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1924年~1930年国民党在广东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兴办的一所军校,校址原为晚清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当时校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但是1924年以后,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兴办的各个军事学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内。 1924年国民党建校时期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名扩大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9年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到1946年末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不管怎么改国民习惯称之为“黄埔军校”。</h3><h3>1938年秋,南京、南昌相继沦陷,日军大举进逼武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被迫迁至湖南武冈,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第二分校的主任是著名爱国将领李明灏将军,随李明灏来武冈办学的教官有少将16名、上校27名、中校8名,第十四期、十五期总队同时在武冈建立。据第二分校少将政治部主任刘公武回忆,他“带着从武汉招考来的部分第十五期学生,从武昌搭火车到湘潭易家湾,然后徒步到的武冈”。至1945年10月,第二分校招收了第14期至19期学员,共有10个学生总队,散布在老武冈各地的祠堂、庙宇里以“总队”为单位的学员班、军官训练班、校官训练班、技术训练班、战术研究班等,共计23052人毕业。这些初中级军官,大多直接奔赴抗日前线,奋勇杀敌,血洒疆场,为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h3><h3>湖南武冈荆竹公堂村周氏总祠被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征用为学员班,公堂地势平阔四周又是丘陵山坡是军校学员培训操练演习的理想场地。周氏总祠场地宽大,即可以办班又可以食宿,外面即可操练又可实战演习。周氏总祠办军校班历时七年时光,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官兵们在公堂周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与周氏族人结下了鱼水情。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18年8月14/16日,武冈举办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成立八十周年纪念会,全国各地当年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学员的后裔们一起寻找他们先辈在武冈的足迹,其中到公堂村的原周家祠堂及白米石当年军校学员训练学习生活过的地方。他们的先辈也许想过,也许根本没有想到过,七八十年后自己的子孙后代们会从全国各地到武冈来寻找自已曾经的足迹。</h3><h3>在中山堂后面的将士名录墙,很多黄埔后裔看到父亲或爷爷的名字,顿时失声痛哭,看到父辈们学习生活奋斗过的旧地感慨万千心潮涌动。武冈曾留下黄埔先辈足迹,也接纳黄埔先烈英灵,弘扬黄埔精神,传承武冈黄埔文化,是每一个武冈人民的使命与责任,同时也是周氏族人的情怀。</h3><h3><br></h3><h3>双井铺即周氏应森公墓附近的院落,之所以知名度高,首先得益于双井铺的命名。</h3><h3>双井铺之命名,来源于双井铺街道两头各有一口天然水井。水井泉水清沏可口,终年不断。传说,双井铺是双龙护身之地,因此,双井铺还有一个名字叫双龙关,让双井铺名声雀起的,还有一个发生在双龙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双龙关大战,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间,吴三桂与弟弟吴国桂弃衡州出逃,奔至永州又被清朝部队击败,邃逃向武冈以图暂获喘息。从衡阳经过零陵至武冈时,尚有兵力二万余。清朝廷安亲王带兵一万五千人,于七月开始进攻武冈。首战双井铺——双龙关,十分惨烈。枪炮互相轰击中,吴国桂中炮身亡。双龙关一战,吴三桂部最后而弃城逃往枫木界,最后被清朝兵力合围追击而大败,残兵经黄茅岭小道而逃。</h3><h3>双龙关大战,留给公堂上、双井铺人的,不仅仅是记忆,还有日久夜长的传说和不时从地底翻出来的沾满历史痕迹的物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