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公益从鱼寨出发,又回归凯里。</h3> <h3>凯里市简称"凯",别名:苗岭明珠,位于贵州东部,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是贵州省主要中心城市之一。"凯里"系苗语音译,意为"等待开垦的田地",苗语称开垦田地为"凯",田地为"里","凯里"即"等待开垦的田地"之意,也意指凯里也是一片等待开发的希望之地。</h3> <h3>凯里有"中国百节之乡"之称,有世界上最长最宽的风雨桥和世界上最大的苗寨。凯里融合了现代化的浪潮与传统的苗侗文化,将现代化与传统化融合,促凯里市成为一座优秀旅游城市。</h3> <h3>根据工作安排。10月10日,我从广西三江县乘坐高铁前往贵州凯里考察喜阅屋项目。</h3> <h3>同日,深圳的方向和彭怡竹两位考察组同事也出发前往贵州凯里。</h3> <h3>我们乘坐的高铁都相互约定时间。争取同步到达。</h3> <h3>到达凯里南站。</h3> <h3>考察组成员胜利会师。</h3> <h3>入住凯里市</h3> <h3>从酒店窗外看出去的凯里市区,虽然没有发达城市的高楼林立、灯火辉煌。但是民族特色建筑随处可见。</h3> <h3>凯里市的体育馆满满的苗族建筑风格。</h3> <h3>此次考察有两间学校,第一间是格细小学,这是接收鱼寨学生的小学,规模大一些,距离凯里市区半小时车程,留守儿童占30%,且多为住校,如果实施喜阅屋项目更为合适。</h3> <h3>到达的第2天,整整下了一天暴雨。经过与学校方面联系,决定推迟考察时间,星期六才进山前往学校考察。</h3> <h3>山路十八弯。</h3> <h3>苗族风情建筑随处可见</h3> <h3>就连桥梁也是满满的苗族建筑特色</h3> <h3>格细小学始建于1936年,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70多年来,学校几经搬迁,1983年搬至现址。学校距市中心18公里,交通便利,是市教育局规划为寄宿制学校之一。</h3><h3>现学校有学生242名,教学班8个;教职工26人,专任教师18人,校园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有教学楼、综合楼各一栋,学生宿舍楼一栋,校舍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各种功能室齐全。</h3> <h3>格细小学的简介</h3> <h3>壮观的升旗台。</h3><h3>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有信仰的学校,同样也是一个有希望的学校。</h3> <h3>崭新的教学楼</h3> <h3>学生的住宿楼</h3> <h3>留守儿童之家,这个学校的留守儿童占比达30%</h3> <h3>在学校领导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各项校园建设。</h3> <h3>与学校领导开展座谈,向他们介绍喜阅屋公益项目的特点,工程建设和后期运营模式,了解他们对喜阅屋建设的意愿。</h3> <h3>学校领导班子都对喜阅屋满怀信心和期望,由于学校寄宿的学生多,因此这种阅读空间对于他们十分重要,希望能落户格细小学(图中为学校分工中就有专人负责阅读室工作)</h3> <h3>这是他们提供的建设喜阅屋的房间。</h3> <h3>1楼的这一间教室约为45平方,方方正正,采光充足,符合建设喜阅屋标准。</h3> <h3>教室明显空置已久。</h3> <h3>我们对房间进行初步的测量,进行了初步的预算评估。</h3> <h3>听取各方建设意见。</h3> <h3>商讨出最佳建设的方案。</h3> <h3>学校设施整齐,规划合理。</h3> <h3>文化园地丰富多彩。</h3> <h3>师资力量雄厚,班级配备完整。</h3> <h3>校风好,文化氛围浓厚。</h3> <h3>中午,我们在饭堂与学生们一起用餐。</h3> <h3>下午到贫困学生家中探访</h3> <h3>在校长和老师的陪同下进寨开展家访。</h3> <h3>穿街过巷。</h3> <h3>苗族人的房子都建在半山腰,因此类似这样的爬山连接不断。</h3> <h3>到达学生杨仙花家,贫困的程度触目惊心。</h3> <h3>房间里杂乱无章,看不到一件值钱的东西。</h3> <h3>小女孩很懂事,代表痴呆的妈妈接待我们。</h3> <h3>唯一能坐的地方就是这个阳台了。</h3> <h3>一家子就靠一个在村里打扫卫生的病殃殃爸爸来养活。每个月700块钱,如何养活4口人?其中还有两个是病人。这其中的艰难可以想象。</h3> <h3>我们指着一堆碗,询问杨仙花同学中午吃了什么?她不好意思的低着头。</h3> <h3>杨仙花多年来就一直睡在这个沙发上,仅有一张薄薄的被单。</h3> <h3>从孩子真诚的脸上。我看不见贫苦的自卑。而是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眼神,我希望自己能够记住她,有机会可以帮助她。</h3> <h3>第2个探访的学生叫杨明,是一个皮肤较黑,瘦高个子的小男孩,有两个姐姐。父亲前年突然去世,母亲抛下他们姐弟三人离家出走。父亲的葬礼都是村里人家家户户捐钱办的。</h3> <h3>杨仙花同学很懂事,主动帮我们带路。</h3> <h3>走进杨明家看到的景象。</h3> <h3>让我们特别意外的是,客厅竟然打扫的干净整洁。</h3> <h3>大姐今年上初三,二姐今年上初二,家里面就只有杨明一人了,对于一个零劳动力零收入的家。这张床就是杨明和姐姐相依为命的地方。</h3> <h3>一个没有父母的家,户主也只能落结对帮扶干部的名字了。</h3> <h3>但愿危房改造政策能够落地,能够实实在在的帮助到他们。</h3> <h3>离开杨明家,我们一行走在田埂小路上,心情是沉重的。也许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困难小孩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又如何帮助他们才好,扶贫之路真是任重道远啊。</h3> <h3>第2个需要去考察的地方,是硐下小学。鱼寨小学拆迁后,皮校长就到这里来工作了。</h3> <h3>学校的基础设施非常简陋,仅有一栋教学楼,一间做饭的厨房和一间医务室。</h3> <h3>皮校长告诉我们。孩子们每天中午吃饭都是蹲在操场上,日晒雨淋的,一直以来,连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h3> <h3>下雨时,孩子们就会在教室的走廊,楼梯,能避雨的地方进行吃饭。</h3> <h3>膝盖当成桌面,顶着热烫的饭盆吃。</h3> <h3>哪里能当桌子就在哪吃。</h3> <h3>两名家在远方的年轻女老师就住在这个厨房的2楼。油烟把这栋楼都熏得不像样子。</h3> <h3>而皮校长就住在1楼,与厨房仅一墙之隔。这么简陋的房间就是皮校长的宿舍。</h3> <h3>皮校长说他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为了小孩的成长,他什么苦都可以吃。他希望自己可以送走最后这一批学生,完成自己人生的目标,因为他已经55岁了,还有5年就退休了。</h3><h3>我们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撑鼓励他们,让他们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坚持下来。</h3><h3>也许是这样的励志语言一直在激励着他们。</h3> <h3>我们希望每一个小孩子都能像图中的孩子一样,生活在富裕的日子里,成长在幸福温暖中。</h3> <h3>或者像图中的苗族妹子一样,在富足自信中,穿上民族服装,展现青春的美。</h3> <h3>只要有梦想就有希望。</h3> <h3>从喜阅屋开始,但愿我们公益之路如同星星之火,在越来越多的贫困山区闪亮登场,帮助越来越多的困境孩子,爱上阅读发现幸福,通过学习树立人生梦想,通过知识成长成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