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天气渐冷,据说昨天夜里结了冰。又是季节交替的时候了,突然就有一句歌词冒出来:“……城里不知季节已变换,妈妈犹在寄来包裹,送来寒衣御严冬……”读师范时,每年深秋,走在落满树叶的校园小路,都会不自觉地唱起《北国之春》,浓浓的乡愁,包裹了那些远离母亲的日子,自有几分悲凉和伤感。那时母亲还在,深秋是她苦难日子的开始,严重的肺气肿,让她整个冬天不得安宁,一直要到下一年春天,才会走出苦难,迎来生活新的阳光。</b></h3><h3><b> 来到学校,沏上一杯茶,刚坐下不久,多年的朋友老齐打来电话,说是送几只当年的大鹅。看来,老齐是铁了心的要送一辈子大鹅。妻子听说后,十分过意不去,这让我们亏欠老齐的越来越多。老齐是妻子当年同事的丈夫,孩子读书时,我们给过一些帮助,这下可好,孩子毕业好多年了,老齐坚持春季送鸡蛋鸭蛋,初冬送大鹅。去年因为我去白城儿子家,在客车上,老齐打电话说是在我家的楼下,送大鹅,听后心里暖暖的。后来联系亲属,收下了老齐的心意。今年和妻子商量好了,怎么也得留老齐吃点饭,不然太不近人情,我们的心里也常有不安。每年都一样,老齐多数都是计算好了,我们放假,吃过早饭就过来,不给我们留他吃饭的机会。今年十一放假串休,老齐不得不中午来,于是,了却了我和妻子的心愿,留老齐吃了一顿火锅。</b></h3><h3><b> 吃饭时间,问了小村里的一些情况,老齐谈了很多,土地的承包费又高了,耕种流转的土地风险很大,他只好种自家的一晌多地;老董打工把手指头弄伤了,大半年了,到现在还不见好;岳父家的几个兄弟因为赡养老人,形同陌路……小村里的乡民,他们在以不同的方式过生活。苦辣酸甜,他们用汗水酿造。是是非非,没有哪个法官能给出准确评判,乡民的关系多数都是靠几十年的老感情维系,或者是靠道德来约束。远离故土的游子,乡土上或喜或悲,都是他们最真的牵挂。老齐的头发几乎全白了,儿子还在读大学,孩子就业,成家,老齐还有很长的一段艰难的路要走。祝福老齐,最艰苦的那些路,走得顺畅些。</b></h3> <p class="ql-block"><b> 因为老齐开车,我们都没有喝酒,总感觉没有酒的助力,有些心底里的话还没有说,就这样,有些不安地送走老齐,又忙着把大鹅送去屠宰。</b></p><p class="ql-block"><b> 小的时候,家里很少养过大鹅,主要是鹅的食量大,那时每年的口粮很难维持一年的消费,养牲畜是要周密计划的。小的时候能吃上鹅肉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儿,隆重的除夕宴席,大鹅被列为大牲畜,是不能上饭桌的,原因是大牲畜一辈子辛苦,农家人心怀感恩,不能卸磨杀驴。所以,在童年的食谱中,大鹅应该是一直缺席的。偶尔吃一个鹅蛋,都会欢喜好些日子。因此,鹅的美味没有占据童年的味蕾和记忆,倒是猪肉烩菜霸道固执的占据了几十年,大有占有一生的态势。</b></p><p class="ql-block"><b> 大鹅的美味走进生活是在参加工作以后,那时学校一年会有几次大型的集体用餐活动,比如教师节和新年。老师们欢天喜地,分享一下味觉盛宴。这样的活动增加老师间的沟通和交流,拉近了同事间的距离,融洽了干群关系,一顿饭的价值远远超过空洞说教的若干会议。今天说来,这样的集体用餐是犯大忌的,所以教师间很难再有那样美好的回忆了。</b></p><p class="ql-block"><b> 除了学校组织的集体用餐活动外,每年还有两次“炉火节”,冬天一次,春天一次。冬天的叫“聚伙节”,春天的叫“散伙节”。那时学校取暖经费紧张,每到生炉子的季节,教研组就要合并,于是,也就有了为一顿饭而诞生的炉火节。春天的散伙节,多数是开江鱼,有时奢侈一点,买一条狗,那顿饭就会在后来的生活中议论很长一段时间。聚伙节多数时候都会是大鹅炖土豆,因此,这道菜从那时走进了我的生活,就再没有离开过。每年十一一过,我们都要吃几顿大鹅炖土豆,好像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又一个季节的来临。是在敬畏时间?还是在善待自己?恐怕很难说得清,或是兼而有之吧。</b></p><p class="ql-block"><b> 那样“隆重”的节日,没有故事可惜了。那样的“盛会”怎么会没有故事呢?某一年的聚伙节,两位烤火的老师打赌,说是能在烧红的火炉旁坐上半个小时,聚伙费对方出,于是一场比拼耐力与毅力的大战开始了。开始,大家以为是玩笑,说说笑笑,起哄式加油。后来大家看他们是认真的,都默不作声。有的甚至不忍看面红发紫的教师,汗流如注,找理由退出办公室,最后只剩下那两位老师……结果怎么样没有太多的记忆了,但是,红红的炉火旁那尴尬的场面至今仍然挥之不去。</b></p><p class="ql-block"><b> 至于鹅头要竞拍,没有一杯白酒,你就不要打鹅头的主意。据说有的聚伙宴鹅头竞拍到三杯高度散白酒,没有亲见,但我相信那绝不是杜撰的故事。有的人炉火节喝丢了鞋、有的在土坑里往身上盖树叶、有的跳学校大门被挂在上面……这些故事发生在某些炉火节,自然也是其他炉火节下酒的佐料。大家所以念念不忘,除了美味,更有一份美好的情感。我们那一代人,一提起当年的炉火节,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一道菜——大鹅炖土豆。</b></p> <p class="ql-block"><b> 离开故土,再没有炉火节了,再也没有吃出当年炉火节大鹅炖土豆那么纯正的味道。在月亮泡工作了六年,偶尔会吃到大鹅炖土豆,更多的时候,吃到的都是鱼,靠水吃水,一点不错。在月亮泡,很少听老师们说起大鹅炖土豆。看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没错的。后来到了城里,不但大鹅炖土豆没的吃,连鱼也很少吃到。我说的只限于老师之间,在家里吃什么应该不是问题。关键是,在家里吃不出学校老师们一同吃的好味道。但是,大鹅炖土豆因此就会消失了吗?</b></p><p class="ql-block"><b> 想一想,老齐送大鹅应该是和我来城里是同步的。这道菜非但没有消失,而且成了我们来城里饮食的一道有“仪式感”的菜,大鹅炖土豆成了乡味的代言。看来,老齐是很理解我的,送一份乡味,说明乡土在牵挂我们,或者让我们不要忘记乡土的味道。每到老齐送鹅,都会是家人相聚的日子。平时大家都各自忙自己的生活,很难闲下来聚聚,品品生活的好味道。况且,大鹅来自农村,来自故土,那味道更是别有不同。我在其他作品中不止一次说过:“胃知乡愁”或者是“味知乡愁”,总之都和故乡的饮食有关。</b></p><p class="ql-block"><b> 每到家人相聚的日子,我们都会年轻成孩子,说着孩子的话,忆着孩子时的趣事,话着乡土上的过往……酒多了,脸红了,心醉了……我们的孩子们,只是痴痴地笑。我们的那些故事,他们不知听过多少回,也许,他们都能倒背如流。对于他们,那样的故事显然已不再新鲜了。但是,他们都爱上了那道菜——大鹅炖土豆。有一年,老齐送大鹅晚了几天,许是个别原因,没有饲养或是被偷或是患病,总之有许多种可能,老弟知道此事,他觉得送不送大鹅不重要,关键是到了下雪的季节,不吃一顿大鹅炖土豆,冬天似乎就没有真的到来。没有乡味的滋养,新的一年就会活得没有精气神。于是,他找了城里最好的一家铁锅炖,专门点了大鹅炖土豆,大鹅必须要十斤左右,膘肥且肉要有嚼劲,吃一口满嘴流油的那种。我们都如约而至,围坐在铁锅周围,味道确实好,但是,那是餐馆的味道,不是家的味道。因此,大家吃得不多,倒是关于以前吃大鹅炖土豆的故事说得很多。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生活更好了,大鹅炖土豆再也激发不了倦怠的味蕾?可能更主要的原因是,餐馆里的大鹅炖土豆没有了故乡的味道,游子心底里的那份乡愁无法被点燃,餐馆里的大鹅炖土豆被冷落是必然的事情。</b></p><p class="ql-block"><b> 有几年,儿子在外地读书,每到冬天放假回家,都要点大鹅炖土豆。吃过大鹅炖土豆,儿子晚上就睡得特别踏实。参加工作后,每到吃大鹅的季节,儿子都要忙里偷闲,买回大鹅或者是我们一起再找一回从前的味道,或是和同事小聚,把我们当年的故事讲给他的同事们,他们除了感叹唏嘘,剩下的就是很认真地喝酒,很感恩地吃大鹅炖土豆……</b></p> <h3><b> 老齐送的大鹅还没有下锅,还在等家人的团聚。十一期间,我走在旅游的路上。儿子去了岳父家,同样吃的是大鹅炖土豆。听说孙女吃得很不淑女,一边吃一边往碗里夹。儿子说他们很尴尬,好像孩子是非洲难民,平时他们像是虐童。</b></h3><h3><b> 我在一边静静地听,听到最后,心里是满满的欣喜和欣慰。看来,乡味没有远离我的子孙,有了乡味的滋养,我还用担心他们的成长吗?</b></h3><h3><b> 大鹅炖土豆,永远的乡味!</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2019.10.12</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