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小时候常听张明敏先生的“一剪梅”,那种“雪花飘飘,北风啸啸,天地一片苍茫。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只为伊人飘香……”的氛围总让人难忘,那种英姿飒爽屹立在寒梅之中的豪杰气概,把一生爱恋尽情长留心间。爱红梅吐艳,喜白梅芳飞,更敬皎洁如玉,遗香天地,寒霜其奈何的气质。莆田旧有“谷城梅雪”,那种场面一直是心中压抑已久的渴望,即使早已化作美丽的梦幻,浩瀚的历史长河,那一缕袅袅轻烟,也足引人寻丝觅迹。</h3> <h3> 据说每逢寒冬腊月,国清塘与谷城山之间,山上山下万株梅树争相齐放、竞先吐艳,远远望去,宛如天降瑞雪,银装素裹,置身其中,梅香扑鼻,沁人心脾,仿若蓬莱仙境,醉卧昆仑瑶圃。那一丛丛、那一串串,芳飞荡漾,远近无数仕友倩女,莫不打轿拍马,前人围观,“谷城梅雪”因而名闻遐迩长留史册。</h3> <h3> 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伊始,莆笏公路从谷城山山脚下穿越而过,自然而然成为公路建设部门的采石场,夜以继日,至今不断开采,终将有一日,化作史书上的字迹,象看小人书一样喝彩。有种文化,徘徊不肯消去,国清塘之魂,谷城山之伤,不知何时,偷偷在饮泣!</h3> <h3> 寻找国清塘细品谷城山,从黄石镇七境村下庄自然村开始,将环谷城山寻古及偶登山顶寻丝觅迹。这里有座万隐庄,后座已坍塌,前座也危矣!唐贞观年间,这里是泉州开元寺属地,用来贮蓄粮食,号称“谷庄”。1944年秋,这里是地下交通站,中共闽中特委领导人黄国璋、林汝楠和中共莆田县工委领导人杨杞松、林汝樑等都曾在这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和斗争。明嘉靖年间被倭寇犯毁,清乾隆年间重建,20世纪八十年代全面翻建过,如今坍塌,不知猴年马月,获得关注而重获新生!</h3> <h3> 在寻摄、询问故老“国清塘”时,有热心人帮忙引见熟知本地掌故的八旬陈祖雄老先生。曾是北高镇医院院长兼中医之职的他,“医术高明、医德可风”,是坚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追随者,一生两袖清风,与社会不良风气坚决斗争,现退休在家,仍为“国清塘”一事四处奔波,可谓“鞠躬尽瘁”,壮志不已!</h3> <h3> 国清塘,与诸泉塘、永丰塘、沥浔塘、颉洋塘为先民于唐贞观初年(627~631年),围海造田、人工开凿留下的伟大生存创作遗迹。木兰陂建成后,除国清塘外,其它四塘化为良田万亩继续它们的贡献。国清塘汇有三十六股水源,“周回三十里,溉田五百顷”。元朝开始,国清塘逐渐被蚕食开垦做田,2011年,面积只剩下约9.6亩。</h3> <h3> 据《莆舆纪胜》载:国清塘,亦名姑青,木兰水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毂(谷)城山倒影其中,上有亭,朱晦翁匾曰“濯缨亭”,则宋时林回年所构也。“濯缨亭”因建在国清塘与濯缨池之间,濯缨池为林回年私家园林池塘。</h3> <h3> 林国钧(1081—1175年),字公秉,莆田姑青人。平生乐善好施,是个著名的慈善家。乡里邻居有穷困贫乏之人,“取赀财,遣人投诸暗中以助之,不使其或知也”;白湖渡熙宁早期为浮桥,潮涨潮退既不安全也不方便,他就倾出家资倡议更造石桥,至今还有遗迹;用方石砌铺黄石到城里的六十余里公路,资金后续供应不上差点放弃,他与十二家亲戚一起合力修建成功,人们赞称其路为“十二家”;助建木兰陂、建谷城山松隐精舍、国清塘旁自家宅前濯缨池,还有黄石红泉义斋。九十岁“齿发落而复生”,因号称“回年”。</h3> <h3> 今黄石文庙与黄石小学所在地,林国钧在此创办“红泉义斋”,后称“红泉书院”、“东井书堂”、“古红泉”。因对前来从学之士,置义田、免费提供食宿,又延请族侄林光朝做“开门教授”,一时四方各地学者络绎不绝、纷至沓来,每年都有数百人之众,史称“红泉义学”,林光朝人赞称“南夫子”,实是现今社会之楷模,也是谷城山好山好水,养育出不可多的的历史人物!</h3> <h3> 林光朝(1114~1178年),字谦之,号艾轩。少年时已很好学,名气惊动乡里乡外叹出神童。然两次入京应试皆不中,便放弃仕途,向名儒陆景端学习。学问大进,贯通六经、百家。</h3> <h3> 绍兴十年(1140年)回到莆田家乡,投入族叔林国钧创办的义学之中,把平生所学,包括精细之意均以口传方式传授,使学生心领神会。他认为圣贤之道,名著已经阐述相当明了了,很多后人喜欢注解,让真实道理越走越离谱圣贤之意了,因此,他仅以口传教授,不作著书。</h3> <h3> 林光朝一直到50岁才真正走进仕途,淳熙四年(1177年),他在国子监讲解《中庸》,受到亲临现场的孝宗皇帝赞不绝口,面赐金紫,升住中书舍人兼待讲。然做官之道跟教育之方,实在是天与地,两方面的事情,林光朝不懂为官之道,很快在官场上叹惜而归!</h3> <h3> 历史记录林光朝最成功的教育方法例子,是打开了朱熹理学的困惑,成就了朱子文化,是继孔子文化之后,再无后人逾越赶超!</h3> <h3> 朱熹系北宋周敦颐创立的“濂学”、二程创立的“浴学”及张载创立的“关学”之集大成者。是继承和发展了濂、洛、关之学,形成独具特色的“闽学”,世称朱熹理学和朱子文化。</h3> <h3> 朱熹曾三次登门拜访延平(现南平)李侗问学,第三次才真正拜李侗为师,然困惑于学习中之迷惘,作《困学二首》以遣闷。</h3><h3>其一:旧喜安心若觅心,捐书绝学费追寻。</h3><h3> 困衡此日安无地,始觉从前枉寸阴。</h3><h3>真二:困学工夫岂易成,斯名独恐是虚称。</h3><h3> 傍人莫笑标题误,庸行庸言实未能。</h3> <h3> 朱熹在延平正式拜谒李侗受学,一个多月后,则出现在莆田黄石红泉义斋聆听“南夫子”林光朝、方翥等名贤讲道。此时的朱熹见“说一种道理,说得精神,极好听,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忘寝与食者数时。”</h3> <h3> 从现阅的《观书有感二首》,可以探知此时朱熹的思维真的不一样了,是另一个人了。</h3><h3>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h3><h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h3><h3>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h3><h3>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h3> <h3> 朱熹学业遇上瓶颈,在此豁然解悟,高兴地与林光朝闲游国清塘,并来到林国钧私宅前的濯缨池(也称半亩方塘),在塘、池中间走廊上,观水天一色,白云浮游,壶公山、谷城山相映其中,寒鸭曲鸣,小舟泛泛,欣然提笔挥写“天光云影”、“濯缨亭”两匾赠送给林国钧。</h3> <h3> 然而,国清塘不因林国钧、林光朝、方翥、朱熹的名气、历史不可磨灭的功勋而显赫在共和国国土上!在下庄村村民、有识之士们坚持不懈努力保护下,还是被房地产打的屁滚尿流,消失在厚厚的黄土、高高的楼盘下!与国清塘一衣带水的谷城山,也见神削魂瘦了!</h3> <h3> 谷城山,也称城山、青山,是黄石镇的主山,风水山,海拔146米,“旧时松皆合抱,一望青青”。唐妙应祖师曾有谶云:“城山青,黄石出公卿”。明代时就黄石一市,“登贤书者一百八十六人;登甲科者五十六人,一时文物之盛,几无与匹。”</h3> <h3> 谷城山上有巨石横刻五大字“万古青濛濛”,气象阔大,有吞吐八荒之摡!岩壁上有七言排律三首,有一首是当年府尹吴献台时与陈经邦、林尧俞同游而吟:“一经病免谢朝簪,绿野青山惬素心。何意客星占盍聚,幸依卿月共追寻。千岩霁色云霞绕,众壑泉声岁月深。欲探奇踪悬碧落,漫缘危磴步华岑。尚书曳履神逾王,樵叟扶筇力尚任。斜日流红山转翠,浮烟凝紫景偏阴。引杯问月月初吐,凭酒听泉泉可斟。黄石赤松今在否?御风万里一来临。”在宋湖民的莆田掌故见知录中,尽管谷城山已非当年谷城山,那些名人的登临赞颂,还是可以感受到“绿野青山惬素心”,更得梅香入脾,因有更多神来之作,在谷城山山上焕发着千古魅力!</h3> <h3> “山上旧有兴云洞、呼月台、及有松隐、竹隐、梅隐三岩,昔林艾轩(林光朝)与其徒读书于此。”“山东去为雷山,为吴山郑庄,林氏与宋氏处焉。北去为黄石市,支龙起伏,曰芦峰、曰耕坝、曰象峰、曰塔麓、曰石阜,士大夫群处焉。”《重刊兴化府志》</h3> <h3> 伟大的史学家郑樵夹漈先生,旧与陈俊卿、林光朝、方翥友善,时常往来。谷城山山上“松隐岩”书声琅琅,山头绿树巉岩,旖旎风光,山下碧波荡漾,春意盎然,田垄麦野,夕阳余辉,仅流连忘返,作《城山松隐岩》一诗:“青嶂回环画屏倚,晴窗倒入春湖水。</h3><h3> 村村丛树绿于蓝,历历行人去如蚁。</h3><h3> 新秧未插水田平,高低陇麦相纵横。</h3><h3> 黄昏倦客忘归去,孤月亭亭云外生。”</h3> <h3> 在这数人合抱的苍松,密密麻麻的竹林,成千上万株飘香的梅树林里,在大诗人眼里,都能体会到一种千古的“爱”,在山水间徘徊,为谷城山,更为国清塘,赋诗寄情,万古传芳。宋监薄郑耕老为国清塘就题吟道:</h3><h3> “涌金门外尽菰蒲,四月行人客上都。</h3><h3> 六月国清塘上望,依稀身更在西湖。”</h3> <h3> 这国清塘,这谷城山,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曲接连一曲来。然,循着山脚,或穿插山域、山头,望着形将消失的山峰,及挺立而起的摩天高楼,仅无语哽咽!虽有数犬横道欲夺我上山之志,登顶观望,不改我吊古初衷。我之前,还有人怀古,我之后,有谁怀古高楼!</h3> <h3> 谷城山有一座谷城宫,旧址在梅隐岩附近。创立年间不可考,按碑记载,据琳井朱氏族谱当在北宋徽钦二帝北狩之前创建,主祀北宋忠臣杨家将。然据祖雄先生揭密,实是纪念宋末抗元将领陈文龙的宫庙,因避元朝忌讳而故意改之,黄石出游于四月二十六日,实是陈文龙归天之日!</h3> <h3> 历史上的谷城山几经浩劫,明嘉靖年间倭寇侵扰莆田,到处烧杀抢掠,宫观更遭劫难,谷城山经历血与火的洗礼,谷城宫残破不堪!在崇祯年间,由乡宦广西巡抚林贽予告老在家时发起重建谷城宫,就是现莆笏公路北侧的谷城宫,原东洙地方(水南山兜);康熙初期的截界,更是谷城山的大劫难,山上千树万竹梅花朵朵在一夜之间芳销香陨,谷城山变成了土石山,再也“青”不起来了!最灭顶之灾,当属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建设新天地,黄石从此消失了历史记忆,也没有了“谷城梅雪”的精神世界!</h3> <h3> 人类存在的价值在于精神世界,不在物质的奢欲。在利益最大化时,我们失去更多更多的传统维护,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故事,我们将如何向下一代人交接传承!也许“就在最冷枝头绽放,看见春天走向你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