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千古之谜柴窑【关键词】:柴窑 金石玛瑙釉 天青色 粗黄土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周世宗柴荣的一个御批,展开了柴窑那神秘而缥缈的身世,也从她的出生日就站在了陶瓷史的顶端,至始至终,永永远远……</h3> <h3><br>并著诗:谁见柴窑色 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旨弹声戛玉,须插好花枝。《格古要论古窑器论》曹昭撰,该书成于明洪武年间,原著三卷,书中在论及柴窑时写道:柴窑出北地,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近世少见。<br><br><br><br></h3> <h3><br>雨过天青云破处关于柴窑的最早记载是北宋大文豪大鉴赏家欧阳修(公元1007-1072)的《归田录》中汝窑花觚时: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其色正碧 流光四溢<br></h3> <h3><br>到明代中期,王佐对曹昭的《格古要论》进行了增补,章次也有所变更,取名为《新格古要论》,全书共十三卷。书中论述柴窑,对曹昭洪武版的内容有所增改: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足多粗黄土<br></h3> <h3><br>明代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中有云:柴窑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或云柴世宗时始进御,今不可多得。明代张应文《清窑藏》也曾记载: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此毕亲见,故论之如其真,余项见残器一片,制为涤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由上可见薄如纸并非指胎厚,应当理解为釉面薄如纸。<br><br><br></h3> <h3><br>柴窑的创立者周世宗柴荣。周世宗柴荣是五代十国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在位的五年多,励精图治,南征北战,锐意改革,屡以奇兵克敌。柴荣祖籍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五代时期后周第二位皇帝(954~959年在位6年)。祖父柴翁,父亲柴守礼都是当地有声望的人,后家道没落,被其姑父郭威收为养子。其先人在唐代即经营瓷器,五代时在北地创建窑口烧制瓷器,由柴荣大哥柴穆,二哥柴茂,五弟柴贵负责经营,技冠天下。后柴荣继姑父郭威登位,兄弟封王,柴贵掌管的窑口被辟为后周御窑。《瓷史》载:其色正碧,流光四溢,正是因为柴氏兄弟对柴窑釉面的独特配方把控所致。柴窑釉据古文献《南窑笔记》中有: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处,因令作釉。其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其妙四,如造于汝州,瓷值千金。可见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引发了一场技术性的革命即玛瑙为基础的诸金石配方的金石玛瑙釉,她的釉面晶莹透亮,碧光流射,宝莹射目,光可却矢。</h3> <h3><br>银光流泻 洁静如水柴窑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主要是对矿物内部组织在一定温度下相互依存,融溶,冷却后的相生相克,互相作用力和烧制气氛等关系的深刻认知,用金属银和瓷土的完美混合作银土胎,通过银和瓷土在高温时的膨胀系数不同而在胎内形成一系列布满精巧的进排气系统,胎釉之间的金属银<br></h3> <h3><br>让银在高温下产生无数点支撑在胎和釉之间,使得釉层如霓裳般套在胎体之外,胎釉之间中空,而釉面某些部位涩彩,有毛孔般的排气孔,涩彩精巧的排气孔自里而外气息相通,胎体与外部自然互融一体,使内部的矿物金属与宝石的微粒自始至终保持着天然的活性,所以历时千载时光仍是万般风情的柔美。她是世界陶瓷史上不可逾越的丰碑,瓷器美学的最高境界。<br></h3> <h3><br>金属与宝石微粒的天然活性柴窑不是简单的一种瓷器,她是有着一套几乎智能的独立调节的吸气、增压、释放功能的系统。由于周围环境变化系统应对调控机制而出现特殊的光膜现象、吐银现象和流光现象。她的美千变万化,由古老而完美的系统调控着和外部自然的交流互动,使自身的美达到永恒。柴窑的呈色机制极其复杂在这就不一一赘述,由于保密,留待日后探讨。但乾隆爷的一句话尚可概括: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银光流泻,洁净如水。胎釉之间的银点 柴窑极其稀少,仅离后周几十年的北宋欧阳修就说柴氏窑世所稀有,历史记载,明严嵩父子倾全国之力,仅得数枚,可见柴窑的稀有程度。 上天造化与我,有幸得之,深知其重。此文一出,必将四方哗然,八面来风,还好本人不惧其累,欢迎各路人马悉数探究。今欣逢盛事,此尤物面世共祝祖国之七十华诞! 黄建忠于2019年10月1日电话:1385719710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