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廊桥

平儿

从歙县北岸村回来,我就一直想写写廊桥,写写那座静默在棉溪河上的廊桥。可我心里的廊桥,如雨水里打捞起来的影子,湿漉漉的,明明存在,落笔处却又那么飘渺,遥远。 廊桥在我的潜意识里一直是一幅远观的水墨画。空空的骨架伫在沧桑岁月的尾巴里,自然的寥寥几笔,便把浓淡相宜的轮廓勾勒的栩栩如生。留一段时光的空白任你去猜想,去感悟。 廊桥位于北岸镇北岸村棉溪河上,明代始建,清中叶大修。石质三拱,长33米,宽4.7米,高6米。桥上建廊,砖木结构,高约5米,外壁题“北溪毓秀”四个行书大字。 沿河顺着右侧走,一座青石屏,用翠色书有“北岸”两字。一道走廊,用水泥砌成的石椅和美人靠。 远远地就望见廊桥,这座三洞石拱廊桥,谓之“风雨廊桥”,古朴典雅,玲珑剔透。桥身建于明末,二墩三孔,拱圈均用黄麻条石辅以糯米粥,猕猴藤汁加灰浆交错砌成。廊则起于清中叶,高5米,廊内11间,砖木结构,中间设有佛龛。桥面以茶园石铺设,白墙,青瓦,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特点。风雨廊桥当年是徽商走出大山的必经之路…… 跨河南北两端廊墙开有对称大门,均有厚木巨门可以开关 ,南端门额书“乡贤里”,侧书“西流毓秀”四字,北端门额书“谦庵旧址”。石条上刻有”往府大路过桥”的字样,这是一条通往徽州府的必经。 东侧墙上壁八个方窗,砖砌龟贝纹,梅花纹。西侧墙上辟风洞窗,按花瓶,满月,桂叶,葫芦,书卷等样式开出。长廊内分11 间,沿墙均置坐凳,只有西墙北端第二间还辟一装有雅号“美人靠”的敞窗。 方窗和风窗洞,借鉴了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起到了移步换景的作用。徽派建筑上的花案大致都是一样的,葫芦代表招财进宝,桂叶代表叶落归根,花瓶代表平平安安,满月代表团团圆圆。临窗内廊上部装方格天花板,对窗悬“溪光山色”匾。北岸廊桥集独特的徽派建筑艺术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于一身,是徽州廊桥中的精品。 廊桥,我梦里走入过。远远地,如穿着旗袍的女人,向我招手,微笑,我却靠不近她。我踏着一块一块的青石,拂过一扇一扇的窗棂,穿过长长的回廊。空洞的穿越,我读出了她的沧桑。嗡嗡的回音,我体会了她的孤独。她想对人诉说她的故事,就像一个垂暮的老人总想对人讲忆她所见到的那些最浪漫的事。她想借我的笔,把满腹的心事传译,把她馥郁的心结折叠成展翅的纸鹤,任它们去飞翔,去游历。可有些终究是带不走的。她便在风雨里叹息,再长的时光都化不开她隐隐的忧伤。 原来古老的廊桥就像我的心事。不想被嘈杂的纷繁所打扰,但又害怕被岁月的流沙所掩埋。那么静静的守候,守候在自己的家园。偶尔经过的人总会惊喜的发现,发现一处宁静的美,美得那么不惹一丝尘埃。 风雨廊桥,洞穿岁月而来。沧桑之间,不言不语,静默在现实与梦幻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