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里的风景

旅游小莉

<h3>因为工作的原因走过很多地方,走马观花的旅游也好,深度体验游览也罢,没有一个地方比这里让我更熟悉,也没有一个地方比这里让我更陌生,网上说,回不去的家乡,这片土地,不再属于我,但是站在这片土地上,我,就是这里的主人</h3> <h3>道路修的很平整,沂蒙山的独轮车和扁担,似乎失去了他的用武之地</h3> <h3>这一个个山头熟悉又陌生,这些个山头,这些个村庄,几乎每走一个村庄都能说上几个童年伙伴的名字,说不定随便一问就能问到他们的父母亲人</h3> <h3>这个山头叫吴王崮,据说当年吴王在这里屯兵,打仗争霸,也许就在他在这里屯兵的时候,他家里后院起火,越王打进了他的老巢。</h3> <h3>修的很有景区的样子了,说实话,春季梨花盛开的时候,雪白的梨花中夹杂着几棵鲜艳的桃红,那个景色可以脑补,同学带了两个日本友人,我们一起合了个影,挑选了一张美女最显瘦的发出来,已经在努力减肥了,可是效果😥😥</h3> <h3>在我们当地,这里十几个村庄统称山里,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这十几个小村分散在山底谷底或者半山稍显平坦之地,几户或者十几户就是一个村庄,村里的人们异常的热情团结。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山里的故事,修水库,修堤坝,山上不仅仅缺水,还缺土,种庄稼这两样缺一不可,那就种果树,是的,果树,耐汗又不需要肥沃土壤的果树,这里最多的就是山楂,成片的山楂,在秋阳的映照下,鲜艳明亮。</h3> <h3>我发了这张图片在朋友圈,发小同学给我留言说,怎么觉得这个山怎么眼熟呢😄,无语了,我说这是你村里的山呢,果然最熟悉的就是最陌生的,他们村就在那山下,大概是这个原因所以村名就叫贺山头,很多年前,我住在他家,圆了我进山里的美梦,还跟着他爬山。呵呵,感谢陈叔一家对我的热情招待,虽然过去快20年了,我依然记得炸的酥脆的知了猴😃。</h3> <h3>这也是山里很靠里的一个村庄,人口不多,乡村旅游做的似乎很像样,还学习人家村寨开了一个像样的酒吧,大概是学了红石寨,如果这时候在有一个打扮文青点的姑娘,拍打着手鼓就更有感觉了,有人说吹唢呐的汉子更应景,😓😓,这个怕是会被村民赶出去</h3> <h3>民俗做的初具规模,有了客房,条件还不错,卫生间客厅都不错,只是我似乎没有拍照。遗憾,该吐槽自己不专业</h3> <h3>这是广告时间奥,民俗形式初具规模,房间条件还不错,再有要求山间休闲的,可以电话我了</h3> <h3>一个合影,人都说近乡情怯是对的,我深切体会到了这个词的厉害,我知道一个发小同学是这村的,于是就向接待我的村民打听,结果老人跟我说了一句,那是他姑娘,我直接懵,记忆里他的父亲是一个帅气精神的汉子,漫长的岁月改变的我们很多。我的体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都是不善于表达的人,后面我全程无言,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所以果断决定下一站一定不再打听发小同学了,万一再问到陈叔咋整</h3> <h3>景区修的像模像样,还修了凉亭</h3> <h3>远处山上的那个村庄就是传说中的轿子山,我妈跟我说,以前轿子山的姑娘不下山,因为山上交通不便,实在太穷了,山下的姑娘不愿意嫁上去,所以山上的姑娘只能嫁到自己村里,如果一家有两个以上的姑娘,必定有一个留在山上,而且山上的姑娘都长的漂亮极了,山下的小伙子们也只能望姑娘兴叹了。可是现在不一样了,看到照片里的白色小洋楼了吗?那就是村民自建的,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村里陆续有人在上海烙煎饼,深圳卖糖葫芦,山里的人不怕吃苦受累,都挣下了不小的家业,当年不下山的姑娘都跑到了大城市扎根奋斗,前几年网络上大火的油篓村就在那山后面奥,据说村里洋楼豪车不断,到过年过节随便一家门口都停几辆豪车的,不同年代的传说有不同的感受。</h3> <h3>这里是蒙山之巅龟蒙,你没有看错,这里的山怎能少了龟蒙</h3> <h3>我们大铜石的大集,怎么样呢,是不是很繁荣呢,都在吐槽经济不景气,可是到了这里就觉得信心满满,干劲十足呢</h3> <h3>我只拍了菜市一角,其他市场我没有去,下回如果有时间一定好好逛逛,可是下回是什么时候😂</h3> <h3>来去匆匆,还是回到大济南最清闲</h3>