生态,&nbsp;要抵制!</h3><h3>&nbsp;&nbsp;&nbsp;郑荣明(书法评论家)</h3><h3>&nbsp;&nbsp; 50万奖励一个获奖者,天方夜谭!竟然出现在当今书坛,让我们这代书法人也算十分幸运地见证了“奇迹”!</h3><h3>我很惊讶,这个时代还真有史莱特。他不知道欧阳中石、沈鹏先生一幅字多少钱也就罢了,难道他不知道本山同志一张纸都卖500万吗。我觉得他的智商应该只能涉猎到这些。</h3><h3>薛元明&nbsp;</h3><h3>&nbsp;来源:北京晚报 019年10月10日 &nbsp;&nbsp; 版次:&nbsp;&nbsp; 40&nbsp;&nbsp;&nbsp;&nbsp; &nbsp;2019年9月28日,首届“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在合肥隆重开幕,让人感受到了金钱的巨大能量——奖金总数超过640万。</h3><h3>也许有人会说,尽管奖金设立如此之高,并没有违反法律呀,书法家们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只要来源正当,谁也管不了。中国人做事,“合法”之外,尚且有“合情”和“合理”之要求。财富是个人的,书法资源却是大家的,由不得你任性。归根结底,书法圈不是用钱来讲排场之处,比的是艺术含金量。</h3><h3>&nbsp;更不可思议的是,数以百万计的奖金竟以现金方式发放。但凡捐款或颁奖,只是象征性举一个标明金额的牌子。这种“秀肌肉”的做派,展现了主办方强大的经济实力,可能因此就有了老子天下第一的快感。其实这是以资本对书家情怀实行直接碾压。书家的心态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改变。 主办方究竟意欲何为?不得而知。并非如报道所说:“为祖国献礼,繁荣文艺创作,引领当代书坛创作方向。”奖金高不代表作品含金量就高。借助相关信息来看,并没有看到太多的名家和高手参与。也就那么几个常见评委,也就那么几个不常见的参展者乃至获奖者,也就那么几件没有特别之处的作品。与其他展览相比较,并没有显著特色。整个颁奖过程充满江湖气,第一次将书法家和钱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现实,扯掉了那层仅有的织物。</h3><h3>元明先生的文章一直是我比较重视的。但下面这段话私以为有失公允:借助相关信息来看,并没有看到太多的名家和高手参与。也就那么几个常见评委,也就也就那么几件没有特别之处的作品。看来薛先生是目中有人,所以看不上“那么几个不常见的参展者乃至获奖者”,但我觉得这些获奖入展在写字儿方面怎么也比薛先生的好多了呀。眼拙,不好意思。</h3><h3>其实,还真是钱闹的,要是当时也安排个50万的理论奖,哪来的这么多屁事。</h3><h3>扯了许多,我认为法院没有判决李士杰先生的钱来路不明,不止书法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为李士杰先生的举动点赞。有更多的中国书法大厦、更多的李士杰先生这样的人投入书法、投入公益事业,是社会之幸、时代之幸。</h3><h3>举国上下都在呼吁中华民族要伟大复兴,不能仅仅停留在嘴巴上,而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这个时代服务,为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奋斗,起码也要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做出贡献的人致敬。而不是泼冷水、看笑话、挑毛病,只所以这样,我觉得还是一部分人不够自信。</h3><h3>孙世功</h3><h3>二〇一九年十月十三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