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山下神驴子洞沟

白云红土问初心

<h3>《腾云看人间 曾集神仙羡》之《石岩山下神驴洞》</h3> <h3> 荆山余脉的石岩山位于荆(门)钟(祥)宜(城)三市交界。海拔336米,成南北走向,与白云山相连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将钟祥市胡集镇白云,双河镇的曾集,段集分隔东西。</h3><h3><br></h3> <h3>  石岩山顶有南北两座石寨,据说建造于宋代。主要用于周边农民逃避战难和匪患。</h3><h3> 北寨有宽大圆形城墙。城墙由匠工雕凿的石块砌成。正西有城门各一孔,城墙上四面八方都留有瞭望窗口。墙城上砌有射击投掷口和掩体。</h3> <h3> 城墙内建有百十间石砌房屋,井然有序地林立在街道两旁。(由于年久,椽檩瓦均不见踪迹)</h3> <h3>  离北寨约五百米建有南石寨。为空寨,相传用作操练和圈马之用。</h3> <h3>  石岩山东南为胡集镇石岩五组蒋大坡和尼姑凹。石岩山西南为双河镇三里二组余家凹。</h3><h3> 这两个地方都是我童年的牧牛场。</h3> <h3>  每到春风吹又生的茂草季节,我和儿时的同伴们都到长着水桶粗松树的(蒋大坡与余家凹)山脊去放牛。</h3> <h3>  那山上的野花飘香,那山上的野果甘甜至今难忘……</h3><h3> 那野枣,野山楂……那桔梗,那柴胡……那野葛花,那野桃花……还有那端午果……还有那八月榨……</h3><h3> 一幕幕,一次次,梦中重回牧牛场。</h3> <h3>童年时在石岩山挖柴胡,桔梗等药草时的工具。</h3> <h3>风雨一百多年挖中草药工具</h3> <h3>  </h3><h3> 每年阳历三四五月份,正是爬石岩山寨的好时节。</h3><h3> 女孩们留在在山脊上帮忙看着牛群,男孩子们就结伴爬上山寨。来去两个钟头,既不耽误爬山,又不耽误放牛。</h3> <h3>  那个时候,家里大人挣工分,六七岁没上学的孩子就上山放牛。 放牛也挣工分,小孩子也算小半个劳动力。 小孩子也爱热闹,相约聚在一起放牛。 性情温和的牛往返总是就驮着小主人。</h3><h3> 性子爆烈,喜欢角斗的牛,不让骑,主人一上去就被摔下来。主人生着闷气,牵着牛鼻子孤独找一片草地喂放。(一放缰绳,自家的牛就疯跑向牛群角斗。)</h3> <h3>  每年捉蜈蚣的季节,早晨放牛时就相约,吃过早饭就上山捉蜈蚣。</h3><h3> 十点左右,茅草头上的露水都落了,正是爬山好时机。</h3><h3> 女孩们也壮着胆,跟在男孩的后面。</h3><h3> 大家一边走,一边翻着路旁的石块,不时会发现石块下藏着蜈蚣。</h3><h3> 有大条的,有小条;有一条的,也有两条,甚至有三条的;有雌性的(白爪为雌),也有雄性的(红爪为雄);</h3><h3> 偶尔,听到一声惊叫,那必定石块下翻出了癞蛤蟆或者毒性土弓蛇。</h3><h3> 一路走上去,也不觉得累。每个人都小有收获。多能捉到几十条,少也能捉到十来条。</h3><h3> 那年月一毛钱一条蜈蚣,就可买到三个面馍。(现在一块钱只能买两个面馍)</h3> <h3>  爬上城墙,向东可听松涛阵阵,可见胡集的鹰子咀,龙会等山;向南可见一条起伏绵延的睡龙,头枕白云山;向西可俯麦浪滚滚,可远眺(东宝)仙居,栗溪;远安,南漳群山;向北宜城诸山尽收眼帘。</h3> <p>[南为白云单寨山,北为石岩双寨山。本视频取景地点/钟祥市双河镇三里村胡家上高楼(横山嘴水库淹没),地下党白云区委关垱支部书记胡小白旧居背顶。取景时间:二o一八年十月十三日十=时]</p> <p>胡家上高楼在肖家湾背后,上关垱在胡家上高楼对面。只有船行库中,才能准确找到胡家上高楼,上关垱(王湾)等红色遗址。</p> <h3>  </h3><h3> 我家祖籍江西, 我的祖先迁来时就住石岩西山腰。也就是住在神仙洞的上面。</h3><h3> 江西移民到宜城周边时,采取的是先到先挽草结为界,垒石挑土为田,依树杆搭草棚为房。现在石岩山依然遍见垒石为田的痕迹。</h3> <p class="ql-block">   《石岩山下黑驴洞》</p><p class="ql-block"> 相传有一位老人阴历六月初六,在我前述的那块麦浪滚滚的垒石地里种芝麻(后来农业学大寨将小块改成了大块)。</p><p class="ql-block"> 正值午时,老人饥渴难忍,种了一半,准备放弃回家。</p><p class="ql-block"> 这时一个中年人路过,问老人:"您在种什么?"老人回答:“我在种芝麻。六月种芝麻,头顶一朵毛花。"中年人说:“六月种芝麻,一亩收一担八。种得种得,保证种下去有收成。”</p><p class="ql-block"> 老人说:"这时我饥渴得很,准备回家吃饭。"中年人递了一个桃子给老人说:“您吃这个桃子解解渴,一鼓作气种完了再回家。等着下年一亩收一担八的芝麻”。</p><p class="ql-block"> 老人接过桃子放到嘴中,一股清甜的味道,顿时让饥渴消失得无影无踪。</p><p class="ql-block"> 老人就问中年人:“你住哪里?下年一亩收了一担八,我送一担来感谢你。"</p><p class="ql-block"> 中年人说:"我刚搬过来,就住在那片桃园旁的石洞里。到时我等着您送芝麻来。”</p><p class="ql-block"> 当年八月中秋,芝麻果然大丰收,老人遵守承诺赶着黑毛驴驮着芝麻送到洞口。将黑驴栓在洞外松树上,搬下芝麻走进洞中。</p><p class="ql-block"> 洞里中年人正在与一位花发老翁下棋,中年人打了一个观棋不语的手势,顺势递了老人一个桃,让他吃,并指着一个石凳,示意他坐下看。 </p><p class="ql-block"> 老人环顾四周,洞内很敝亮,不远处有两只红花冠公鸡跳起来互换位置对啄鸡冠。 </p><p class="ql-block"> 老人却不知他已进了仙境,吃的是仙桃,好象不知饿。公鸡对跳一次仙界为一天,人间为一年。"洞中方七日,人间已千年"就来源于此。</p><p class="ql-block"> 老人估摸着看了大半天了,再不回家就天黑了。</p><p class="ql-block"> 老人走出洞外,看见栓驴的松树已经长成了一棵双手环抱的大树,毛驴不见了,松树旁边立着一块类似毛驴的石头。</p><p class="ql-block"> 老人丢失了毛驴,失望地往家中走,走到自家门口,不见了妻儿,只见几个胡须很长的老年人问他:"您从哪里来?”老人说:“这是我的家呀,我上午给人家送芝麻去了。下午才回来,我的家人咋不见了呢?”</p><p class="ql-block"> 那几个胡须很长的老年人连忙跪下给老人瞌头,齐呼:"老祖宗,您终于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老人连忙扶起了他们,并问明了缘由。立刻带领后代们返回洞口看个究竟。</p><p class="ql-block"> 一行人走到洞口,松树还在,下棋的中年人和白头老翁不见了,对跳对啄的公鸡也不见了。洞里已是伸手不见五指,深不可测。只是洞门外那块驴化石还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h3>  黑驴洞沟的传说起源于江西移民宜城周边地区初期,写的是移民先祖艰辛耕作,思念江西故土和亲人。</h3><h3>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发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移民先祖只好向故土的亲人编讲了宜城周边(仙居和曾集)胜似仙境的传说。</h3><h3> 故土的亲人带着羡慕,带着向往,随着迁移来到湖北时,传说中的世外桃源,传说中的仙境已不复存在。</h3><h3> 在这个传说的诱惑下,襄阳,宜城周边地区迎来了江西移民大军,有些人满为患的态势。</h3><h3> 石岩山从山脚到了山顶住满了移民,先到挽草结划为自家地界,垒石挑土造田,就形成独特的石垒梯田的景观。</h3><h3><br></h3> <p class="ql-block">编后语: (一)小时候父亲常对我讲老祖从江西迁来时,就住在石岩西山(黑驴洞沟的往上的半山腰),经常讲神驴子洞沟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又恰好我出生后住的房屋坐西朝东,出门便可北见石岩山,南见白云山。是每天看着白云石岩两山,听着白云石岩两山的故事长大的。</p><p class="ql-block"> ( 二 ) 关于石岩山寨,神驴洞沟等传说,在荆钟宜边界广泛传播着。我向多位进洞探险的大桥村民进行了印证。</p><p class="ql-block"> (三)我每年都种芝麻,且都在阴历五月二十五后才种,比阴历六月初六早几天。每年都有好收成。每年都有自家产的芝麻油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二0一七年我用美篇制作了《芝麻开花节节高》。记录了芝麻以出苗,开花,收割等过程,欢迎访问。</span></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承载了仙人们的恩赐,这些年来,我种地种得较轻松,土地给我的回报也丰厚。让我得以扎根农村,热爱农业,闲当农夫。</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对神话传说的一种向往,追求着不入会,不群聊,不迎来送往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四)石岩山土地肥沃,石灰石与针尾松相互交织。平坦之地垒石田,陡悬处针尾松挺拔。我记事时满山遍野桶粗松树,与传说中的粗松相似。(文中的古树就长在我种过的责任田边,且根与岩石交织着)</p><p class="ql-block"> 平堰街胡集粮管所内粮仓上宽瓦板,全是曾集农民解放初期从余家凹送到胡集修的。</p><p class="ql-block"> (五)有登宋代石寨石岩山,有探神驴洞传说的读者和好友,</p><p class="ql-block"> 可在评论中给我留言欲探石岩山的意向。</p> <h3>胡集平堰街中储粮仓瓦板五十年代出自曾家集余家凹的大松树。</h3><h3>五八年前曾家集属胡集区管辖。</h3><h3>解放后,曾家集翻身农民,肩扛产自余家凹的松木瓦板,送到胡家集,修建粮仓。肩挑公粮送到胡集粮站,支援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h3><h3>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h3><h3>让我们向曾家集父老乡亲致敬!</h3> <h3>支持原创,欢迎访问!</h3><h3>谢绝截图,感谢收藏!</h3><h3>谢绝截文!感谢转发!</h3><h3>截图截文,视为侵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