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9月28日,游览了圆明园。大门很普通,比起别处游人不多,很喜欢有这样一个清雅的地方可以怀古。</h3> <h3>地图显示我是从南门进入圆明园的。</h3><h3>圆明园是倒品字形,由三部分组成:绮春园,长春园,圆明园。其中圆明园占地面积最大,曾经建筑密度最大,功能最全,是三园的核心。康熙于1707年始建,雍正扩建,乾隆增华,占地面积达5200余亩。乾隆元年(1736)正月, 传令为圆明园的殿宇处所,画分景图,命名为《四十景图》,乾隆御笔为每幅图撰文题诗。该图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走,献给了拿破仑三世,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直到21世纪,才从法国原版引进高清《圆明园四十景图》,该图真实详细记录了其鼎盛时期的建筑风貌与园林特征,借这四十幅图,我们才能重新认识圆明园,想象其当年的盛况!</h3> <h3>这天阳光明媚,透过古树照在红墙上,漏下斑驳的日影,显示着曾经的辉煌和沧桑。</h3> <h3>首先映入眼帘的建筑是正觉寺,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寺庙,是圆明园经历数次劫难后唯一幸存的建筑群。并保存有二十多棵自清代的古树。</h3> <h3>看到精美的雕梁画栋和古铜色的门铃,可以依稀想见两百多年前,整个圆明园有多么美!</h3> <h3>一方池水倒映红墙,给庄重威严的寺院增添了秀丽。圆明园大多数建筑都邻水而建,这在缺水的北方非常难得,也许是康熙乾隆对江南喜爱的原因吧。</h3> <h3>正觉寺里的文殊亭,建于1774年。</h3> <h3>出了正觉寺,眼前开阔了起来,碧绿的池水两边倒映着红色的拱桥和高大的垂柳。</h3> <h3>圆明园是清代五朝皇帝避喧听政之所,也是园居、读书、吟诗、作画、观戏、赏景之处。乾隆在《四十景图诗》中写到“昔我皇考,宅是广居,旰食宵衣,左图右书,园林游观,以适几餘”,“庭前修篁万竿,与双桐相映。风枝露梢,绿满襟袖”,“如置清凉国土,每遇雨声疏漏,尤足动我诗情”,“月转风回翠影翻,雨窗尤不厌清喧”。乾隆对圆明园的喜爱溢于言表,称它为“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御游之地,无以逾此。”皇帝们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居住在此。</h3> <h3>远处是鉴碧亭,圆明园最大的亭子,90年代初期重新修建的。</h3> <h3>这是残桥,单孔桥,是圆明园被毁后200多座桥仅存的两座桥之一,从工艺来看,可想见当年的风姿。</h3> <h3>再往前走,又是一大片池塘,绿树环绕,荷叶田田,芦苇摇曳,景色宜人。</h3> <h3>翠鸟桥,据说是圆明园里最高的一座桥,皇帝登高望远,可远眺西山群岚,中观万寿塔影,近看满池荷花。</h3> <h3>芷水岸边,绿柳依依。“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h3> <h3>荷韵幽幽,倩影卓约。</h3> <h3>“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h3> <h3>“朱华翠盖满池塘,碧叶层叠映水中”。</h3> <h3>静影沉璧</h3> <h3>圆明园四十景的命名充满了诗情画意:镂云开月,天然图画,碧桐书院,上下天光,杏花春馆,茹古涵今,山高水长,映水兰香,曲院风荷,坐石临流等等。有的则表明皇帝的志向,如: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州清晏,坦坦荡荡,澹泊宁静等。每一处命名都包含了那个朝代的兴盛与荣华。也表现出清朝满族皇帝们,对汉民族的文化充满了理解与热爱。</h3> <h3>乾隆诗云:“偎红倚绿帘栊好,莺声浏栗南塘晓。高阁漏丁丁,春风多少情。幽人午梦醒,树底浓阴重。蒲上便和南,摐摐声色参。”闲情逸致令人神往,古人的幽闲,已是今天的奢侈了。</h3> <h3>蓝天下,清风里,碧波中,空旷幽远的福海边,著名四十景中的”平湖秋月”,“澡身浴德”,“接山秀房”,“夹镜鸣琴”,“廓然大公”等亭台楼阁曾环绕周围,景象万千,美不胜收!</h3> <h3>圆明园《四十景图》中,夹镜鸣琴原貌。</h3> <h3>而今只有遗址碑文供人凭吊。</h3> <h3>圆明园《四十景图》中,接山秀房原貌。</h3> <h3>我们只有凭图,想像那时的盛景。</h3> <h3>“于瓦砾想见亭馆,于芒苇想见湖沼,于荆榛想见花树”。每念于此,岂不哀哉!</h3> <h3>圆明三园的长春园最北处有一处欧式园林,俗称“西洋楼”,包括西式建筑,大小喷泉及园林。主要有:方外观,大水法,谐奇趣,万花阵,海晏堂等十多个景观。尽管西洋楼面积只占圆明园的五十分之一,属于局部点缀,但它给圆明园增添了异域色彩。</h3> <h3>这是方外观,乾隆送给爱妃香妃的礼拜堂,坐北朝南,里面的装饰却坐东朝西,朝向她礼拜的方向。外面还有用竹子做的五个亭子,每当香妃做礼拜的时候,乾隆就坐在亭子里等她。亭子被大火焚毁。</h3> <h3>铜板画里的五竹亭原貌。西洋楼铜板画是中国画师根据乾隆旨意,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绘制,1786年完成,共20幅。画工精细,忠实记录了西洋楼原貌,是反映西洋楼盛景最权威的图片资料。圆明园罹劫后,中式园林建筑荡然无存,砖石结构的西洋楼成为圆明园建筑遗址最多的地方,无形中反倒成为多数人心目中的圆明园形象,这是对真实历史的误解。</h3> <h3>这是“大水法”遗址,几乎成了圆明园标志性的建筑。自北向南分三组建筑,远瀛观(北边最远处),大水法和南边的观水法(皇帝坐在这里欣赏喷泉)。门洞的上面原先是狮子头,底下是七级水盘形成的瀑布,瀑布前是一个菊花池,池中央有一个梅花鹿,鹿角分为八叉喷水,梅花鹿的周围有十只奔跑的猎狗,猎狗的口中喷水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水花。菊花喷水池的两侧还各有一个海棠式的喷水池,池中央矗立着十三层方形的塔,从塔的顶部往外涌水,塔的周围分别有四十四根铜管一起喷水。所以,当这组喷泉全部开放的时候,犹如山洪爆发,当年的皇帝坐在观水法,和他身边的大臣讲话,都需要打手势,其壮观的场景可想而知!</h3> <h3>“大水法”铜板画,真实反应了大水法的原貌。西方人曾这样描述:圆明园的欧式宫殿,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是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就是大水法,可以和凡尔赛宫和圣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h3> <h3>这是谐奇趣,是西洋楼中最早的建筑。两层楼,两侧各有一个八角五色琉璃厅,前方还有一组喷泉,是由一鱼二虾十燕六蛙二狗二羊的动物大家庭组成的,奇趣盎然,所以叫“谐奇趣”,反应了人与动物的和谐。这里主要是供乾隆吃西餐和听西洋音乐的地方。</h3> <h3>铜板画中的谐奇趣原貌。</h3> <h3>万花阵,仿欧洲迷宫而建的花园,中心为高台圆基八方西式亭,寓意“天圆地方”,南北长约89米,东西约59米,墙高约1.2米,镶卍字雕花青砖墙,盛时每当中秋之夜,皇帝都在此举行灯火晚会。1987年,1988年,先后在原址按原样修复全部阵墙和圆亭。</h3> <h3>这是海晏堂,石雕的大贝壳是其标志。贝壳两侧各有六个雕花基座,每个基座上安放一个人身兽首铜坐像,每个兽首依次喷水一个时辰,中午12只兽首同时喷水。皇帝每当游玩至此,看到哪只兽首在喷水,就知道大概是什么时间了。十二只兽首有7只已陆续回国。还有五只流落在海外,这在圆明园众多散失的珍宝中只是徽乎其微的。</h3> <h3>“海晏堂”西面铜板画,真实再现了往日的辉煌。</h3> <h3>十二兽首,神色安然自诺,又显得那么孤独忧愁,它们在回忆过去?还是在感慨命运多舛?它们欲言又止的样子,让人们在它们面前久久凝视,百感交集。</h3> <h3>法国文豪雨果曾说:“你只管去想像,那是一座让人心驰神往的,如同月宫城堡一样的建筑,那是一座让人叹为观止无与伦比的杰作。”圆明园曾汇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和技术的精华。被盛赞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万园之园”,“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h3> <p>圆明园经过一百年多的苦心经营,成了人间天堂,集中了无数的古玩珍宝字画,帝王们以为就此可以永享太平和荣华,却不曾想只用十几天就被抢劫一空,变得满目苍痍,凌乱不堪!只用了三天,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稀世珍宝就在大火中化为灰烬!傲慢顷刻化为屈辱!</p> <p>兴旺满眼,旧时明月。今天,虽经过几十年的恢复,也只有自然景观和断石残垣能供人观赏、叹息了,应了佛经里的话“爱欲荣华,不可长保,终将别离”。琉璃易碎,彩虹易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