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雨声凉入梦 一 片 雨 声 凉 入 梦 ——读郑秉伏的画
郑连群
人们喜欢仰望高山,然而往往当你登上山巅时却发现上面并没有多少值得你流连赞赏的东西,倘若回过头来看,真正鼓舞你一路辛苦攀登的是你并没有看重的那其间的风光。
说起文人画,大家都觉得那是很高的境界,而有时我们也会质疑那些自诩为文人画的画家,想起天津书协副主席邵佩英一句很经典的话,他说:我们当代的所谓文人画,只是技法表现那个层次上的一种笔墨语言,说这种画叫做文人画,而这幅画的作者本身并不是文人,这就很矛盾!
我非常赞同这一言中的观点!其实有时皇帝新装的故事在美术界、尤其在国画界真是不乏其人、不乏其事。记得是德国哲人马·斯蒂纳说过一句话: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你跪着。如果平心而论某位名家的画,其得出的结论一定是不过如此,但有时人会选择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因为他缺乏审美定力!这样的悲哀倒不在乎你的盲从成为可怜的拥趸,而在于对那些画得很好却因名分不够而不能得到认可的画家的漠视和伤害,以及对艺术本真的扼杀和美学取向的误导,久而久之无疑会使很有天分的画家会因不公的境遇而对公平失望、进而失去进取之心,这才是当下国画界之大悲!
画家郑秉伏的一幅《一片雨声凉入梦》我看了感慨良多,雨我们都听过,梦也都常做,淅淅沥沥的雨声惊扰梦境亦不足为奇,但是雨的凉意潜入梦乡的灵感则非具有诗人情怀的画家所不能。苏东坡的一句题画诗“春江水暖鸭先知”令后人赞叹不已,因为任何画家也无法表现水的温度,但是诗人以他超凡的学养一语点醒了画外的感知语境,这才是文人画家文学涵养的真实价值所在!再看郑秉伏的《一片雨声凉入梦》,其妙不在于如何渲染的雨的氛围;而在于看似不经意而为之的雨的情境,一个凉字彰显了画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创作才思。
我们喜欢说“读画”,但前提是这幅画它得有文化内涵,如果这幅画不过流于表面的那点笔墨技巧,抑或说那位画家腹中其实并无真才实学,那你怎么能够从他的画里读得出东西、抑或读得进去呢?
再说《一片雨声凉入梦》一画,秋日的池塘细雨中摇曳的残荷,纵横顽石之间参差杂草随风飘摇,画家郑秉伏无一笔肆意、无一笔雕琢,成竹在胸,信笔拈来浑然天成。一只憨态可掬似睡非醒的熊猫回眸一望,似在雨中寻觅逝去的梦。画家郑秉伏把雨的清凉、梦的黑甜以寥寥数笔刻划得淋漓尽致。苏东坡让读者品味到了春寒料峭江水乍暖时鸭对春天的向往;而郑秉伏则是给读者呈现了一个笔墨之外的冷雨惊梦的恬淡意境,这才是文人画家、这才是文人画。正如郭沫若诗云: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中国古代之所以讲究名人字画,究其根源在于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里名人的修养、境界、襟怀都是出类拔萃的,所以他们笔下的书画作品自然是非同凡响、高屋建瓴,而现在则不然,有些所谓文人画家其实根本就不读诗书,那你怎么能期待他能创作出具有丰富文学内涵的文人画呢?与其盲目地追捧其实难副的名家,莫若悉心关注一下我们身边平常画家不平常的精心之作。莫为浮云遮望眼,于无声处听惊雷。 与连群兄一次愉快合作,合写熊猫图。连群兄乃当代画坛翘楚,溥佐先生高足,天津美协副主席。 连群兄画石,秉伏補熊猫 与连群兄合写 与连群兄合写 将年初至今用不到两个月时间画的几十幅熊猫图集成一册,为了给朋友看着方便。或博一嗔,或博一笑,唯此足矣。
取名《知白守黑》,其意有三。岁值丙申,本人年届五十有七,似乎才明白做人应知白守黑的道理。知白守黑,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意为内心光明洁白,却要以沉默暗昧自守而做到和光同尘。在道家的修道方法中,静坐开始目内一片漆黑,久之可以虚室生白,直达一片光明。我 想做人既使不修道而觉悟料亦如此。其次,知白守黑在中国画中无笔墨处并非空白之物,而是一种特有语言。清人华琳在《南宗秘诀》中说过,“白即素纸之白。凡 山石之阳处,石坡之平白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山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 白。”在这里华琳说明画家可以根据形式需要,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知白守黑实乃中国画最玄妙之处。另外,黑白乃熊猫之本色,知白守黑应是画熊猫之最重要的 把握了。故起书名为《知白守黑集》。 心远地自偏,清闲是神仙。
——「画,经过数码处理」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8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早期猿人就和大熊猫的祖先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熊猫象个隐士,隐名埋名几百 万年,真正让人识得真容不过近百年。中国古代,熊猫几乎无画家涉猎,而当今以写意入画熊猫大家,也只有吴作人、刘海粟等。且刘氏之作只零零散散,而吴作人 熊猫题材作品,较齐白石于虾,徐悲鸿于马,黄胄于驴更未成大气候,也没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中国花鸟画,尤其元代以后兴起的文人花鸟画,被画家赋予花花鸟鸟 以文化精神,其中有人的品格和审美情境,有画家寄寓和性情的抒发。它表现了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又连接了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文人画家们都喜欢在这个花鸟世界 里,借物抒情,借物言志,借古鉴今,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 我把作画兴趣投之于熊猫身上,不仅因为古今鲜见画家涉猎,也不仅仅因为熊猫入画黑白分 明,极契合中国画笔墨造境的意趣,而是熊猫所独具的更富于寄托作画者精神情愫的天赋禀性吸引了我。其独清、静观、悠闲、憨厚,出心自远,坦腹星云……处处 无不发人和谐坐忘之念,给人以感悟,以想象,与人的审美情感息息相通。于是,卧松枕石、观云听泉,或徜徉于空谷,或信步于溪畔,一幅幅聚焦熊猫憨态可掬, 从从容容,宁静安闲的画面,便落在我画室案头之上的宣纸上,渲染幻化出一片片天地无尘的童话世界。在那一帧帧画里,不仅有着恬淡的情镜,缠绵的诗意,还有 些许魂牵梦绕似有似无的禅味。“你织凡尘,我续清梦”,“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一卷离骚消夜雨,几片芭蕉共秋寒”……一行行题跋在映入你眼帘的同 时,抑或也带给你心灵的抚慰。 除了憨态,熊猫还能让你想到什么…… 将同一幅画做些色调处理,便有了异样的感觉……现实中如果我们也能多换几个角度,或许能改变我们对人生的许多看法…… 我不知道 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徐志摩诗句 我坦露
我的坦白的胸襟
献爱与一天的繁星
——徐志摩诗句 意静不随流水转
心闲还笑白云飞 山中古佛由来古
世外闲人哪个闲 佛道不从身外觅
禅风但向静中求 静中静非真静,
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
乐处乐非真乐,
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上面这两幅是不久前刚刚送给朋友的,它们现在可好…… 梦里且言欢笑,
要愁哪得功夫。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相见亦无事,别后常忆君。 世间多少烦恼事,知足便是好日子。 难得糊涂 听鸟儿说甚,问花儿笑谁。 一卷离骚消夜雨,半片芭蕉共秋寒。 怀珠藏玉人不识,
等闲摇落琥珀光。 心栖三界外,神清不染尘。 有酒学仙,无酒学佛。 你编凡尘,我续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