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国庆七天长假已经结束,兴奋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今天一早突然心血来潮,决定到儿时曾住过的两个胡同宅院去看看。从方家胡同下车,先顺路去到分司厅社区,虽然这里变化很大,但儿时见过且熟悉的几个宅院都还在,见到它们好亲切。沿着安内大街一路向南走去,直到路口才折回找到交道口北头条胡同。 </h3><h3> 从1953年春至1956年冬,我家曾住北头条胡同48号。怀着急切的心情走进胡同,前半段胡同的景观变化不大,睹物思情,顿时唤醒了许多儿时的记忆。只可惜的是包括48号在内的几个宅院早已拆掉,建起了《东方美爵大酒店》。寻踪索迹童年的梦想刹那间破灭,甚是伤心!</h3> <h3> 记得头一次到分司厅社区是65年前我考小学的时候,是为了在分司厅小学做体检。再次来到分司厅小学门前,往事重现、历历在目,宛如昨天。</h3> <h3>这是个老宅院,以前见过,看到它好亲切!</h3> <h3>北头条胡同口对面的一侧曾布满了商店葯店副食店照相馆等铺面,现在已被酒店超市所取代。</h3> <h3>物美超市的最早前身是个肉食副食店,我五六岁时清晨常去店里排队买肉。</h3> <h3>这是一幢年代久远的小楼,墙上能看到《安定医院》的字样。而在我儿时的记忆中,这个小楼一层是杂货店,二楼是小书摊,可以在这里买书或租书看,那时候,我常和我的兄弟到这里租看小人书或连环画。所以,看到这个小楼就泛起了许多儿时的记忆。</h3> <h3>看到这两个窗口,似乎看到了小时候倚窗眺望的情景。沿门前这条安内大街向北走数百米即可到达安定门城楼,出了城就是一片庄稼地,散落着不少坟瑩。一条弯弯的护城河缓缓流淌,河水很浅,就像是溪流,但却显露出浓郁的乡村气息。</h3> <h3>从北头条胡同口向对面张望,可以看到酒店超市等门脸。让我想起儿时这里的情景,想起了就在这条街上,五一、国庆从天安门走过来的阅兵和开来的坦克炮车等。还想起了公私合营时众人欢庆的场面。</h3> <h3>曾经的肉食副食店,如今的物美超市。</h3> <h3>交道口北头条胡同的西头入口。</h3> <h3>胡同口的两个砖砌柱子还是老样子,只是略显陈旧。</h3> <h3>站在胡同口向前望去,许多的童年往事在眼前浮现,只是感觉胡同窄多了。时而看到院门前停放的小汽车和自行车,让本来就不宽的道路更加狭窄不堪。</h3> <h3>似曾相识的宅院门口</h3> <h3>多次路经看到的墙壁和窗户。</h3> <h3>胡同的道路狭窄,各式小车和自行车又占据了不少空间,这就是岁月流逝万物变迁的显现吧!</h3> <h3>红漆大门,门前石墩,透着古香古色。</h3> <h3>这个院子我去过,那时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在此院居住。</h3> <h3>相信我跟这些院门这些树木都见过多次,但是我们都彼此认不出来了。</h3> <h3>这是我家宅院对门的一幢房子,那时候它是一个台阶很高的大宅院,现在已经是面目全非了。</h3> <h3>这是我家宅院斜对门的一个住宅门口,没找到我住过的48号院便上此处询问,还真问到了一个老住户,他是与我上下年纪的人。他说48、50号大院早已拆除,现在盖起了一个大酒店。他甚至知道48号院是部队单位租的私人宅院,在部队单位租用以前曾住过一位老將军。再也看不到48号院了,但是它已铭刻在我的心里,永远都不会忘记。</h3> <h3>在我曾经住过的地方兴建起东方美爵大酒店。凝视着这个大酒店,院里的格局景物和我在那里三四年的生活经历,一一在脑海里涌现,就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h3> <h3> 在北头条胡同沿着熟悉的上学必经之路一路前行,直至已改为图书馆的曾经的交道口电影院,然后沿东直门内大街向西走去,是想看看我曾经上过学的交道口小学。马路两边接连不断的胡同或宅院,早已代之以居民楼群、酒店、写字楼或办公楼,哪里还有我的小学之踪影?那幢带蓝色玻璃窗的漂亮大酒店,其地基就含有我家宅院的那一部分。而那幢屋顶飘着国旗的大厦就建筑在我小学的地基上。接着我又转身向东行进,漫步在儿时熟悉的道路上,心情倍儿爽,见到22中和北新桥的西南路口好激动,因为我对它们太熟悉,只是它们初时的样子早已荡然无存。</h3> <h3>原来的交道口电影院变成了东城区第一图书馆。</h3> <h3>走在通往小学的大路上,对面路边连接不断的居民院落都代之以高楼民居。</h3> <h3>屋顶插国旗的那幢楼房占用了交道口小学的地盘。</h3> <h3>新起的东方美爵大酒店占用了我家及毗邻几个院落的地基,虽然再也看不到那几个宅院的身影,但是宅院原初的样子却永远铭刻在我的心底。</h3> <h3>走在通往北新桥的道路上</h3> <h3>22中是我儿时经常路过的地方。记得那时候的校门是个很窄的石柱门,进门即可见一个三层小楼。我住的48号院里有一个男孩就在22中上学,感觉那时的中学生特成熟特老成。</h3> <h3>眼前的22中校门已是今非昔比。</h3> <h3>东城区法院已在这一带扎根。</h3> <h3>这是北新桥的西南一隅,小时候经常路过的地方,现在它已成了地铁的一个出站口。看到它既有兴奋又有失落。</h3> <h3>这座小北新桥及住宅楼所在地曾经是胡同和四合院民居,我小学的第一个班主任张老师就曾住在这一带。走到这里本想去找找张老师的住所,但它早已消失在这一派新的景物之中。</h3> <h3>从北新桥的十字路口向东前行,路过《花家怡园》等数家歺馆,装潢得古香古韵,颇有明清建筑特色。</h3> <h3>在北新桥一家面馆吃完午饭,便重新踏上寻访故居之路,这次想找到来京后我家的第二个住所,大经厂胡同的某个宅院。</h3> <h3>从交道口到大经厂胡同,这是我儿时走的最多的一段路,我记得当时路面高低错落不一的情景,甚至能记起在某处遇到的尼姑僧人的形象。</h3> <h3>这是儿时就多次见过而熟悉的一个房子,它曾经是面食和糕点店铺,门窗的形状至今无太大变化,看到它很亲近!</h3> <h3>走到大经厂胡同的入口好高兴!</h3> <h3>站在胡同的入口处向胡同内张望,仿佛看到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有时跟着她的妈妈,有时就是她单独一人。跟她妈妈在一起是迎接或送妈妈上下班,独自行走是分担家务,上街采购诸如盐、糖、火柴等零星物品。她记得还买过鸡蛋糕,那时的包装纸是黄色草纸,扎上纸绳,上方还有一个红色印黑字的棱形标签。</h3> <h3>四年前曾来大经厂胡同寻访儿时故居,却没有找到什么线索,因为记忆已被六十几年的岁月冲淡了。再次来到这里,仔细打量着每一个宅院和房子,回忆和复原着当年的情境,那几乎消逝的记忆突然复苏了。复苏的关键是我想起了儿时故居的门牌号码,就是大经厂胡同的十号院。</h3> <h3>终于找到了我儿时住过的地方,大经厂胡同十号。那时的院门是两扇大门,好像是黑色的,中间插有门栓以开关大门。大门是冲东开的,进门后可见到一个小院,小院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排房子,我家就住紧临大门的那排房子中的两间。院南侧有一个小门可通到另一个院中,那个院里也有一排临街的房子。在这里居住时的许多往事就像放电影,一幕幕的在眼前出现,把我又带回到那幸福的童年时代。</h3> <h3>离开大经厂胡同就向鼓楼方向走去,路过北锣鼓巷胡同决定去游览一下南锣鼓巷胡同。这条胡同景观体现了古典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织与融合,漫步其间,很是兴奋。</h3> <h3>这是胡同里供行人小憇之处,一个小方池里安放着数块石头雕塑造型,看来像是古代遗留之物,增添了胡同历史的厚重感。遂在此处留影数张。</h3> <h3>这面墙上刻着万庆二字,应该也是明清时期的遗作吧,让我顿时有穿越时空重返昔日之感。</h3> <h3> 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为寻访儿时的两处故居,我的足迹復盖了交道口、北新桥、北头条胡同、大经厂胡同和南锣鼓巷胡同近万米的路程。虽然北头条胡同48号已经消失,但大经厂胡同10号却重返我的记忆。对我这个已逾古稀之年的老人,能够复苏童年的经历是件多么愉快的事情!今天重拾了许多童年记忆,它们将永远珍藏在我的心里。</h3><h3> 童年是美好幸福的。当步入人生暮年、饱经世故而后仍然童心不泯,更是人生最大的幸运和福报。告诫自己也祝愿所有的老者: 余生多保重,且行且珍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