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青果巷

丁康

<h3>  常州,我的第二故乡。8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我由学校分配到了常州工作。无意间,我踏进了一个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的城市。</h3><h3> 我是学理工科的,并且被分到工厂工作。所以,自然我关心的是工厂和经济,只知道当时常州是全国中小城市的明星城市,而对常州的历史文化少有了解,也不懂历史和文化。</h3><h3> 常州有一条小巷,名字叫青果巷,我经常和朋友走过。小巷长不足500米,宽8米左右,石板小路,路的两旁建有青砖小瓦平房,极其普通。按当时我们的审美观念,水泥路或柏油路是先进的路标,红砖大瓦楼房是现代的房标。按此标准,青果巷就太土了,太旧了。</h3><h3> 80年代末,因工作原因,我离开了常州,就再也没有去过青果巷。时隔30年,我又走进了青果巷,尽管周边已是高楼林立,霓光闪烁。但青果巷的路还是那路,房还是那房。然而,她已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江南地区最负盛名的古街巷之一。是人们从故纸堆里,从断垣残壁中扒出了青果巷的历史。她始建于1581年前,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因她面临城区运河段,当时船舶云集,是南北果品的集散地,沿岸有大量的果品店铺,旧有“千果巷”之称。因常州方言“千”与“青”读音不分,所以人们又称“青果巷”,此名流传至今。</h3><h3> 商贸的发达,必然导致财富的丰富,丰富的财富必然孕育和推动着丰富的精神。在这短短的百米之巷,竟然走出了近百名进士,几十位享誉中外的知名人士,如,南宋末抗元名将刘师勇、明代文豪唐荆川、清代书画家钱维诚、钱维乔兄弟、恽鸿仪、汤贻汾、洋务运动先驱盛宣怀、民初谴责小说家李伯元、故宫博物院开创者吴瀛、剧作家吴祖光、语言学家赵元任、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革命先驱瞿秋白、张太雷、七君子之一史良、民族工业开创者刘国钧等一大批时代的精英、民族的脊梁。</h3><h3>  ——————————————————</h3> <h3>青果巷的牌坊</h3> <h3>唐荆川(1507—1561年),原名唐顺之,因爱好荆溪山川故号荆川。是明嘉靖年间著名军事家、抗倭英雄和文学家、诗人、书法家。</h3> <h3>唐荆川故居。唐宅由八桂、贞和、易书、筠星、四并、复始、礼和、松健组成,号称“唐氏八宅”分布在青果巷内,占据青果巷一小半区域。其中八桂堂最负盛名。</h3> <h3>八桂堂。500年前,23岁的唐荆川中了进士,礼部会试第一。高兴之余,他在青果巷建造了一座大宅子。因为中国古代把考中进士称为“蟾宫折桂”,所以他在宅子里种了八棵桂花树,号称“八桂堂”,既表达喜悦之情,又祈愿自己和家人科场得意,官运亨通、事事顺利,永折金桂。八桂堂不负主人的祈愿,成就了还曾在这里居住过的清代实业家庄楷、状元及画家钱维城、钱维乔、湖北布政史瞿赓甫及其侄孙、革命家瞿秋白、著名实业家张赞辰及其侄儿、革命家张太雷、著名爱国实业家刘国钧等一大批社会贤达雅士、实业家、政治家和革命者。使得青果巷因八桂堂而更加闻名遐迩。</h3> <h3>八桂堂内的桂花树</h3> <h3>八桂堂家训:道德根于孝弟,清白传之子孙。</h3> <h3>汤贻汾故居。汤贻汾(1778—1853年),清代武官、诗人、画家。精骑射,娴韬略,通天文、地理及百家之学。</h3> <h3>周有光故居</h3> <h3>周有光(1906—2017年),著名语言学家、中国文字改革的推动者、《汉语拼音方案》主要创制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汉语拼音之父。</h3> <h3>周有光与夫人张允和</h3> <h3>  青果巷的建筑,具有典型的明清时代的江南建筑特色:狭窄而幽深,青砖灰瓦与深宅大院。鳞次栉比的木构老屋,前街后河的临水人家,毗连邻接的书香门第。街巷里弄,用青石铺就,四通八达。</h3> <h3>  </h3><h3>   ————————————————</h3><h3>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在青果巷只是走马观花地匆匆而过。然而,就这匆匆而过,已让我受到了巨大地冲击。暮然间,我想起了鲁迅的一段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想,运河也是这样,世上本没有运河,由于人们的挖掘,便有了运河。路和运河是同工异曲,然而,后者似乎有着质的巨大飞跃。运河是人类为了生存而有组织地与大自然的抗争,是人类利用自然的智慧结晶,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壮举,她催生了运河的创造文化。青果巷应运河而生,而这运河的创造文化则孕育了青果巷的灵魂,使得这里走出了一批批不甘寂寞,不愿守旧,不停探索,不断创新的社会精英。今天,常州这个不大的小城市,之所以能够在全国的发展中占一席之地,其根不就是这青果巷之魂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