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交流

云飞扬

<h3>  10月10日,小学数学组在三一班教室进行教材解读交流。杨敏老师展示了自己对《认识钟表》一课的教材解读。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其蕴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理念,需要教师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处理和有效的组织,才能落实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特别是在各种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的今天,在新理念下对教材合理地分析和解读成了每位教师的基本功。</h3> <h3>  小学数学组的各个成员,都在认真的听杨敏老师的解读。并且和自己的教材解读进行比较,看看自己的教材解读有没有该增减的部分。</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教材、用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确实如此。教师已不再是作为教材单纯的消费者和执行者,而是教材的策划者及设计者。教师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充分发挥自已的聪明才智,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灵活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延伸、改编、新编,使学生的学习活动高潮迭起,倡导有灵气的数学教学。</h3> <h3>  人教版教材中的数学知识非常讲究逻辑性,环环相扣。比如《认识钟表》这一课为以后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认识时分秒和24时计时法以及相关的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h3> <h3>  最后小学数学组的成员们都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目前老师们对教材解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希望我们在共同探讨,共同学习中增加自己的独到见解,让教材解读“百花齐放”,力争提高教师们把握教材的能力及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不断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