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p> 近代西方美术史中,估计同学们最熟悉和认可的就是印象派。</p><p> 在《不装会死3------我和印象派大咖不得不说的故事!》那一堂课里,老师八卦了一批印象派大咖。</p><p> 今年春节,受马克龙同志的邀请,哥访问了巴黎,并在百忙之中,先后两次赴印象派圣地---奥赛博物馆打卡,观摩了一大批馆藏真迹。</p><p> 这堂课,老师整理了100多幅(尊)奥赛博物馆收藏的绘画、雕塑精品,帮助大家进一步熟悉了解这帮大神,保证下次去朝拜时不会走错庙、烧错香。</p><p> 不要感谢老师的心血付出,因为我们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银,开讲前,让我们不忘初心,重温一次班训:</p><p> 好好学习,不装会死!</p><p> </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奥赛博物馆坐落于法国巴黎赛纳河的左岸,和卢浮宫隔河相望,馆内主要收藏1848年至1914年间法国近代文化艺术的精华,与卢浮宫、蓬皮杜中心一道被称为巴黎三大艺术博物馆。</p><p> 所以,到巴黎,看十八世纪前的东东扫盲,去卢浮宫;看近代艺术深造去奥赛;看现代艺术找虐就去蓬皮杜,千万别搞岔了,尤其身边有美女的时候!</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博物馆前摆放的犀牛和骏马不知是哪位大神的作品,反正给哥的赶脚就是:哇塞,V5,好像真的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前坪右侧一排六座</font>女性雕像,代表六大洲。代表亚洲的是泰国的美女,没搞懂这是神马操作,芭提雅是好玩,可论选形象代表,在亚洲怎么也轮不到泰国美眉啊!</h3><div> 难怪,法国人不讲政治是有传统的。</div> <h3><font color="#010101"> 奥赛博物馆前身是1900年为巴黎万国博览会而建的火车站,直到1977年停用。1984年在蓬皮杜总统的大力支持下,改建成博物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铁道改成中心过道,两侧是各种展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央过道前摆放的第一尊雕塑,</font>詹姆士.普拉迪埃创作的《萨福》。 </h3><h3><font color="#010101"> 萨福是古希腊著名的女抒情诗人,那个时代,诗歌是由七弦琴伴唱的,所以她的身边放着一把七弦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阿那克里翁与鸽子》,作者</font>意大利雕塑家尤金·纪尧姆</h3><h3><font color="#010101"> 阿那克里翁是古希腊诗人,为希腊九大赞美诗歌的填词诗人之一,特别擅长于“在醉酒的状态下填词”和歌唱。</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 文艺点说,是诗仙李白,通俗版呢,就是撒酒疯!</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 《格拉古兄弟的母亲科尔内利亚》 作者</font>皮埃尔-朱尔斯·卡布利尔<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作者名字记不住没关系,但</font>“罗马妇女的完美典范”科尔内利亚和她儿子的英勇事迹你得记住了:这位英雄妈妈教育出两个儿子,就是格拉古兄弟,他俩先后担任罗马保民官并都被杀身亡,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诺言。</h3><div> 这样的好领导,咱们不能忘记!</div> <h3><font color="#010101">《年轻的亚里士多德》作者Charles Jean Marie Degeorge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件作品大胆地把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亚里士多德,描绘成一个“十几岁的半裸的”男孩,让人眼睛一亮。</span></h3><h3> 这道题的考试要点是记住西方哲学“三大奠基人”的关系: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而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则是“当时已知整个世界”的征服者,将希腊文明推向了世界。</h3> <h3><font color="#010101"> 《地狱之门》 作者罗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件作品是</font>罗丹受法国政府委托,为实用美术博物馆大门设计的一件规模宏大的雕刻。整个雕塑共有186个形体,创作历时37年之久,倾注了罗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直到他去世时还未最后完成。</h3><h3> 请注意,上方那个托着下巴的小人,是不是瞅着很面熟?</h3><h3> 没错,它就是罗丹雕塑名作《思想者》的原型。</h3> <h3><font color="#010101"> 《沉睡的赫柏》 作者Albert-Ernest Carrier-Belleuse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希腊神话中,赫柏是青春女神,自带</font>SK2神仙水,永不衰老。她是宙斯与赫拉的女儿,负责给诸神斟酒,后来嫁给大力神赫拉克里斯。</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王子和他的狗》 作者</font>让·巴普帝斯蒂·卡尔波</h3><h3> 卡尔波是著名的法国现实主义雕塑家,是雕塑家弗朗索瓦·吕德的学生。罗丹虽然没有正式拜倒在卡尔波的门下,但一直尊称他为老师。</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心过道的尽头摆放着这尊卡尔波的青铜雕塑《世界四极》,由象征亚洲、欧洲、北美和非洲的四个巨人将地球托起。完成这个作品后不久,</font>卡尔波就永远离开了法国人民。</h3> <h3><font color="#010101"> 《舞蹈》 作者让.巴蒂斯.卡尔波</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件作品原来是作为</font>巴黎歌剧院正面的雕塑装饰设计的,塑造了一群纵酒狂欢的裸体。当年这尊雕塑因为过于大胆、暴露,饱受非议。</h3><h3> 奥赛博物馆这尊是原作,现在巴黎歌剧院门口那尊是仿品。</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心过道右侧有一幅画几乎占了一堵墙的面积,名叫《罗马帝国堕落时的罗马人》,</font>作者托马·库蒂尔,是一位法国历史画家与教师。问了问度娘,他的名作不多,最有名的作品就是教了一个好学生马奈。</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画室》 作者居斯塔夫·库尔贝</h3><h3> 一提到库尔贝,熟悉他的人马上会想起他那幅惊世骇俗之作:《世界的起源》。老师在馆里转了半天,也没发现这幅画,一问才知道,外展了!</h3> 请不要在课堂上问老师这是一幅什么样子的画,实在好奇可以自己问度娘,或问教生理卫生的赵老师!<br> 唉,看在你们这么好奇的份上,老师就再八卦一下吧。<br> 2011年,法国教师贝萨在脸书上传了《世界的起源》这幅画的图片,结果被脸书认定是张贴色情影像,封了他的帐号。申诉无效后,贝萨拿起了法律武器,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脸书恢复其账号,并赔偿精神伤害费2万欧元。<br> 2015年,法官宣判贝萨胜诉,并支持其全部诉求!<br> 别羡慕贝老师发张图挣2万欧,你们就洗洗睡吧,梦里什么都有。 <p> 《奥尔南的葬礼》 作者库尔贝 </p><p> 这幅画问世时,受到官方评论的指责,说它不懂得起码的绘画规则,然而却受到青年画家们的欢迎,认为画家以纪实的形式,不加任何修饰和美化,描绘了这真实而平凡的生活场面,评价这幅画是“浪漫主义的葬礼”。<br><br></p> <h3><font color="#010101"> 《</font>灰与黑的协奏曲:画家母亲肖像》 惠斯勒 </h3><h3> 这幅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肖像画之一的画作,很多同学都熟悉,是美国画家惠斯勒的代表作。作者以满腔热忱与崇敬之情塑造了一个严肃虔敬、质朴无华的典型的美国母亲的形象,具有感人至深的魅力。</h3><h3> 惠斯勒堪称是一个有故事的男同学。</h3><h3> 他父亲是一个铁路工程师,受沙皇尼古拉一世所聘,来到俄罗斯修铁路,就这样惠斯勒进入俄国帝国美术学院学习。父亲在俄罗斯病逝后,惠斯勒回到美国,考入了西点军校,前途貌似一片光明。</h3><h3> 热爱艺术的人都有个坏毛病,不喜欢受约束。好不容易熬到三年级,惠同学终于因为纪律松懈,屡教不改被西点军校除名了。</h3><h3> 我们党的一贯宗旨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学校虽然开除了惠斯勒,但还是在陆军部地图处给他安排了一份差事。处长本海姆刚开始还以为捡到了宝,惠同学画图又快又好,可没多久,他就哭了:几乎每一张经过惠斯勒之手的地图,在空隙处都画满了奇形怪状的人头和动物。</h3><h3> 就这样惠斯勒凭着才华成功砸掉了自己的饭碗。</h3><h3> 1855年惠斯勒来到巴黎,进入格莱尔的画室中学习素描和油画,算是和梵高同门师兄弟。</h3><h3> 功成名就后,出于对祖国的怀念,惠斯勒决定将上图这幅得意之作献给美国,结果大都会博物馆长拒绝接受不算,还怒骂惠斯勒算不上画家,将画退回巴黎。识货的法国牛咖诗人马拉美利用自己的名望迫使法国政府买下这幅画。</h3><h3> 就这样,这幅伟大的肖像画变成了法国的宝贝。</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吹笛少年》 作者马奈</h3><h3> 在马奈所在的那个年代,这幅明显带浮世绘风格,没有阴影、视平线、轮廓线,无景深的画,无疑是十分叛逆,不合传统的。反对者评价“呆板得像扑克牌”,支持者则赞叹:“我相信不可能用更简单的手段获得比这更强烈的效果了。”</h3><h3> 不出意外,正统的官方沙龙展的评委们拒绝了这幅作品。100多年后,这幅画作为马奈的代表作之一被拍卖,拍卖价超过亿元美金。收藏者去世前,将此画捐赠给了国家。</h3> <h3><font color="#010101"> 《奥林匹亚》 作者马奈</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这幅《奥林匹亚》完成于1863年,1865年5月在官方沙龙首次展出,随即遭到强烈批评并封杀。原因你懂的!</h3><h3> “奥林匹亚”是图中女子的化名,1876年,她用独特的方式解开了自己的面纱。</h3><h3> 她画了一幅自画像送官方沙龙展出,签名是“维多琳·默兰,马奈的学生兼模特儿,曾为《奥林匹亚》的模特儿”。她以真名示人,并希望通过马奈获得身份认同。</h3><h3> 其实,大家早都知道《奥林匹亚》中的女子是谁,默兰的此番举动只是证实了大家的猜测而已。</h3><h3> 在巴黎艺术家聚居的蒙马特区,默兰实在是太有名了!</h3><h3> 跳舞、酗酒、搞基.....什么离经叛道,她就干什么。</h3><h3> 马奈死后,为了防止《奥林匹亚》这幅画流落国外,莫奈和其他几个人集资买下捐赠给了国家。</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马奈父母肖像》 作者 马奈 </h3><h3> 这是马奈第一次参加官方沙龙展出的画。</h3><h3> 马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高富帅。父亲是法国内务部首席司法官,母亲是法国驻荷兰公使的女儿,还曾被瑞典国王认作干女儿。父母起初希望他学法律,将来好接班,可马奈偏偏喜欢绘画,可怜天下父母心,万般无奈之下还是接受了儿子的选择。</h3><h3> 画中,马奈父母眼光旁落,表情严肃,一肚子的不高兴,但是我们想想,能给“不务正业”的儿子当模特儿这已经是最大的支持和认可了。</h3><div> 点个赞先!</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洛拉·德·瓦朗斯像》 作者马奈 </h3><h3> 这虽然不是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印象派画作,但在大面积明暗对比中,展示出马奈技艺高超的古典绘画技法,普遍被人们认为是代表马奈炉火纯青艺术水准的标志性作品。</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阳台》 作者马奈</h3><h3> 这是马奈为参加官方沙龙展创作的一件作品。画中有四个人物:</h3><h3> 左边,把胳膊放在阳台栏杆上目光忧郁的女人是女画家贝尔特·莫里索,后来嫁给了马奈的弟弟。</h3><h3> 右边,脱手套那位是小提琴演奏家芬尼·克劳斯。</h3><h3> 后排中间踌躇满志的帅哥是风景画家安东尼·基勒梅。</h3><h3> 不仔细看,会以为画中只有三个人,其实阴暗处,还有个隐约出现的男孩,正是被马奈称为“小弟弟”的莱昂。</h3><div> 莱昂是谁?别急,老师接下来会慢慢八卦。</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手持紫罗兰花束的贝尔特·莫里索》 作者马奈 </h3><h3> 莫里索是法国印象派团体中最出色的女画家。19岁的莫里索在卢浮宫临摹画作时邂逅了年长她9岁的马奈,一下就迷上了这个才华横溢、一脸沧桑的帅哥,从此视马奈为人生导师,并甘心成为他的模特。</h3><h3> 按剧本写下去,本会是一个美好的师生恋故事。不好意思,剧情转弯了。马奈和他家的钢琴家庭教师热恋中,还是坚贞不渝那种。</h3><h3> 后来,莫里索嫁给了马奈的弟弟尤金,做不了你的老婆,就当你的弟妹,反正我要嫁到你家里!</h3><div> 请允许我献给莫里索小姐姐一个大写的服!</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朗读》 作者马奈 </h3><h3> 这幅画女主角是马奈夫人,她叫苏珊娜·蕾荷芙,原是荷兰钢琴家,1851年马奈的父亲雇佣她教马奈两个弟弟弹钢琴。那时马奈19岁,不可救药地迷上这个来自荷兰、大他两岁的漂亮小姐姐,不久两人就瞒着所有人偷偷相爱了。</h3><h3> 一年后,苏珊娜生了个儿子,尽管这样,他们的相爱无法得到父母的同意,直到父亲去世后,马奈才正式和苏珊娜正式结婚。</h3><h3> 奇怪的是,马奈一生都没有承认自己是这个名叫莱昂·蕾荷芙孩子的父亲,即使是面对最亲近的朋友,对外声称是自己的弟弟。</h3><h3> 这种反常,不得不让喜欢八卦的人浮想联翩:苏珊娜其实是马奈父亲的情妇,莱昂也许是马奈的父亲所生。</h3><h3> 请让我多背几遍24个字,不然三观太受刺激了!</h3><h3> 咱们还是说说这幅画吧。</h3><h3> 这幅画1880年第一次展出后,被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继承人埃德蒙公主收藏,她去世前,立下遗嘱,将画作为礼物送给法国政府。</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粉色的裙子》 作者巴齐耶</h3><h3> 这幅《粉色的裙子》是巴齐耶的代表作,原本巴齐耶是要在自己乡村别墅的大露台上画一幅家乡的风景画,可当他看到小表妹泰雷丝坐在露台上,穿着粉色条纹的裙子,迷人至极,马上改变了想法,画下了这幅画。</h3><h3> 关于巴齐耶,老师在第三堂课已经介绍了,不再啰嗦,请同学们记住两点:</h3><h3> 1、巴齐耶家境富有,虽然画技和成就比不上莫奈和雷诺阿,但他慷慨大方,是两人包括很多印象派画家绘画事业上最大的经济支持者。</h3><h3> 2、遗憾的是,被认为是天才的巴齐耶在1970年的普法战争时毅然报名从军,报效祖国,不幸中弹身亡,年仅二十九岁。</h3><div> 老师在这和大家一起,对巴齐耶致以崇高的敬意!</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通往卢弗西埃恩之路》<font color="#010101"> 作者毕沙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在印象派诸位大师中,和马奈始终寻求官方沙龙肯定、</font>从未参加印象派画展不同,老大哥<font color="#010101">毕莎罗是惟一一个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可谓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介绍详见《</font>不装会死3------我和印象派大咖不得不说的故事!》。</h3><div> 上面这幅画被公认为毕沙罗的出师之作。</div> <h3> 《花园里的女人们》作者<font color="#010101"> 莫奈</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别看莫奈晚年住着乡村别墅,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早年没成名前,他每天几乎就只干两件事:画画和借钱。</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 他的朋友圈里,除了自己,其他的基本上都是他的债主。</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关于这幅画,请允许老师我重复第三课的内容:</font></div><h3><font color="#010101"> </font>这幅《花园里的女人》有多大呢? 2米5长、2米3宽。整个画作都是在户外阳光下完成。</h3> 这么大的画幅怎么画啊?一点也难不倒莫奈。<br> 画架太高?挖个大坑就是。把画架放到坑里,想要多高就填多高的土。<br> 画布太大?组装滑轮装置就是。你们负责把画布升旗样扯上来。<br> 没钱请模特?让女友卡米尔变化不同的发型、换上不同衣服、摆出4种不同POSE就是,只要正脸这位是俺心爱的卡米尔就行。<br> 风花雪月是很浪漫,茶米油盐也很现实。为了养活一家人,他把这幅画低价卖给了他的朋友:巴齐耶。<br> 唉,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h3><font color="#010101"> 《</font>隆弗洛尔雪天的马车》 作者莫奈</h3><h3> 相对其他作品,这幅画知名度不高。</h3><h3> 为了创作这幅画,看看他的邻居是怎么说的吧:</h3><h3> “我看到一个小手炉,然后是一个画架,然后是一位裹着三层大衣,戴着手套,快要被冻僵的先生,就是莫奈先生,一位雪景效果的研究者。”</h3><div> 每一个成功的背后,真的都是不为人知的心血付出!</div> <h3><font color="#010101"> 老师曾经见过一本画册,封面就是上图这幅莫奈1870年的作品《黑石酒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个酒店是莫奈和他的妻子卡米尔度蜜月的地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画面上是温暖的阳光,蓝天,白云,红白蓝花纹的国旗,和沿岸悠闲散漫的人群……</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 满满的都是幸福。</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阿基里.翁波埃尔》 作者塞尚</h3><h3> 塞尚画的这个畸形人物及背景看上去有些恐怖。</h3><h3> “人体的比例整个地错误了,腿太短,臂膊太短,而两只悠悠下垂的手却又是很长,那白削的骨节与背后的花布椅套相衬下,产生一种微妙的、文明的恐怖。”(张爱玲语)</h3><h3> 翁波埃尔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师问过度娘,度娘也不清楚,只知道这画是塞尚早期的名作。</h3> <h3><font color="#010101"> 《莱塔河附近的水手妇女》 作者保罗·塞律西埃</font></h3><div>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律西埃和大多画家不同的是,他不但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而且专研绘画理论,早在朱利安美术学院读书的时候,就和同伴们依照自己对绘画艺术的理论见解组织了一个独立派艺术团体,取名为“纳比派”,在希伯来语中意为“先知”。</div><div> 后来,纳比派画家深受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加深色彩,简化形式”的影响,把高更奉为本画派的偶像,主张艺术的装饰性作用,用平坦的色块表现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各个侧面,画作在具有装饰美感的同时还应该有一种看不见的精神性。</div><div> 简单说人话就是,在印象派注重色彩和感受的基础上,加入思想性,让绘画变成兼具日常性与神秘性的艺术。</div><div> 别看“纳比派”只存在了十年,后来分裂为分离派、综合派、新传统派,它的兴起蕴藏着20世纪美术革新的预兆。<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保罗·兰森的肖像》 作者 保罗·塞律西埃</h3><h3> 在保罗·塞律西埃笔下,和他同为纳比派画家的保罗.兰森被打扮成一个圣徒先知。</h3><h3> 因为塞律西埃绘画理论太出色,常常使人忘记他的画家身份,把他视为文艺理论家。</h3><div> 而他画作中大量平坦色块的运用,也使得人们很容易把他的作品和高更的画混为一谈。</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家庭院落》 作者 皮埃尔·博纳尔</h3><div> 纳比派画家中,皮埃尔·博纳尔被公认是艺术成就最高的杰出的代表,由于深爱浮世绘,有个外号叫“日本纳比派”。</div><div> 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博纳尔比不仅关注自然景物,而且热衷表达记忆中的世界。</div><div> “回忆本身就是使愿望得到一种满足,这种愿望也必定是诞生新思维的主旨”。</div><div> 这种思维引导下,博纳尔用迷人的色彩和诗意的暗喻充盈整个画面,看似杂乱无章、琐碎的笔触却把色彩的对比度、音乐感、神秘性发挥到了极致。</div><div> 因此他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具独特气质的伟大画家"。</div> <h3><font color="#010101"> 《化妆间》 作者</font>皮埃尔·博纳尔</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2010年4月28日,<span style="color: inherit;">博纳尔</span>这幅1908年创作的画作,和其他六幅名画一起,作为代表法国文化艺术的“国宝”,亮相上海世博园展出。</h3> <h3><font color="#010101"> 《向塞尚致敬》 作者 莫里斯·德尼斯</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画面上,许多人,包括博纳尔、雷顿、鲁塞尔、塞吕西尔和德尼斯本人,围绕在</font>塞尚中期完成的一幅静物画《有高脚盘的静物》周围,恭敬认真地倾听一个老人对画作的解读分析。</h3><h3> 德尼斯用这种画面设计向“现代艺术之父”塞尚表达了深深的敬意。</h3> <h3><font color="#010101"><p> 《男子肖像画》 作者亨利.卢梭</p><p> 亨利·卢梭在法国卓越成就的伟大画家中,绝对算是一个天才,因为他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学习,完全靠自学,用他自己的话说“除了自然之外,我没有老师。”</p><p> 青年时期他当过军乐队队员,退役后在巴黎海关当一个征税的小公务员,只有星期天才有完整的时间安心创作,人们戏称他为“星期日画家”。</p><p> 卢梭完全是因为喜欢而作画,这种与生俱来的爱幻想的天真性格,没有任何规律约束,只有纯朴的感情,所以他的作品有一种原始和纯朴率真的美感,充满原始童话般的魅力。</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宴会》 作者 波蒂尼.乔瓦尼</h3><h3> 波蒂尼.乔瓦尼身为意大利当时最有地位和声望的印象派肖像人物画家,但是长期生活在巴黎一直到去世。</h3><h3> 他的画作喜欢描述巴黎的风俗和人物,尤其是为上层阶级贵妇们创作的肖像画,妖媚时尚、风情万千,就算是今天看,都像是时装设计师笔下的时装效果图。 </h3> <h3><font color="#010101"><p> 《巴黎街景》 作者 让·贝劳德</p><p> 贝劳德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光怪陆离的巴黎市井景象。他创作了许多表现巴黎人民日常生活的画作,这些作品兼具学院派和印象派的风格。</p><p> 1894年,他获得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后,退隐江湖,专心经营画廊。</p><p> </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泉》 作者安格尔</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 安格尔的这幅名作,可能是在中国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人体画,也是西方美术史上最负盛名的人体画。</h3><h3> 反正哥是初中的时候就见过,还记住了作者的名字,姓安,名格尔。</h3><h3> 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逗留期间,安格尔以自己的小女儿为模特,开始创作这幅画,完成却是在26年以后,安格尔已76岁高龄。1857年被当时的内政部长以2.5万法郎购下,放在卢浮宫,1986年转挂在奥赛博物馆。</h3> <h3><font color="#010101"> 《温水浴室》</font> 作者 夏塞里奥 </h3><h3> 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画家夏塞里奥,11岁时进入安格尔画室接受系统而严格的学院派艺术教育,他15岁时,安格尔重返意大利,夏同学转投到德拉克洛瓦的门下。</h3><h3> 两位巨咖的指点使得他是综合安格尔新古典主义画风和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义色彩最有代表性的继承者。</h3><h3> 遗憾的是他的艺术生涯太短,由于肺结核,37岁时离开了人世。</h3> <p> 《维纳斯的诞生》 作者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br> 这幅作品作于1879年。布格罗年轻时曾经仿作过拉斐尔的《Galatea》,令评委们难辨真假而获得了罗马大奖。后来,布格罗一生都以这类作品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精美的画作。</p><p> 当时的富豪们,争先恐后地高价订购布格罗的作品,以拥有布格罗此类题材画作而觉得倍有面子。</p><p><br></p> <p> 《维纳斯的诞生》作者 亚历山大·卡巴内尔</p><p> 卡巴内尔这幅作品1863年在官方沙龙展出时,引起轰动,拿破仑三世立刻购买,作为私人收藏。</p><p> 当时展出引发轰动的同时,也饱受争议,被批评为“画了一个粉嫩光滑,放荡而又肉感的裸体。”</p><p> 不管怎么着,这幅画出名了!</p><p> 精明的卡巴内尔将这幅画的复制权卖给画商古比尔。古比尔请一位私人画家将此画复制为两份略小的版本,随后让卡巴内尔润色并签名,作为卡巴内尔的原作复制品卖给了纽约达西什博物馆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赚了一笔。<br></p> <h3><font color="#010101"> 《真理》作者</font> 朱尔斯·约瑟夫·勒菲弗尔</h3><h3> 这幅画远比它的作者著名,原因很简单,它是美国自由女神像的最初原型。</h3><div> 难怪,我瞅着它怎么那么眼熟!</div> <h3><font color="#010101"> 《宴会上的女子》 作者 雅姆•蒂索</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雅姆•蒂索早年在巴黎学画,受巴黎公社建立的影响,雅姆•蒂索一家搬到伦敦居住。为生活所迫,他需要尽快挣钱养家糊口。因此,雅姆•蒂索开始绘制一些高度完美的反映伦敦社会生活的</font>画作,很快受到追捧,被誉为“时尚歌者”。</h3><h3> </h3> <p> 《侯爵一家》 作者 雅姆•蒂索</p><p> 和他的事业成功相比,蒂索的感情生活更为人津津乐道。1876年,他遇见了一个有夫之妇凯瑟琳.牛顿,这个女人背叛了在印度服役的老公,和别的男人生下一个孩子。</p> 艺术家的思维就是那么与众不同,蒂索对她一见倾心,让她搬进了自己在伦敦的家。为此,他还不惜和伦敦的社交圈割裂。<br> 遗憾的是,凯瑟琳.牛顿28岁因病香消玉殒,一周后,蒂索卖掉伦敦的房子回到巴黎,从此不再接触任何浪漫的女人,以宗教题材的绘画为生。<br> 这就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与他美丽堕落的女人悲惨的爱情故事。 <h3><font color="#010101"> 《</font>贝列里一家》 作者埃德加·德加</h3><h3> 这是德加青年时期最出名的一幅作品,画中画的是德加舅父母和两个表妹。</h3> <h3><font color="#010101"> 《维鲁玛提》作者 </font>保罗·高更</h3><div> 同样都是半路出家,起步较晚,个人认为,高更的艺术天赋应该在梵高之上,尽管哥是梵高的粉丝,且极度鄙视高更的人品。</div><div> </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沙滩上的塔希提女人》 作者 高更</h3><h3> 1891年6月,高更逃离巴黎,来到太平洋中的大溪地,在玛泰亚的农村租了一个小房子开始作画。当地生活成为他灵感的泉源,繁茂的植物和丰富、鲜艳色彩的居民服饰,大大丰富了他笔下的色彩,他的多数杰作都在这一时期完成。</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悠闲》 作者 高更</h3><h3> 这是高更最优美的一幅描绘南太平洋岛屿的风情画,原画名为《阿里阿里阿》,塔希提语“消遣”的意思。</h3><h3> 高更描绘塔希提女子题材的画作,近10年的拍卖价不断攀升,直至世界最高价。2015年2月,高更的油画《你何时出嫁》以3亿美元成交,创下当时艺术品最昂贵价格成交纪录。</h3> <h3><font color="#010101"> 《午歇》 让·弗朗索瓦·米勒 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font></h3> <h3> 《午歇》<font color="#010101"> 作者 梵高</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梵高<font color="#010101">这幅画是他在圣雷米精神病院治疗期间,临摹米勒同名画创作的作品。</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 梵高一生把米勒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时不时,临摹米勒作品中的人物造型来表达自己的敬意。</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加歇医生》 作者 梵高</h3><h3> 关于梵高与加歇医生的故事,哥已经在《不装会死2------天啊,我一定认识了假的梵高先生!》和《“向日葵”盛开的春天(一)-----致爱梵高之奥维尔小镇》里详细介绍了。</h3><h3> 唯一要重复敲黑板的就是,《加歇医生》有两幅,另外一幅在1990年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3分钟内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被日本第二大造纸商拍得私人收藏。</h3><h3> 两幅画的区别就是这幅桌子上画的是洋地黄,那幅画的桌上摆了两本黄颜色的书。</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自画像》 作者 梵高 </h3><h3> 这幅画经常被奥赛博物馆作为广告宣传画,也是梵高生前倒数第二幅自画像,梵高把这幅自画像看作自己神志清醒、精神正常的标志。</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奥维尔的茅草农舍》 作者 梵高</h3><h3> 梵高在去世前一个月,画下了这幅最美的茅草农舍。柔软的笔触时而强、时而轻,缓急轻重,挥洒自如,整个画面让人惊叹不已。</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奥维尔的教堂》 作者 梵高</h3><h3> 这幅画是凡高晚期作品的代表作,画中左下角,他留下了记忆中妈妈的背影。</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罗纳河上的星空》 作者 梵高</h3><h3> 这幅1888年作品《罗纳河上的星空》创作于南法的阿尔勒,是梵高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h3> <h3> 《阿尔勒的卧室》 作者 梵高</h3><div><h3> 这幅画梵高一共画过三个版本。老师再一次帮大家把这三幅《阿尔勒的卧室》总结一遍。</h3>《阿尔勒的卧室》版本一是给母亲的:墙上挂的梵高自画像。<br>《阿尔勒的卧室》版本二是给弟弟的:墙上挂的画模糊不清。<br>《阿尔勒的卧室》版本三是给自己的:墙上挂的是好朋友的像。<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h3> 对比这个要点,你们不难发现,奥赛博物馆挂的版本一。</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尤金·博赫的肖像》 作者 梵高</h3><h3> 很多人都把这幅画误认为是梵高的自画像,其实画中这人叫尤金·博赫,是比利时人,他和劳特累克曾经是法国画家柯尔蒙的学生。</h3><div> 还记得梵高生前唯一卖出的那幅《红色葡萄园》吗?出价400法郎买下它的就是尤金·博赫的妹妹。</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意大利女子》 作者 梵高</h3><h3> 画作采用象征性的背景构图风格,人物的装束和手上两枝垂头的康乃馨都表现了这是一个来自乡下的姑娘,裙子颜色红配绿、背景黄配金色都表现出活力。</h3><h3> </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收割者的报酬》 作者 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h3><h3> 画家以现实主义的目光、对生活现实进行敏锐观察,捕捉到了这一富于特色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刻划出辛苦一天的农民,在等待劳动报酬时的画面。</h3> <h3><font color="#010101"><p> 《克罗斯桥》 作者 安德烈.德朗</p><p> 德朗19岁时结识马蒂斯,和马蒂斯在法国南部一带旅行作画,深受马蒂斯影响,是野兽派的先驱者。</p><p> 德朗的野兽派画作融会贯通了大量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的元素,这使他的画作明显比马蒂斯的多了一份理性,少了一份狂野。</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农妇们》 作者 埃内斯特·埃贝尔</p><p> 埃贝尔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吉卜赛的农妇们在生活的重压下不失乐观本色。迎面而来的漂亮农妇,头顶水罐,健步走下台阶,显得大方而有风度,细看下,甚至还有一丝调皮。</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拾穗者》 作者 米勒</h3><h3> 哥读小学时,美术课上讲过的画中,我只记得两幅,一幅是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另一幅就是米勒的《拾穗者》。</h3> <h3><font color="#010101"><p> 《晚钟(晚祷)》 作者 米勒</p><p> 这是和《拾穗者》齐名的米勒代表作。</p><p> 画作描述了一对农民夫妇在夕阳暮色中,随着远处教堂的钟声虔诚祈祷的情境。整个画面安静而庄重,人物形象朴实、容忍、宽厚、善良。作品中所蕴涵的庄严和崇高深深地打动了世人的心。</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颠谷者》 作者 米勒</p><p> 米勒作为巴比松派的代表画家,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一生创作农村题材。</p><p> 在他眼里“我的一生中除去田野外我什么也没有看到过,我只想尽我的能力把它们表现出来 。”</p><p> 人们称米勒是“乡巴佬中的但丁、土包子中的米开朗琪罗”。</p> 评选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哥投米勒一票,必须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奥赛博物馆0楼和2楼哥认识和了解的作品大致介绍完了,因为美篇的篇幅限制,只能忍痛删去一部分不利于装13的非著名画家和非著名画作,下节课我将介绍5楼的印象派专题展厅。</p><p> 下课!</p></font></h3> <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