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国庆期间,为避免堵车带来的不愉快,我产生了在安阳本地游玩的想法,便独自一人坐上公交,去到清凉山一游。</h3> <h3>清凉山位于安阳西北之75华里,殷都区磊口乡清凉山村之西北,铜冶镇西傍佐村南,与林州市河顺镇南、北韦地村搭界。它巍然挺立而峭拔,苍翠秀丽而壮观,海拔609米,高出周边诸山,登高而望远,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觉,能瞰安阳之全景。它地形奇异,地貌独特,周围有九条岭,九道沟,岭岭树葱翠,沟沟有小溪,自古就有“九龙抬山圣”、“九龙戏清泉”之说。由于山泉涌流,林木繁茂,遍布奇花异草,馥香浓郁,故气候湿润,气温凉爽,所以千古称其“清凉”,清凉山由此而得名。电视连续剧《兵变1938》里多次提到的清凉寺就在该山的顶端,只可惜剧里实景镜头不是太多。</h3><h3>安阳清凉寺位于磊口乡清凉山村西北清凉山顶。山顶有一大平台,建有清凉寺,有灵官庙、山门、九仙庙、老君庙、关帝庙、碧霞宫、佛殿等,曲径回旋,依山而建,以琉璃瓦盖顶。在最高处建“如来佛宝塔”1座.院内碑刻丛立,共有11块,始创年代无考.据碑揭考证,为明代重修,今毁坏严重。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清凉山有一个传说,原先清凉山也是一个普通的山,只是比周围山头略高一点。古时候,洪水、野兽横行,每次袭来人们都付出沉重的代价。有一年一位叫清凉的和尚云游到此,正好碰上洪水袭来,清凉和尚指挥众人跑上最高的山头躲避。洪水中一条吃人的恶龙涌起数丈高浪头向那山头扑去,神通广大的清凉和尚念动咒语,将山头猛长起来。洪水上升,山头上长,洪水降落,山头变低。就这样斗了七七四十九天,最后清凉和尚和恶龙两败俱伤。清凉和尚没来得及把山头降为原样就身亡了,所以至今仍高高地矗立着。人们为纪念清凉和尚,便把此山叫做清凉山,并在山顶修建了清凉寺,每年都要上山顶祭拜。有的人患了伤风感冒之类的病,爬山祭拜后出了一身汗,病就不药而愈了。于是又有上山能治病的说法,而且越传越神。后来人们把春季百花盛开的三月十五定为香烟会,既能上山祭拜,又能赏花观景,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h3> <h3>去清凉山,当然不能不去修定寺塔了。修定寺塔位于清凉山村西侧修定寺院内,现寺废塔存。此塔原名“三生宝塔”,修建于1300年前的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之间,故称“唐塔”。又因塔身遍涂红桔色,俗称“红塔”。该塔全部由119种不同图案和造型的雕砖嵌砌而成,造型华丽别致,饰面花纹精美独特,是佛塔之冠,为我国所独有,被考古学家誉为“真正的中国第一华塔”,具有极高的历史、建筑、艺术价值。</h3><h3><br></h3><h3>中国唯一的琉璃砖花塔——安阳修定寺塔</h3><h3>中国古塔数以千计,各具特色,为全国之最者当亦不少,但就装饰华贵、富丽堂皇的花塔而言,唯修定寺塔当之无愧。</h3><h3></h3><h3>此塔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通高近20米,远看状如一顶座北朝南极华贵的轿子。基座平面呈八角形,为束腰须弥座。装饰图案有天王力士、伎乐飞天、滚龙帐幔、花卉飞雁,以及仿木建筑结构斗拱等30多种。工艺细腻入微,精致生动。经热释光考察研究鉴定,为北魏建筑基座,唐则建造其上。国家在对该塔整修时,为确保塔身和塔顶的稳定性,将基座用砖土围建,形成现在的平台。塔身自檐部起整个壁面如同覆垂的一幅华丽的大帐幔,是该塔的主体部分。塔身四壁是由菱形、矩形、三角形、五边形,以及直线、曲线组合的各种形制的模制花砖嵌砌而成,共计图案76种,雕砖3775块,面积300平方米。北、东、西三壁均自檐向下至壁面最下一层,共嵌砌雕砖13层,图案分布均相同。南壁壁面除中部券门及左右力士外,帐幔布局与其余三面相同。其中壁面最上部的五层雕砖共同组成一幅挂在整个帐幔之外的帐头,上雕彩铃、华缨、彩带等装饰图案。自第六层砖起,至塔身最底一层之间,为整幅帐幔的帐身部分,均以菱形雕砖嵌砌而成。人物图案有梳圆髻穿袍服的真人,着方履肌丰腴的侍女,赤身扎肚兜的童子,戴尖帽舞蹈的胡人,顶盔贯甲的武士,轻歌曼舞的飞天,姿态万千的擒蛇力士等。动物图案有穿云破雾的蛟龙,仰天怒吼的雄狮,背负珠宝的大象,行云奔走的天马等。图案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各壁的最下一层砖,皆横嵌矩形砖一列,表面镌刻卷草花纹。塔身南壁开拱券门,内辟正方形塔心室。门楣有石刻三世佛造像龛,门外券顶上方正中嵌砌一大型砖雕兽面,门外两侧是护法四臂力士。塔顶于明代重修,其结构有塔盖和塔刹两部分,遍覆红黄绿三彩琉璃,也是全国罕见的琉璃顶花塔。1952年,塔顶遭毁坏。1978年后,国家分三期工程对该塔进行了全面整修。</h3><h3>该塔所在的修定寺原名天城寺,创建于北魏太和18年(公元494年,较少林寺早2年);北齐由大统法上法师改为合水寺;隋代易名修定寺。在佛教盛行的南北朝,天下闻名的修定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寺院,各地高僧云集于此,僧员多达五百人,每日晨钟暮鼓不绝于耳。隋唐以来,该寺长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之一。清末寺庙俱毁,唯塔独存。</h3><h3><br></h3> <h3>在公交车上,上来一位老人,我赶紧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他,老人连声道谢,售票员也露出了赞许的目光,其实我长期以来一直这样的。后来有一位大娘下车,还站不稳,我又把她扶下了车,我坚信,好人一定有好报!</h3> <h3>在经过一次倒车后,终于来到了清凉山脚下,我先后观览了唐塔、观音像等,顺着野山路(未经整修自然形成的路)茫目的、拭探性的向高处走,又发现了个着黄袍的塑像,我想应该是唐肃宗或唐代宗吧,因为这属于修定寺的地盘,唐塔是唐肃宗到唐代宗期间建造的,又着黄袍,除了他们二位还能有谁?</h3> <h3>站在唐宗塑像处向北眺望,大小丘壑,郁郁葱葱,梯台庙宇,尽收眼底。看两山之间有一条平整的羊肠山路,我想,上清凉寺应该从那走吧,便又摸索着向北方向下山了。</h3> <h3>下到山脚下时,没路了,只有一道瘫塌的水渠墙,我也算是豁出去了,毅然决然的上去了,扭头一看,原来是个崡洞,上面写着“红塔洞”,边上也有字写着“奋发图强”,看标语估计是毛主席时代的,那肯定就是“跃进渠”了吧。</h3> <h3>终于走到了那条羊肠山路,也不算窄,大概有2米宽吧。我看了一下清凉寺还在西北方向,便径直朝西走去,寻找上山的路。</h3> <h3>正走着看到路北有一路口,但也不确定是否是上山路,又往西走了有一华里的样子,却没了路,前方有一寺庙,走近一看,庙门写着“白鹿院”三个字。</h3> <h3>这个“白鹿院”我听说过,他又叫“水盆庵”,为什么叫“水盆庵”呢?原因就是里面全是尼姑,再有就是庵里的那口井,确实有独到之处,在一个缺水的半山腰,此井的水位居然非常高,而且大旱时也不干枯,甚至连水位都不降,此井水含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不要钱,不过要自己打,垫辘轳的那块带花纹的石头是明代万历时代石碑的头。</h3> <h3>没办法只有往回走了,当走到“跃进渠”东边时遇到一村妇在路边菜地里干活,我问她上山的路在哪,她说在“白鹿院”西墙外有一石碾,石碾处有路可上山,我道谢后又直奔“白鹿院”而去。</h3> <h3>到了西墙外,果然有一石碾,石碾西侧有一直径大约七八米的水坑,形状象个水盆,不知是不是说的那口井。正前也供着神位,但非常简陋,也许清凉山以前称“万佛山”就是这种原因吧,到处都是神位,大大小小数不清。</h3> <h3>我仔细辨认着上山的小路,有的叉口、有的秃石、有的野草、有的平坦,而且山上到处是荆棘,不是扎到脚踝就是扎进裤脚,终于知道那句“前方的道路铺满荆棘”是什么感受了。凭着直觉我艰难的行走着,左右两侧各发现一个石砌的圆形“丘子”(当地人叫法,后来才知道的,听说是里面只放了口棺材,是女人先去世了,男人还健在,临时先放那儿,等男人过世后再合葬)我以为是古墓,便爬上去拍了几照图片,便接着往上走。(其实按说是不能拍照的,这样会打扰到死者,对自己没好处,可我当时不知道啊,后悔已晚矣,报应还是了)。</h3> <h3>距半山腰的老佛爷越来越近,路却越发难走,当马上到达半山腰时,没路了,有的只是一层层石砌的梯田,杂草、植被丛生,每阶梯田有一人多高,无奈下我爬了上去,又爬上一阶……,就这样,我到了老佛爷像的正下方,却再也上不去了,因为这里大概有三米多高,加上这一路的劳累、饥渴,实在没劲了,望着老佛爷的塑像就在头顶,可到不了近前,好惋惜呀!</h3> <h3>只有往回走了,却分辨不清了来时的路,下梯田时,脚下一滑,摔了下来,可能由于长期不运动,右臂与右胁的筋抻了,疼的我是呲牙咧嘴的,过了会儿才慢慢缓过来,继续下山。这次还比较顺利,正走着,旁边有块石头上写着“上山近路”,并画有朝上的箭头,我在想,来时也没见这块石头啊,也许是没注意吧。</h3> <h3>往前走着走着却又没了路,被一山峰挡住了,怎么也找不到路,我又往回走,那块写字的石头也没了,我冷静了下,再往下走,又看见了那块石头,真是邪了!我再一次来到了山峰前,仔细观察了下周围,天哪,我的西边是一个石砌的坟墓,东边是山涧,根本没有路可走,我有点绝望了。</h3> <h3>我打了114,问清凉山管理处电话,想求救,却没登记。没办法又打了110,一说在清凉山,人家说这是林州110,你打安阳县的吧,天哪,我跑到了林州!我又打安阳县报警电话,他让我打安阳县都里镇派出所电话,都里镇派出所又说我归磊口镇派出所,磊口镇派出所说你是怎么上山的,一个人?问问过路的人,怎么走。我说我听本地人说的上山路,现在往南下山,没路了,我周围哪有人?一个都没有。我说你们帮我找到管理处的电话,让他们给我指下路,过了几分钟后他们给了我磊口镇书记的电话,我想再往回走走吧,没想到才走有十几米……</h3> <h3>眼前“啪”的一下豁然开朗,一条宽敝的下山路蜿蜒在东北方。我的心情无比的愉悦,赶紧顺着山路走着,但心里也在打鼓,到底能不能下山呢,管他呢,走了再说。这时磊口镇的书记也打来了电话问啥情况,我简单介绍了下,说现在正试探着下山呢,书记说行,有事给我打电话,我说好的,并表示感谢!</h3> <h3>正走着,看到一个老太太,左臂挎着一个蓝子,右手握着镰刀在山路旁干着什么。看到我过来,她微笑的说:“下来了”,我说下来了,她说往这儿就下山到大路了,我道了谢并问:“你在干嘛呢”,她说割酸枣,但我看那酸枣只有花椒那么大,割它干啥呢。再往下,那路也就不好走了,秃兀的石头,有高有低,有尖有圆,我在想老太太怎么上来的呢。</h3> <h3>终于下了山,竟然是我上山前遇到的那个没敢走的路口,不是“白鹿院”西墙外的路,我的天,这是怎么回事呢!那个在菜地干活的村妇为啥不说这儿有路呢?那些石砌的梯田是怎么弄成的,就没路?下山时一直找不到路,怎么一下就有了呢?有人说是鬼打墙了,我不信,但也解释不清啊!我无意之间掏出了卡包,里面还放着一条老婆正月十六庙会上在关帝庙为我祈的护身符和我买铜葫芦送的护身符,上面还有符咒“唵嘛呢叭咪吽”,我的天,幸亏带着护身符,要不然,要不然……,我把护身符紧紧地捂在了心口,噢!</h3> <h3>也许是我去时在公交上帮助老人感动了某位神仙,为我驱除了魔障吧,才让我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吧,所以,人要多积德行善,好人一定有好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