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作家柏杨出了一本书叫《丑陋的中国人》。当时在社会引起不小的反响,有贬有褒,莫衷一是。我也买了一本,读后觉得虽然有些言辞比较偏激,但他的大多数观点我还是赞同的。林语堂上世纪二十年代曾说:”二千多年前韩非子对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端的表述,用于当今无需改动一字”。其实用于现今又何需改动!这大概就是柏杨认为的,中国人有些劣根性是随着一些含有病毒的糟糠文化传承下来的吧!</h3><h3><br></h3><h3> 柏杨的文章文笔犀利,针砭积弊入木三分,有鲁迅的文风。一度时期我每去新华书店都要看看是否有他的新作,一天看到他的新作《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仔细翻了一本觉得非常好。我们这辈人在该读书的时候遇上文革和下放,文化基础很差。想读点史书,读不了文言文,再加上史书中的年号、庙号、封号、谥号以及行政区划名、地名、官名的古今不同,让人如坠云雾。柏杨这部书将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统一用公元纪元,不再是贞观某年、开元某年,而是公元某年。不再是汉高祖、唐太宗,而是刘邦、李世民,古今不同的行政区划名、地名、官名均有古今对照。除了这些,柏杨对一些历史重大事件加了点评,标为”柏杨曰”,邦助读者思考这些大事件。总之这部书为我们这类读者阅读《资治通鉴》铺平了道路,也使《资治通鉴》这部很有价值的史书放出了现代光芒。</h3><h3><br></h3><h3> 柏杨原打算分为三十六册,每月出版一册,三年出完。结果是七十二册,近十年才出完,当时为买全这部书还真费了不少事。</h3> <h3> 我读一点史书的经历就是由这部书开启的。</h3><h3><br></h3><h3> 历史就象一个大午台,而读历史就象观众在欣赏剧目。历史上公知人物(当然多为帝王将相)一个个粉墨登场,倾情表演。如勾践卧薪尝胆,赵高指鹿为马,李斯欲做粮仓老鼠,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鸿门宴上项庄午剑,项羽扫平天下不愿锦衣夜行,韩信胯下之辱、登坛拜将、背水一战、命丧未央,陈平六出奇计,吕雉”人彘”杰作,司马迁横遭宫刑,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横槊赋诗,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等等,等等。这里沒有演义中的夸张与虚构,却精采纷呈让人目不暇接。</h3> <h3> 在史书中可以看到,一个王朝总是从民不聊生的战乱中崛起,因顺应民意重视民生而強盛,又因吏治不清贪腐盛行而衰弱,再因民心尽失而走向灭亡。如同一年四季一样周而复始。</h3><h3><br></h3><h3> 从史书中可以看到,在封建制度下,王朝的更替总是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而皇位的传承也常伴随着杀戳。秦二世胡亥为登皇位伪造秦始皇遗诏,逼兄长扶苏自尽。汉武帝为让年幼的儿子刘弗陵继位后不会出现太后干政,将宠爱尤加的年青姣妻处死。隋炀帝扬广得知父皇欲传位于兄扬勇,遂封禁皇宫,俟老父驾崩(历史疑案)后,随即处死杨勇。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杀兄长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从而登上皇位。明成祖朱棣为抢夺侄儿的皇位,发起靖难之变,逼死侄儿,当时天下读书种子方孝儒因拒绝为朱棣写昭书而被灭十族,将方孝儒的学生列为一族(真是创举)。等等,等等。</h3><h3><br></h3><h3> 从史书中还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大小战争无数。而战争的残酷与血腥,对社会的破坏之大,给人民带来的实难之深重令人瞠目。如秦末楚军在新安一夜坑杀二十万己降的秦军;项羽入咸阳火烧秦皇宫,大火三月不灭,著名的阿房宫在此灰飞烟灭;唐朝的”安史之乱”将鼎盛的唐王朝打入衰弱,使全国三千几百万户的人口骤降至不足二千万户。史书上”人相食”,”饿殍千里”多次出现,这些几乎都是战争所致。我想中国人为什么拒绝战争酷爱和平,根源就在此吧!</h3> <h3> 在史书中还可以看到,君臣相处有解不开的结,”鸟尽弓藏”剧目经常上演。文种、范蠡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佐勾践复国灭吳,成功之后范蠡托经商远走,文种被赐死。刘邦建立汉朝之初称,之所以取得天下皆因有人中三杰,张良、箫何、韩信。可时隔不久,张良托寻找神仙跑路,韩信被屠三族(父族、母族、妻族),箫何无端被投入大狱。朱元璋则更甚,开国元勋几无善终。</h3><h3><br></h3><h3> 在史书中还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文章。史书中收录了很多作者认为很有价值的奏章,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堪称政论文的经典,由于该奏章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有力,让秦始皇改变了主张。又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可作为规劝大人物的范文,唐太宗将此奏章抄写在办公地点的屏封上,以便每日警示自己。此外史书作者多为饱学之士,即使记录史实也常妙笔生花。如《史记》中鸿门宴的记述就是一篇好文章,又如《资治通鉴》中淝水之战的记述,通过记述前秦皇帝符坚召开御前会议各大臣的发言,将大战前的气氛、形势以及文臣武将的观点、心态全都烘托了出来。(将文言文译成白话文,意思表达清楚没问题,但缺少了文言文那种独特的”味”,对优秀的古文读了白话文之后再去读一下原文,感觉会更好。)</h3><h3><br></h3><h3> 史书中能看到的内容还有很多。如不少人物就象一个模子浇出来的,只是时代不同而己,有些社会现象与历史某一时期惊人的相似,可见以人为鉴,以史为鉴说易做难。这大概就是杜牧所说:”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的原由吧!如果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么史书中总有你需要的镜子,无论是励志、修身、抉择,还是当官、交友、处世,都可以找到合适你的镜子。</h3><h3><br></h3><h3> 一般来说读一些史书后,就可以知道自已所处的时代,自己在这个时代中所处的位置,有了正确的定位就能知道与自已的祸福命运关联的内容。读一些史书后你能基本了解作为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事轨迹,作为民,哪些是不由自主的,哪些是必须自巳做主的。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你能给自己正确定位,能为自己正确选择努力的方向与目标,你就一定能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些大概就是读一些史书的益处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