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坐落在家乡的仙堂山,远近闻名,属于当地的旅游景区,我第一次去是在五十年前,对那种天造的自然与人创的佛缘留下了深深的记忆。</h3> <p class="ql-block">记得那时我上高小六年级,学校勤工俭学,随班住在仙堂山旁边的小村庄。敞开胸怀的仙堂山那时没有大门,砍柴的、采药的、割条的自由出入。我们半月有余的日子每天早出晚归,十二三岁的孩子各自独立。踏遍了大山的沟沟坎坎,钻穿了满坡的灌木丛林,汗水和露水将衣服湿透,路过的山风又把它吹干,累了躺在草地上闻闻山花香味,饿了摘把野果尝尝酸甜。家乡的山大多光秃秃的,只是仙堂山别有洞天,难怪有“游游仙堂,不受牺惶”之说。</p> <h3></h3><h3>走进通往仙堂山的山口,就象迈入另一个世界。一条峡谷,弯弯曲曲,一条小路和一条小溪相伴。溪水清晰见底,随着路的起伏会变出小小的瀑布。小溪两边护卫的石头在你面前呈现出千态万状,象一个个造型艺术品一下子都来到面前,大的象房子,小的象猴子,同学们搅尽脑汁为它们取名。猛不防一只松鼠脚旁窜过,孩子们的尖叫声回荡在山谷。</h3> <p class="ql-block">一路走,一路看,步步深入,片片景移,十里长峡,满沟欢笑。前方的路藏匿在苍翠的山野之中,曲经在河谷慢慢沿伸,平缓的大石头上深陷的老虎脚印引孩子们围观。据说是兵部尚书刘龙骑虎就读仙堂时踏踩的,孩子们爬下用手摸摸,确实是天然的,没有雕凿的痕迹。幽幽的山谷越走越美,山与外面的不同,草与外面的不同,花与外面的不同,树也与外面的不同。草细软幽长,疏理的象马鬃,踏上去有弹性,躺上去松软松软。不知名的五彩斑斓的小花一会成片,一会成点,飘洒在山路两旁的草丛里、活跃在满山遍野的灌木中。</p> <p class="ql-block">当地随处可见的楊柳树唯独在这里找不到,满山松柏林立,郁郁苍翠与多种不知名的乔木和灌木装裹着,更奇的是有的树上尽长两种叶子。林中飞来跳去的小黄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像是在迎接我们。最多的一种灌木上结的果实正是我们要采摘的连翘,药用须趁绿採摘,所以没等到秋天就来了。还有一种灌木的枝条折断中间是黄心,当地人叫它黄娄材,椭圆的叶子,细长的柄,翠绿色的,非常好看。每逢秋天就变的绿里透紫,紫里透红,红里透黄,瑰丽多彩十分迷人,将满山遍野层林尽染,它正是人们描写的仙堂红叶。</p> <h3>走到峡谷尽头就是仙堂寺,此地北有千仞悬崖,东西青山环抱,空中薄雾缭绕,走在遮天闭日的林中顿觉至身仙境。寺院座落在靠东的山角下,踏在庙前的台阶上,感到一种肃穆,一种无与伦比的庄严。虽然听不到钟鼓齐鸣的声乐,还是有种惊诧震撼。走进寺院,两棵古柏参天,树下一口深井,庙宇金壁严紧,佛像富丽端庄、壁画古朴清晰,能让人嗅到静心净地的古老味道。寺院后有滴谷洞,传说滴谷洞很神奇,人少滴的少,人多滴的多,一和尚嫌滴谷慢,想把洞口凿大点,结果飞走了一只鸟,从此再不滴谷。再往东走就是黑龙洞,天然的洞窟,钻进去可见几条形似长龙的身躯沿石柱盘绕,龙身恰似一道道堤坝,盛满了透亮的泉水。据说是神水,能治百病,我也双手捧喝了几口,确实清甜可口,满肚凉快。跟着同学们摸着钻进洞的深处,隐隐约约好像龙身在动,伴着泉水有节奏的滴落声更觉洞中神秘。出洞转向北面的悬崖,爬上半山腰,望见两根又长又粗的铁链吊挂在悬崖上的娲皇宫,都为之惊叹!</h3><h3><br></h3> <h3>娲皇宫是仙堂仙的精华,整个建筑精致奇妙,辉煌典雅。上下两层,依崖而建,同学们说站在楼上能望到县城。都挤着上去观看,峰恋叠翠的群山把仙堂山重重包围,根本找不到来路也看不见出口,远在天际边好象有白白的建筑,可能就是县城吧。从娲皇宫出来沿山漄开辟的栈道走,仿佛走在天梯上。白色的云朵飘游山涧,寺庙在云层下若隐若现,真象走进童话故事里。一路上又经菩萨洞、铙拨洞,脚下无数层石阶直下的两腿发软双腿疼痛才回到了原点。年幼无知的孩子们,不懂佛教文化,也不会烧香拜佛,只凭稚嫩的感觉感受着佛教的静穆和大山的秀丽。</h3> <p class="ql-block">后来又勤工俭学、随同事游览、随学生聚会、随画家们写生几进几出。据考证仙堂寺是东晋高僧法显和尚的故居,先见修了路修了门,又见修了宾馆修了景,再见修了更宽的路,修了更多的景,修了更大的门。景点看点增多,观赏文化拓展,迎送着一批又一批的香客和游客。而我每次去都会想起五十年前的那山那树那年月,怀念那万物和谐的自由山林,寻觅那自然而然的神奇生态。</p> <h3>花甲之年于上海</h3> 往事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