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非一路走来,随遇而安

蒋蓉

<h3>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就打开微信读书,一边做早餐一边听书,一边吃早餐一边听书,一边洗脸化妆一边听书。一边穿衣服一边听书,直到跨出家门去上班的那一刻才关掉。就像小的时候听收音机一样,感觉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h3><h3> 上个星期听完《断舍离》之后,《随遇而安》映入了我的眼帘,我就信手打开了,就这样我走进了孟非。认识到一个脱下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娱乐类节目主持人光环后真实,随遇为安,乐观的孟非。我知道电视节目《非诚勿扰》,因为我经常听见周围的同事和家里的亲人在津津乐道的谈论,什么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因为工作忙,我很少看电视节目,有一段时间,好像那种吵吵闹闹搞笑的综艺节目有很多,有些我感觉很低俗无聊。我以为大家热衷的《非诚勿扰》也是属于那一类,就自动远离了。所以我孤陋寡闻,既不认识孟非,也不认识乐嘉。</h3><h3> 我对孟非的认识完全从这本《随遇而安》开始,:这本书孟非讲述童年重庆,少年南京,黑暗的高中生活,高考落榜后的彷徨,到印刷厂工作时的辛苦以及走上电视之路后的一幕幕场景......四十年的人和事,四十年的酸甜苦辣,最终被浓缩为四个字:随遇而安。</h3> <h3>  这本书一开始吸引了我的是孟非对童年时代重庆的回忆,因为重庆是我老家,无数次地回重庆,就好像昨天我还在长江、嘉陵江、朝天门之间穿行。“混浊了上千年的朝天门码头的江水依然浑浊,潮湿阴暗了千百年的吊脚楼依然潮湿。在绿军装大行其道、人们的激情正被语录和标语调配的昂扬亢奋的一九七一,我出生在重庆”这是孟非对重庆一段很文艺而又充满无限忆昔的描述,而且描写重庆这一部分也是篇幅最大的一部分,不惜笔墨写这么多,可见他对重庆的感情很浓重,这12年是孟非过的比较快乐,比较安稳的12年,因为有疼爱他的外公外婆,以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左邻右坊,时隔近30年后依然如故的儿时玩伴、铁哥们,以及重庆那种很有亲和力,很豪爽的文化,塑造了孟非最初也是最本真的性格,一个完整而又相对美好的童年对孟非的日后影响也是很大的。孟非写喜欢重庆的感觉仿佛写到了我的心里,”第一,重庆这个城市特别有立体感,山城嘛,依山而筑,正所谓“名城危踞层岩上,鹰瞵鹗视雄三巴”;第二,重庆方言特别有感染力,火暴中透着幽默感,幽默感里透着智慧;第三,重庆的美食。“从这里我知道了孟非与我同岁,他走过的时代与我相同,成长的道路上有许多似曾相识的东西。</h3> <h3>  这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孟非走进江苏电视台当临时工打杂的一段经历。高考失败后,孟非去深圳散混了一段时间,后来他来到一个电视节目报印刷厂当了印刷工人。在此期间还受了工伤。后来孟非又来到江苏电视台当临时工,干些打杂的活儿。比如接电话,给摄像机电池充电,扛背包机、三脚架之类。外出干活儿的时候,孟非就一路拎着摄像机,老摄像要拍的时候,孟非把机器递过去,人家拍完了,他再接过来继续拎着。这期间,孟非跟着老摄像拍片子,虽然是在打杂,但他也在慢慢地学,没多久就学会摄像了。“电视台的活儿里,摄像是最容易上手的,就看有没有人给你机会。老摄像们大多对我都不错,每当他们拍的镜头差不多够了的时候就会把摄像机交给我,让我随便拍点儿。慢慢地,编辑在剪辑的时候发现我拍的镜头还能用,到了下一次,老摄像就又多给我点儿机会拍。再后来,一些不那么重要的选题,编辑们干脆直接让我去了—这就意味着,我可以独立拍片子了。再后来,通过跟在编辑旁边看剪片,剪辑我也学会了。最后,摄像、剪辑、写稿、配音,这一套活儿不到一年时间,我也差不多都掌握了。这样,我就又可以独立做片子了”(孟非语)。 在人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是我们所无法把握的,唯一我们可以把握的是我们面对事情时的心态。有什么样的心态,决定有什么样的结果。在每个电视台,都会有许多的临时工,但不是每一个临时工都会像孟非一样去努力学习。 “细节决定成败,业绩赢得尊重”,每一个人的生活都需要自己去创造,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你付出了多少汗水,才会收获多少精彩。<br></h3><h3> 最让我忍俊不禁的是难忘新疆那一节,孟非回忆一九九四年夏天,在新疆拍摄纪录片《西域风情》的一段生活,是当时文化部下属的一个公司投拍的项目,当时摄制组到台里来找摄像。老摄像们有的因为台里有栏目走不开,有的嫌时间太长,又在新疆拍摄,嫌苦不愿意去,而孟非是又能拍片子又肯吃苦又自由的人,就进了那个摄制组。当时孟非二十三岁,在新疆一共拍了三个月,行程3万多公里。该片于当年参加国际交流。我生在新疆,长在新疆,对新疆的生活再熟悉不过,孟非写吃”拉条子“,写与少数民族朋友大碗喝酒的过程,写漂亮的哈萨克族姑娘贾娜尔留给他的回忆,写塔吉克族人的淳朴,幽默轻松的语言,让我听着某些细节,都不由得笑出声来,尤其是喝酒时与少数民族的对话,因为语言的差异,沟通出现了障碍,这在新疆是司空见惯的。新疆的山水,新疆的民俗风情在孟非的一生中都是记忆犹新,就像孟非说的,我觉得我的一部分属于那里。</h3> <h3>  1995年孟非参加国家体委《奔向亚特兰大》大型纪录片摄制组,担任撰稿、编导和总摄像,该片于1996年获得全国体育电视二等奖。从《奔向亚特兰大》组回到台里,孟非进了江苏台二套《都市传真》栏目,在这个新闻专题栏目组,担任拍摄、编辑、写稿、配音,他的能力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公认。到了《都市传真》栏目后不久,孟非从临时工转正成了记者。《南京零距离》开播后,孟非担任主持人,为该栏目成为江苏地区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节目作出了突出贡献。其独立撰稿的评论专栏“孟非读报”成为《南京零距离》中收视率最高的子栏目。</h3><h3> 在孟非的四十年里,可以说是经历了坎坷,也从平凡走向了精彩。而面对每一次改变,孟非都能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随遇而安。孟非的文笔,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有的只是平淡的叙述,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实,就像一个朋友在你面前絮絮叨叨,只是这种絮叨不会让你生厌,反而想去倾听。因此,我在轻松快乐中津津有味地听完了这本书。</h3><h3> 著名散文家林清玄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在人生里,我们只能随遇而安,来什么,品味什么,有时候是没有能力选择的。学会随遇而安,你能够轻松地挫败生活中许多看似不可战胜的困难。这,是面对生活最为强硬的方式。”是啊,生活中可以随遇而安,但生命中必须有所坚持。这也是孟非先生四十年心路历程的精髓之所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